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快乐学习丛书-如何成为小音乐家
14552800000007

第7章 中外名歌名曲欣赏

中外名歌名曲欣赏

中华儿女的战歌——《义勇军进行曲》

每天早晨,当你在雄壮的国歌声中,高举起右手,向庄严的五星红旗敬礼时,你一定想知道有关这首歌的故事吧!

这首歌,是音乐家聂耳在1934年创作的,当时叫《义勇军进行曲》。它是怎样成为我们的国歌的呢?聂耳又是谁呢?好,下面就给大家讲讲这方面的故事。

聂耳,原名聂守信,云南玉溪人。他自幼勤奋好学,多才多艺,在民间音乐戏曲的熏陶下,会演奏多种民族乐器。18岁时聂耳考入上海“明月歌舞团”,受进步思想影响,不久便参加了左翼文艺工作。从1933年起,他先后创作了41部作品,大多不同凡响。他的歌曲集中反映了工农群众在阶级压迫下的苦难和斗争。

1934年,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人民遭受了日寇铁蹄的蹂躏,纷纷奔赴抗日前线,抗战吼声响彻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进步的文艺工作者目睹国土沦丧、人民受难的情景,个个义愤填膺,纷纷拿起笔来,创作了一批鼓舞人民进行抗战的作品。当时著名作家田汉创作了一个电影剧本《风云儿女》,其中的一首主题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田汉写完影片故事后,就被反动派关进了苏州监狱。这首歌曲的词是他在被捕前,仓促地写在一张香烟的锡纸衬底上的,后来由夏衍交给了聂耳。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聂耳看到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情感的歌词,全身热血沸腾,他无数次地朗读歌词,脑海中闪现出一个个画面,仿佛看见:日本帝国主义在屠杀中国同胞,英雄的中华儿女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奋勇地冲向前方……激情化成了一个个铿锵有力的音符。全曲只写好前面几句,他就亲自用小号吹给一位老太太听……

聂耳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反动派的注意,党为了聂耳的安全,便安排他出国学习。他带着未完成的曲谱,登上了东去的轮船。汹涌的海浪,澎湃的心潮,阵阵海风,使他仿佛听到祖国在哭泣。他彻夜不眠,终于完成了这首《义勇军进行曲》,并于1935年夏,寄回祖国。这是聂耳一生中完成的最后一首歌,也是他“最后的吼声”,它给了中华儿女极大的精神鼓舞和战斗力量。无数革命先烈就是高唱着这首战歌,用自己的胸膛冲向敌人的枪口,迎接着祖国的解放。

1949年,毛主席和周总理在北京筹备新中国的开国大典,国旗、国徽都制定好了,就是国歌确定不下来。著名画家徐悲鸿建议:《义勇军进行曲》在中国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革命斗争中,起过巨大的鼓舞作用,应为我国国歌。周总理立即表示支持,毛主席也同意。于是,在1949年9月27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正式通过,《义勇军进行曲》就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1978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又一次通过,正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每当我们听到庄严雄壮的国歌,就想到伟大的祖国,经过了多少惊涛骇浪、艰难险阻,有多少革命先烈为之奋斗献身,它的成立,是多么不容易啊!国歌是祖国的象征,它像战斗的号角,永远召唤着我们“前进!前进!前进!进!”

来莺儿

东汉末年,首都洛阳有一位名气很大的歌女,名叫来莺儿。她生性高傲,尽管经常出入于歌舞场中,却能够矜持自重,对多少王孙公子的眷顾都置之不理。后来,董卓的乱军烧毁了洛阳城,继之而来的曹操军队又占领了洛阳,来莺儿在战乱之中成了曹操的侍妾。

不久,来莺儿与曹操的一名侍卫有了感情,而且经常秘密约会。曹操忙于军务,一时也未发觉。一次,曹操命这位侍卫带领人马去袭击敌人的囤粮地,侍卫向来莺儿辞行,两个人依依不舍,竟忘记了出发的时间。按照军法,贻误军情是要被处以死刑的,这位侍卫当然也不能例外。来莺儿得到要处死侍卫的消息后,立即向曹操恳请赦免他,并把自己和侍卫的私情和盘托出。曹操当然是很恼火的,但他毕竟是一位政治家,对于儿女私情看得并不那么重。他表示:“军令是不可违抗的,如果赦免了侍卫,军令的权威何在?如果一定要求赦免,除非有人愿意替他去死。”来莺儿立即跪下,表示愿意替死。曹操思忖了一会儿,表示可以同意,同时给了来莺儿一个月的时间,让她教习其他歌女,学会她的技艺,从而能够代替她。来莺儿精心挑选了四名歌女,每天加以严格的训练。她把这四个人以距离三尺的空间排开,自己则在她们中间走来走去,听她们演唱的情况,分别予以指导。一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四名歌女对来莺儿的技能也能仿佛一、二。来莺做好了充分的精神准备,准备去死。曹操见到了来莺儿,显然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他的气已消了大半,他问来莺儿死前愿不愿再见侍卫一面。来莺儿说:“只要他生活得好,我死了也可以瞑目了。”曹操很为她的忠诚和刚强所感动,他叫来莺儿暂时退下,又叫来侍卫,问他是否真心爱来莺儿,如果真心爱她,可以让来莺儿嫁给他。万没有料到这位吓破了胆的侍卫回答却是:不爱来莺儿,也不愿娶她。曹操如约放了这名侍卫,而心中更产生了对来莺儿的同情,表示愿意赦免她。但来莺儿婉转拒绝了曹操的赦免,向他拜了四拜,从容地走上了刑场。正直、刚烈,热烈追求真诚爱情的来莺儿就这样死去了,她以死来结束自己被人当作玩物的命运。

世界著名的圆舞曲

勃拉姆斯(德国):《圆舞曲》,作于1865年。

格里格(挪威):《圆舞曲》,作于1867年。

庞塞(墨西哥):《圆舞曲》,作于1928~1933年间。

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作于1867年;《啊,美丽的五月圆舞曲》,作于1877年。

罗萨斯(墨西哥):《乘风破浪圆舞曲》,一译《在海波上圆舞曲》,作于1891年。

李斯特(匈牙利):《海菲斯特圆舞曲》,一译《浮士德圆舞曲》,作于1860年。

古诺(法国):《微风圆舞曲》,作于1859年。

瓦尔托伊费尔(法国):《溜冰圆舞曲》,作于1882年。

肖邦(波兰):《瞬间圆舞曲》又称《小狗圆舞曲》、《一分钟圆舞曲》,作于1846~1847年间;《告别圆舞曲》,作于1835年。

西贝柳斯(芬兰):《忧郁圆舞曲》,一译《悲伤圆舞曲》,作于1903年。

约瑟夫·施特劳斯(奥地利):《奥地利的村燕圆舞曲》,作于1846年;《生活充满爱与欢乐圆舞曲》,作于1869年。

莱哈尔(匈牙利):《卢森堡圆舞曲》,作于1909年。

德里戈(意大利):《火花圆舞曲》,作于1900年。

诗是寄寓于文字中的音乐,而音乐则是声韵中的诗。

——福莱

话语尽,音乐始。

——海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