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体育教学论
14554700000012

第12章 体育教学内容(2)

体育教材的分类,应以体育教学目标、任务为依据。为了全面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任务和取得综合教学效果,不宜采用单一的分类方法,而采用综合分类方法比较适宜。由于选用教材是各地各校自行选择的,这里主要说明基本教材的分类。首先将基本教材分为理论教材和时间教材两大部分,再按运动项目和身体素质相结合的方法,对实践部分进行分类。实践教材的分类,是体育教材分类的核心。按运动项目分类有利于完成掌握体育基本技能和运动技术的教学任务,按身体素质分类则有利于使学生发展身体的任务得到全面、系统的落实。两类教材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将大大提高增强学生体质和掌握体育技能、技术的教学效果。此外,在总的体系一致和连贯的基础上,不同年龄阶段,分类可以有不同的特点和侧重。例如:小学低年级按身体基本运动、韵律活动和游戏进行,高年级则按运动项目、韵律活动、游戏和身体素质进行分类。

⒉教材的比重:教材比重是指各类教材教学时数与总时数之比。各类教材在大纲中处于何种地位,安排多少时数,这就涉及到教材比重问题。确定各项教材的时数比重,取决于教材对完成各项教学目标和任务的作用、教材的难易程度和联系的数量。要做到保证重点,又照顾一般,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我国现行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加大了选用教材的比重,小学一二年级为30%,三至六年级为40%;初中提高到50%,高中提高到60%。各项教材的比重,都规定了上下限的浮动范围,这有利于提高大纲教材的灵活性、选择性,适应不同的实际需要和特点。

根据各项教材的比重和教学总时数,就可以求出各项教材的时数。各项教材应按时数精选,教材的数量和难度应与该教材的时数相符合。

⒊教材的排列方式:体育教材的排列方式一般有直线排列、螺旋排列和混合排列三种。

直线排列:是某项教材教过之后,基本上不再重复出现。如体育、保健基本知识教材一般是按这种方式排列。

螺旋排列:又称圆周排列。是使锻炼身体作用较大的教材,在各年级反复出现,但逐年提高要求。如中小学跑的教材就是按这种方式排列的。

综合排列:又叫混合排列。是将上述两种排列方式结合使用。

教材的排列方式关系到各年级教材的数量和各项教材时数的集中程度,以及各年级教材之间的重复程度,对教学效果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应全面考虑发展身体和掌握知识、技能的需要,根据各项教材的特点和价值,采用不同的、恰当的排列方式。除少数锻炼价值高,需要反复出现的教材采用螺旋式以外,多数教材可采用混合式或直线式。有的教材,如跑和身体素质练习,可以每年出现。有的教材,如跳高和跳远等,则可以隔年出现。这有利于控制各年级教材的数量,使各项教材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教学,还能避免教材重复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状况。

此外,男女生教材的处置方法,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男女生同用一个教材体系,属于男生或女生特有的教材则分别另加注明,这种方法比较简便,但难以充分照顾到男女生的不同特点。另一种是分别编写,即男生和女生分别建立各自的教材体系,以充分反映男女生的性别特点。高中和高等学校宜采用这种方法。

(三)我国体育教学大纲的变革与发展

建国以来,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经历了学习借鉴、曲折波动,创新发展、不断提高的过程。先后进行了七次修订,制定了七套体育教学大纲,大纲每次变革在一定程度上都对选择教材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其全过程可以概括为四个发展期和两个低谷期,在这里我们以年代来回顾我国体育教学大纲的变革过程。

⒈20世纪50年代我国体育教学大纲的发展

1950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小学体育课程暂行标准》(草案)。《标准》是由“体育教学为目的”、“教材纲要”和“教学要点”三个部分组成。这虽然不是体育教学大纲,但却是大纲的雏形,对当时的小学体育教学走向正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1951年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的同年,教育部召开了初等和中等教育工作会议,并制定了《小学教育规程》、《中学暂行规程》和相应的《教学工作计划》。从此,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中小学体育是必修课程之一,每周2课时,教学内容既有身体锻炼,又要讲授体育卫生知识。195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门研究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教育工作。其中提出了“编写全国通用教材”的要求。1954年国家体委、高教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指示:“着手试行体育正课改革”,把体育正课、课外体育活动、运动竞赛、早操等有机地统一起来。同年,教育部抽调部分干部组建了体育教学大纲编写组,在调查研究总结我国体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参考了苏联的体育教学大纲,于1956年3月制定出了我国第一部全国通用的《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中等师范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并以教育部的名义颁布,在全国试行。从而使我国学校体育教学走上了正规化。

这套体育教学大纲,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对教育提出的目标,确定了中小学体育以“全面锻炼身体”,“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做好准备”为目的和任务;确立体育教材的选择必须贯彻“全面性”(全面锻炼身体)、“科学性”(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教材自身的系统性)、“实用性”(教材内容与生产、生活相结合)和“健康性”(教材要有利于学生健康)等原则;同时建立起以发展学生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为中心的教材体系;以五级分制作为体育课成绩考核的评分方法。第一套体育教学大纲虽然受到苏联教育思想的影响较大,但在总体上却反映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教育思想,为体育教学的正规化奠定了基础,某些理论和方法一直延续至今。1957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这套大纲分别编写了小学《体育教学参考书》和中学《体育教学参考书》(均为教师用书),使《大纲》得到了具体的贯彻和落实。然而,从1958年开始,在总路线的指引下,学校体育同其他事业一样开始出现了大发展趋势。但后来各行各业都刮起了“大跃进”的浮夸风,学校体育也出现了“四红运动”(即要求学生百分之百的达到劳卫制一级、二级和等级运动员、等级射手的标准)、“以军代体”、“以劳代体”(以军训和劳动代替体育)等思潮。教育部颁布的这套体育教学大纲受到严厉批判,被迫停止使用。从此,正常的体育教学秩序遭到破坏,1959年的自然灾害,使人民生活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学校体育几乎瘫痪,学生的体质和健康也日况愈下。

⒉20世纪60年代我国体育教学大纲的发展

1961年以后,浮夸风得到了纠正,清除了以军训和劳动代替体育的错误观点,学校恢复了体育课。在充分肯定1956年第一部大纲和《体育教学参考书》的基础上,教育部重新制定了十年制《小学体育教材》和《中学体育教材》(教师用书),虽然名为“体育教材”,但其内容和结构实为一套新的“体育教学大纲”。《教材》在“说明”中强调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参加生产劳动和准备保卫祖国”。同时,提出“增进健康”、“全面发展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学习“基本的体育知识和锻炼身体的技能”、进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等四项基本任务。《教材》首先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选择和安排教材,小学提出了1—6年级的“教材纲要”,初中、高中提出各年级的“基本教材纲要”和“选用教材纲要”,实现了统一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并把“体育基础知识”列入“基本教材纲要”之中,发展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论,克服了对体育课只有身体锻炼而没有文化因素的片面性。这套《教材》基本上摆脱了苏联体育教学大纲的影响,完全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经验编订的,初步奠定了具有我国特点的体育教材基调。为了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经过精选和整理后,把武术作为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这是我国学校体育的一大进步。1962年在小学、中学《体育教材》的基础上,教育部制定了师范学校《体育教材》(教师用书),也具有大纲的性质和作用。1966至1976年的十年“文革”动乱期间,体育大纲和教材与其他学科一样被视为“封、资、修”的产物,被迫停止使用。

⒊20世纪70年代我国体育教学大纲的发展

粉碎“四人帮”后,1977年8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和教育座谈会上指出“要重视中小学教育工作”,“关键是教材,教材要反映出现代文化水平,同时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教材非从中小学抓起不可”。教育部重新组建了大纲编写队伍。体育教学大纲编写组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于1978年3月编订了全日制十年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这套大纲以培养现代化人才为宗旨,确立了体育教学的一个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保卫者”,确定了体育教学的三项基本任务是:“全面锻炼学生身体”,“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突出了锻炼的实效性,把掌握运动技术与发展身体素质紧密结合起来,对身体锻炼价值、动作简单,实用性强的教材做出了“课课练”的规定;加强了基础理论教学,除“体育基础知识”外,增加了“卫生保健知识”。这套大纲在全国试行后,对“十年动乱”所产生的种种错误理论和做法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使学校体育重新建立起正常的教学秩序,推动了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改善了学生健康状况,增强了学生的体质。

⒋20世纪80年代我国体育教学大纲的发展

1985年教育部改为“国家教育委员会”,1986年成立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提出“要积极、坚决地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不误时机地抓好教材改革和建设”。并对全日制十年制小学、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进行了全面的修订。1986年11月修订后的大纲经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改为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这套大纲体现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学思想,把“促进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发素质奠定基础”、“成为祖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保卫者”作为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三项基本任务中,首次提出“终生体育”和满足学生“生活娱乐”的需要,强调“为祖国而自觉锻炼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大纲》的“理论教材”(体育基础知识卫生保健知识)既要使学生懂得锻炼身体的意义,又要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实践教材”的体系和表述形式都尽可能地体现了民族特点,加大“武术”教材的比重;增加了反映时代风貌和适应学生现代生活需要的“韵律活动(操)和舞蹈”。体育课的成绩考核,也由过去单一的运动能力达标测验,改为包括学习态度(出勤表现)、理论知识(笔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达标)及体育技能、技巧(技评)在内的综合“结构”考核,这套大纲的颁布和试行,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体育教学大纲奠定了基础,起到了过渡性的作用。

⒌20世纪90年代的体育教学大纲与教材建设

20世纪90年代先后进行了两次教学大纲的制定。1988-1992年国家教委制定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各科教学大纲,包括《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并编写了体育教材。经过5年的大规模实验,于1993年由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在全国正式颁发实施,这标志着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建设走向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这套大纲与教材集中反映了我国为21世纪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需要和要求,明确了体育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增强其体质,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将体育列为人体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体育课程设置是以对青少年的培育为目标,贯彻理论知识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建立身体锻炼的内容体系。新大纲将发展身体素质教材组合起来,与传授运动技术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充实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形成我国体育教学内容的独特风格。

1996年补充制定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与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相衔接,这套大纲在个别城市进行了实验,并没有正式颁布实施。它首次提出体育课程由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组成;把以育人为宗旨作为确定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把教材分为必选内容(55%)、限选内容(25%)三部分;调整了体育课考核内容、方式及计分方法。

⒍2000年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及教材建设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贯彻落实中央的有关《决定》,教育部于2000年12月颁发了新制定的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和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该大纲将《体育》课程的名称更名为《体育与健康》。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以“健康第一”、学生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指导思想;大纲在必选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选修内容和课时,选修和拓展有效的健身方法和新兴体育项目,加大了教学内容的弹性,为各地的教学留有较大的空间,也为各地选者教材提出了要求。这套大纲是作为《体育教学大纲》向《课程标准》的过渡,所以人们也叫它“过渡性大纲”。

二、《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的含义

《课程标准》是指确定一个学段的体育课程水平及体育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学段学生在体育与健康知识、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管理和评价体育课程的基础;它规定了体育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教学和评价的建议;它是编写体育教材、实施教学、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的依据。

2、《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1)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