书城童书快乐学习丛书-如何成为小音乐家
14552800000001

第1章 音乐知识

音乐知识

音乐的构成要素

音乐是什么

广义地讲,一切声音都可以用作音乐的材料。其中包括有固定音高的乐音、没有固定音高的噪音、还包括无声的休止。简单地说,音乐就是运动的音响(包括休止)的艺术的结合。运动是音乐的生命,动与静、强与弱的对比是音乐中的重要表现手段。一个无休无止的单音之所以不能叫作音乐,唯一的理由就是它是静止的、因而是没有生命的。“艺术的结合”是指将这些材料按照一定的审美原则、一定的艺术规律组织在一起,而不是将各种声音杂乱无章地倒进听众的耳朵。

用几个玻璃杯盛上水,使它们发出不同的音高,就可以奏出一支乐曲。

这说明音乐中包含不同音高的若干个音。锣鼓队奏出的是另一种音乐,其中根本没有固定的音高,也就是说,这时构成音乐的主要材料是不同的节奏和音色。从这两个简单的例子可以看出,音高、节奏和音色是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无论多么复杂的作品,都是由这样一些基本要素构成的。然而,这些要素并不是音乐,正如砖瓦水泥不是大楼一样。

人们常说,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这句话说出了音乐的基本性质。一首音乐作品,不管是宏大的交响曲还是一支短小的儿歌,必须随着时间的进程一点一点地展现出来。只有听完了整首作品,才能了解它的全貌。与此相对的是空间艺术(视觉艺术),比如一座雕塑,我们可以在一瞬间将它摄入脑海,尽管不能记住所有的细节,但对其全貌已经有了印象。因此,欣赏音乐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记住方才听到的东西。尤其在大型作品中,往往在每一个部分都出现新的主题或是引入新的音乐材料。必须将它们记在脑子里,追随它们的每一个变化,这是欣赏音乐的最重要的方法。因此,具备一定的音乐记忆能力不只是学习音乐的重要素质,对欣赏者而言也是很重要的。

在音乐的表现手法中,除了基本要素之外,还有力度、速度、和声的变化,其中无论哪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完全改变音乐的表情。比如说,同样一个乐句,当它的速度由很慢变得很快时,音乐的情绪可能就会由悠闲转为兴奋、由阴沉转为明媚、由沉痛转为激昂。但是,任何一个因素在独立存在时都没有任何表情意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时间艺术的基本原则是调动一切表现手段、在音响的运动和对比中展示其内涵。

当艺术形象与人们熟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时,理解其表层形式是没有任何困难的,比如画面上的山水人物或舞台上的生死离别。作者的意图或是作品的深层含义则存在于一定的创作背景和文化系统中,掩盖于表层形式之下。对这一层含义的准确理解是艺术欣赏的更高境界,但不是必要前提。在极为抽象的艺术作品(例如某些现代绘画)中,内容与形式之间已经脱离了自然形象的联系,似乎是直接反映画家头脑中的意象。人们常用“韵律”、“节奏”这样一些音乐术语描述抽象的美术作品,其中的道理颇为耐人寻味。

在有关音乐起源的讨论中,有一点似乎是公认的。大家都认为在音乐诸要素中人类最先掌握的是节奏。从乐器的发展中可以看出这一点。世界各民族的古老乐器中最先出现的都是打击类乐器。直至今天,以打击乐为主的节奏性音乐仍然是一些原始部族音乐的基本特征。其次出现的是吹管类乐器,先是取材于动、植物的骨哨、芦笛之类,后来是金属制的号角。最后出现的是弦乐器,先是拨弦,后是拉弦。有意思的是,在音乐创作中也有类似的顺序。一个初学作曲的人,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繁复的节奏和打击乐器上。过一个时期之后,可能就会偏爱铜管乐器的力度和辉煌的音响。等到他认识到弦乐器的重要性、并且能够熟练地掌握的时候,才能说已经登堂入室。这其中似乎显示了一个规律,对音乐的感受是从没有音高的节奏开始,发展到粗线条的旋律,进而到丰富的音色和细腻的表情。

贝多芬有一句引人深思的名言:“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音乐究竟以哪些手段达到这样强烈的效果呢?归纳起来主要是音乐的语言、音乐的结构和音乐的谐和性。音乐的语言主要是指旋律,音乐的结构包括了节奏、曲式的因素,而音乐的谐和性主要是指和声。因此,人们常把“旋律”、“节奏”、“和声”作为音乐最主要的构成要素。音乐美学家们认为:“占首要地位的是没有枯竭、也永远不会枯竭的旋律,它是音乐美的基本形象;和声带来了千姿百态的变化,它不断提供新颖的基础;节奏使二者的结合生动活泼,这是音乐的命脉,为多样化的音色添上了色彩的魅力。”

作为“三要素”中最为重要的旋律,它有如下一些功能:旋律能模拟自然,如流水、鸟鸣等等。旋律也能反映生活,如它可以表现钟表店里的挂钟、闹钟、小钟和怀表,还能描绘钟表店里的工匠边吹口哨边开发条的场面。旋律还可以表达感情,这是旋律最擅长的功能。旋律同样可以塑造形象,这是对前三种功能的一种综合。

节奏是旋律的骨架。它是组织起来的音的长短关系。节奏的律动来自生活,如走路、游泳、打夯、锄地,人体中的脉搏、呼吸、心跳,运转的机器等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包含着节奏的因素。虽然节奏有着纷繁的种类,但归纳起来不外乎长、短、长短结合三类。

和声是指音乐中同时发响而又相互谐和的不同高低的音相结合所构成的多声部。和声的运用,能够使主旋律具有立体感,如前所述,它可以不断提供音乐发展的新颖基础。

音乐语言知多少

文学家写文章要有丰富的语言,音乐家创作音乐作品也要用音乐特有的语言。

旋律即曲调,是音乐的灵魂,是按一定的规律组织在一起的高低不同、长短不同、强弱不同的音的线条。音乐形象主要是通过旋律来体现。

节奏即音乐进行时的长短和强弱关系。只有高低不同的音而没有长短和强弱的区别就不能形成多变的曲调,因此,旋律本身包含了这一要素。节拍指强拍弱拍的有规律交替,有多种不同的组合方式,如4/4、2/4、3/4、6/8等等。

速度指乐曲进行时的快慢速度。

力度指乐曲的强弱程度。

音色指不同的乐器、不同的发声以及它们不同的组合方式而产生的变化多端的声音效果。

音区指一首乐曲从最高音到最低音所覆盖的范围大小。

和声即两个以上的音同时发声。它可产生和谐与不和谐、稳定与不稳定,以及功能力度的明与暗、疏与密等等各种对比。

音乐语言还有调式、复调等。各种音乐语言相互配合,会使音乐作品产生千变万化的表现力。

孔子学琴

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也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他不仅会音乐方面的诸多技艺,如击磬、鼓瑟、弹琴、唱歌、作曲,而且把音乐纳入他的教育体系之中,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把“乐”作为人生修养的最高阶段,可见其重视的程度。

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刻苦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等都是流传数千年之久的至理名言。孔子既有此思想,同时也是身体力行的。

孔子从师襄子学鼓琴,琴曲名为《文王操》。孔子苦苦练习了数日,师襄子说:“可以益矣!”意思是说弹得可以了。孔子摇摇头说:“我已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也。又练习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习其数’,可以了。”孔子说:“丘未得其志也。”因而仍苦练不辍。

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认为孔子所弹琴曲“已习其志”,但孔子反复体会琴曲的内涵,钻研技巧,直到文王的形象在琴曲中跃然而出,方始罢休。他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师襄子,师襄子极其恭谨地避席而拜,表示他真诚的敬佩之情。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文化伟人孔子一则身教胜于言教的事例吧!

世界著名的序曲

罗西尼(意大利):《塞维勒的理发师》、《赛米拉米德序曲》。

勃拉姆斯(德国):《大学庆典序曲》、《悲剧性序曲》。

柴科夫斯基科(俄国):《一八一二年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

莫扎特(奥地利):《费加罗的婚礼》。

韦伯(德国):《自由射手序曲》(又名《魔弹射手序曲》)。

贝多芬(德国):《菲岱里奥序曲》。

斯美塔那(捷克):《被出卖的新嫁娘》。

苏佩(奥地利):《轻骑兵》。

门德尔松(德国):《芬格尔洞》(又名《赫布里底岛》)。

柏辽兹(法国):《罗马狂欢节序曲》。

柏林卡(俄国):《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比才(法国):《卡门序曲》。

音乐是人生的艺术。

——施特劳斯

音乐是空气的诗歌。

——保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