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汉民族一样,山西民俗的主干部分,无论就其形式而论还是以其内容来看,都与农业生产有直接的联系。汉民族的民俗风尚是以农业社会特有的经历为基石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流动性小,社会交往退缩,“树之谷,艺之麻,养有性,出有车,无求于人”。虽然鸡犬之声相闻,但老死不相往来,形成了“安居乐业”、“宁死不迁”、“知足常乐”、重家族伦理的民俗价值,而聚贮财物、沉淀货币、省吃俭用、崇尚节俭,也就成了消费民俗中的核心价值。
节俭之风气在儒家传统中虽然成型较后,但后来却一直为中国人所遵循。无论是贫寒之家还是朱门大户,在许多格言家训中都指出这是一种美德。历代皇帝不管自己是否节俭,但都须示天下以勤俭、勤俭为本,这是每个好家庭的必备风习,诸如“勤俭持盈久,谦恭受益多”,在农民的头脑中尤如宗教的教条。
崇俭则是匮乏经济的观念反映。从本质上说,匮乏经济是小农经济的特征,它与本末观、义利观互有联系,维持着传统农业社会的封建等级标准和秩序。它是商品经济不发达的产物。
人们戏言,美国人的钱包都装在犹太人的口袋里。犹太民族历来以善于经营、精于计算而举世闻名。
一直有人说山西人是“中国的犹太人”,这是指其擅长经商和金融计算的习俗而言的。
作为一种传统与习俗,节俭与储蓄的习惯,至今仍然影响着山西人的消费心理与行为。目前山西人的人均收入位居全国的下游之列,但人均储蓄却位居前列。山西人节俭与储蓄的习俗在大量的地方志中都有广泛的记载。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降雨量少,多山而且交通不便,土地贫瘠,植被较差,自然灾害频繁,是一个较为贫穷的地区。当开源的努力被束缚在小块土地上而无计可施时,节流便成了人们必然的选择。节俭是贫穷的伴生物,是对付贫穷的消极办法。正如史籍所载:由于“地瘠则民劳而贫,自三帝三王以来,勤俭之俗未偿改过”,“河东地瘠民贫,风俗勤俭”,(《山西通志》)“晋有唐虞之遗风,其俗节财而俭啬”。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节俭的基础上,山西人形成了一种极强的储蓄风俗。“山西人善积蓄,家有窖藏”,这些节俭与储蓄意识,并非局限于家乡僻壤,在太原、大同、临汾、上党等昔日的通都大邑也大都若此。特别是储蓄民俗创造了一种土壤,一种氛围,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山西人发展起了他们曾经独领风骚于中国大地的金融意识,并充分显示了他们的智慧,做起了金融生意,发明了票号,并使它独行于明清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