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与天地不息,
走遍中原还气力。
日月东西有落时,
黄河万古无停刻。
——(清)梁佩兰
大河往往是文明的摇篮。黄河流域早在蛮荒时代,就响起了人类远祖蹒跚学步的足音。在山西最南端“大禹治水”的遗迹表明,早在6000年前,黄河流域就进入了农业社会。史籍所载的有关“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以及“后稷教民稼穑,树艺百谷,五谷熟而民人育”的传说,便发生在山西南部。在晋南的农村,昔日的河东大地至今还保有不少关于大禹治水、尧和后稷的民俗。毋庸质疑,山西是作为民族源头的地位载入文化史册的。
黄河流域,是一部硕大的史书,它记载了一部远古人类活动的历史,那一处处遗址,就是文明发展的丰碑。地处黄河流域与黄土高原地带的山西,南部沿黄河一线和汾河谷地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祥之地,这里有长达几千年之久的文化积淀,古迹遍地,似乎都在向世人诉说一个古老民族灿烂的文明和悲壮的命运。
“大河不废梦廖廓”。黄土地上的民俗有着属于自己的神韵,自己的风彩。
如同今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近临东南亚、面向海洋文明一样,丝绸之路也曾是古代中国面向世界进行沟通、交往与接触的欧亚大通道。大西北也曾通过与西域与地中海的交往而丰富了自己的文明。但是,山西自丝绸之路中断以后,长期远离国际交往的中心,孤立无依,无法直接与外族传统相接触,这样,民俗文化的变化与更新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但却使他的民俗风情更具传统意蕴。
内蕴深厚的三晋大地,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在很长时期,它曾经是中国经济与文化的中心,从唐太宗到司马光,从忠诚勇毅的关云长到哀婉动人的崔莺莺故里,这片黄土地上人杰辈出。然而,伟大的汉唐之后,随着中国经济与文化中心移向东南,山西便开始落伍了。由于地处内陆,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社区封闭,各种现代化的信息传播受到时空的限制,风俗与价值倾向呈现出一种严重的内向性与凝固性,人们的心理、精神与行为被牢牢地禁锢在历史的山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