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一方水土一方人
14555100000001

第1章 前言

中国的文化浑厚深远,有源有流,仪态万千。它有着极大的包容性和极强的生命力,也正因为此,中华民族才得以长期地存在与持续地发展。然而,尽管中国的广袤大地以及居于其上的居民被共同的主干文化纽带连在一起,成为一个民族,但实际上,他们在外表、习俗、性格上的区别之大,并不亚于南欧地中海人和北欧日尔曼人的差别。地域性文化的特征也是很明显的。

透过历史和社会的望远镜,我们可以看到:东西南北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个文化群体的交流碰撞的广度、深度、频度的不同,各地长期以来不对称的文化心理积淀,都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不同地域内居民那各有千秋的传统习惯、民情风俗和性格心理,以至于“百里异习,千里殊俗”。100年前,大儒梁启超就为我们归纳、描述了这样一幅“中国地理大势”:

冀州:“人多重农桑,性尤朴直,盖少轻诈。”

山西:“土瘠,其人勤俭”

西北诸郡:“接近胡戎,多尚武节。”

青州(今山东):“其人矜于功名,依于经术,阔达多智,态度舒缓。”

豫州(今河南):“禀中和之气,性理安舒。”

楚地(今湖北湖南):“有江汉川泽之饶,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食物常足。信巫鬼,重淫祀。”

吴越(今江浙):“其俗纤啬(长于计算),其人机变。”

巴蜀广汉(今四川):“俗不愁苦,而轻易淫佚,柔弱褊厄。”

岭南(今广东广西):“人杂夷獠,不知教义。性并轻悍,易兴逆节。”

很明显,今天的情况已经与梁任公头脑中的图象不可同日而语。中国文明历经了一个北移、南移的过程,大河、大江文明相比于京津、粤闽的崛起而逐渐衰落。伴随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各地居民的性格文化特征也随之交融演变,形成了今天各富特色、各具风韵的“地方性格”,我们称之为“省市性格”。

“省市性格”也即社会心理学中的“地方性”,它是一个地方的历史、地理、经济等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集中表现为各地居民的心理文化特征。本书以省(市、区)为单位,对20个省市区的居民性格以及其成因、表现进行刻画与分析,力图为读者描绘出一幅新的“中国地理大势”来。

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包括标题、引语、城市头衔、文化特色、正文、城市女(男)人、城市对话、历史名人、主编絮语等,其中正文部分论及该省(市、区)的历史沿革、地理环境、居民性格特征等,兼及各省市的名吃、地方话等。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因素、特征进行的刻画、描述,能对读者较深入地了解各地居民的性格文化有一个帮助。

如果把每个省市性格都比作一颗钻石的话,那么,它的形成,是千百年来与之相关的各种文化碰撞、交流、融合和各种文化要素积淀下来的结果;同时,通过它们,我们也能看到它所折射出的各地浑厚悠久的历史、与之相应的地理文化特征,以及居于其上的人们所发出的色彩。

吕进

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