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一方水土一方人
14555100000014

第14章 封闭的文明腹地

如果说,在古代中国,由于地理上的相对孤立和封闭,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封闭与保守的特点。那么,相对于东方这块古老的大地,山西尤是这样。

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使得山西与中原地区形成了一种较为孤立的状态。地理环境,作为一种背景,一种人们活动的舞台,无疑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风俗习惯形成某种类型的前提因素。由于地理上的相对孤立,阻碍着异质民俗文化的进入,因而,处于孤立状态的民俗变化较小,惯性较大。这种相对孤立的状态,很有可能使山西形成了一种富有地域特色的风俗文化,使其他地方的人感到山西人有那么一点与众不同。

从社会控制的角度看,地理上的相对封闭,有易于割据势力的存在,尤其是在在交通与信息不发达的前现代社会中。阎锡山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利用了这一点,割据地方达半个世纪之久。

这种环境也促使了加强行政控制的倾向。在清王朝和阎锡山统治时期,行政权力对人民的控制十分严密。清朝近300年间,山西一直没有发生具有规模的农民起义。太平军北伐时,所到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当地居民无不揭竿而起,“嬴粮而景从”。而在山西则是另外一种景象。北伐军从陕西渡黄河入山西,横穿山西后又经太行山入河北,山西人对此响应者寥寥,没有形成太大的气候。所以说,长期而又严密的行政控制,也在外部条件上加强了山西人封闭与保守的心理。

作为一种结果,相对封闭的环境,对于山西民俗的特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山西人由此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生活在黄土地上的山西人具有一种很强的自我意识和社区归属感,“我们”的意识颇为浓厚。这种社区归属感,突出了地缘关系的价值。比如,山西商人圈内很少有外人,尽管他们跋涉千万里,虽总是在外面事业有成,但其总的特点却是“不扉眷,不娶外妇,不入外藉,不置外面之不动产。业成之后,筑宝买田,养亲娶妇,必在故乡”。远在内外蒙古雇佣成千上万外地人的大型票庄和商号如大盛魁、复盛公等等,凡拥有股权的重要经营者,均是清一色的同乡。多山导致的交通不便,也严重阻碍了山西人广泛的社会交往。山西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就有十几种方言同时存在。不仅地区之间,县与县之间,甚至一座山,一条河流的两边,人们的语言、风俗就分歧很大。雁北与晋南,不足几百里,但二者在语言风俗上所展现出来的巨大差异,宛如一个在北方,另一个在南方。

社会交往的不足很容易养成封闭与保守的社会心理。早在本世纪30年代,就有人指出山西人、“山重水复,交通不便,各重保守,各执成见,自成风气。”山西商人早年所表现出的那种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商业精神,为什么后来退出了历史舞台?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山西人所经营的商业、金融业、“经验多而学术少,具有保守之性质,不能彼此联合”,失去了创始人的进取精神,也丧失了许多发展的空间。在近现代历史条件下,“不知派子弟留学商业专门,专搏徒弟制,略知酒扫应对,不能通世界之言”。当大量的西方式银行与商业机构纷纷建立,商业、贸易与金融中心转到了东南沿海地区,此消彼长,山西的商业、金融业无法适应这种形势的历史变迁,因而逐渐趋于没落了。

强烈的社区归属感,也为山西人抹上了一层浓浓的乡情。

山西人的另一个特点是不够活泼外露而很内向、心理相对封闭,但有一种内在的韧性。

在感情的表达上,不易冲动,却吃苦耐劳。而且,他们也许不善言辞,但却精于计算,善于在计算的层次上从事微观经营。在这点上山西人不愧是“中国的犹太人”。

然而山西人的确是个矛盾的结合体。他们精于计算,却又老实巴交。关云长是千余年前的古人,但关云长的性格还是可以作为山西人性格的代表,这就是“忠厚老实”。山西诗人王维的作品风格纯朴,和俄罗斯出身的李白之浪漫风格实有天壤之别。山西历史上尽出忠臣,却很少出奸臣。中国历代的“汉奸排行榜”中,似乎没有几个山西人,这大概也是山西人“忠厚老实”的缘故吧。

晋商的“银行业”为什么曾经大放异彩,恐怕这也是这个原因。

有些人心目中比较欣赏那种会耍小聪明、油滑狡诈的人物。可是往往人聪明反被聪明误,不明白“老实”才是成大事业的根本。以前山西的“晋商”行遍中国各地,大买卖基本上都让“晋商”包了。山西人之所以能做这么大的买卖,其最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老实”。当时中国并没用银行、保险公司这样的信用机构,做大买卖所需要的数以万计的银两本钱,全靠向亲戚朋友借贷。那时借钱没有什么担保,借钱的信用全靠当事人的一句许诺(这可真叫一诺千金了)。如果你借钱,是愿意借给忠厚老实的人?还是愿意借给油滑狡诈的人?显然油滑狡诈的人不易借到钱,而忠厚老实的人反而能借到钱,这就是“你办事我放心”的效果。

这种长期的口碑,就是一种品牌效应。

“聪明人做小买卖,老实人做大买卖”。山西“晋商”传给后代的古训,并不是什么坑蒙拐骗的奸商密诀,而是厚道信用、不怕吃亏的“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作老实人”的作人原则。

在假冒伪劣盛行的现在,山西人看着外省的假货大发其财,也难免心手发痒,开始学着作起假来。但山西人还是老实,作假的水平也低劣。精明省份的人作的假货不是100%的假货,而是半真半假,让你上了当也无可奈何;而山西人作的假货就是100%的假货,往往让人一眼识破。从前些时候的山西假酒毒死人事件,也能看出山西人作假的水平:山西人作的假酒,就假到能毒死人的地步,精明省份作的假酒哪有假到毒死人的?

老实人组成的团体有个最大优势,就是彼此信任,拧成一股绳。而聪明人组成的团体则是相互猜忌,一盘散沙。在和平时代,老实人团体的优点还不是特别突出,但到了战争时代,老实人团体的优越性就发挥出来了。老实的山西人一般比较抱团,山西人碰到山西老乡,不认识也会倾力相助,以前中国各地都有山西同乡会的“山西会馆”,就是很好的证明。

山西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在历史上长期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聚居、通婚,因此受其影响,养成了尚武精神和习武风气。

作为一个农业民族,汉族的民族性格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温柔敦厚的一面,重文轻武,士大夫们崇柔尚儒、重文雅,对诗文、绘画、书法及花鸟虫鱼的偏爱便是例证,即便是带兵的武官,也有不少人羡慕文职、附庸风雅。民间谚语口: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足见风气之轻武。

因此,山西人的这种尚武风俗就尤显珍贵。

关于山西人好武,古书中有许多记载:

“并州近狄,俗尚武艺,左右山河,古称重镇,寄住者,以文武兼资焉”。(《隋书》)唐代开国之君李渊就是起兵太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兴盛的封建王朝。“故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

。并就是山西,这种习俗一直到明清时期都未见衰退,特别是山西北部的民俗更是如此。且看当时的文字记载:

代县:“代北之人武”。

偏关:“习兵好射,尚朴无文”。

应州:“俗尚武艺”。

大同:“俗尚武艺,风声气息,自昔而然”。

宁武:“性愚鲁,尚骑射”。“少礼习兵好射”。

朔平:“风气刚劲,人尚勇敢”。

平鲁:“习尚勇敢”。

苛岚:“尚骑射”。

或许是由于这个传统,在近现代的中国历史上,山西人在战场上也以勇猛无比著称。

抗战时期,日军从北路进攻山西,阎锡山搞了一个“忻口战役”,这是日军在中国北方战场遭到的最顽强抗击。阎锡山军和蒋介石的中央军不同,没有精良的装备,全靠将士的勇敢。阎锡山把全数精锐都投入了“忻口战役”,仗打得异常惨烈,士兵打完军官上,硬生生挡住了日军的猛攻。最后,守卫石家庄的国军望风而逃,日军乘虚从南路进入山西,阎锡山军才撤退到山区打游击。

在解放战争中,解放军遇到的最难打的一仗就是“太原战役”。在三大战役以后,长江以北已经全部成为共产党的地盘,惟独山西的阎锡山军还在死守太原一座孤城。在四面楚歌、毫无取胜可能的境况,山西人死守太原长达1年之久,太原城的解放(1949年5月)比南京还晚(1949年4月)。解放军和阎军在太原周围展开了拉锯战。解放军攻下一个阵地,阎军再反攻夺回,双方的伤亡损失无数。最后解放军采用围而不打的围困战术,围困在太原的阎军由于长期吃不到蔬菜,士兵多数患了夜盲症,天一黑就看不见东西。

阎锡山乘飞机逃出太原后,阎军将士对阎锡山仍是极为忠诚,守卫太原坚持到最后一人。解放军攻入太原城后,守城的阎军高级将领集体自杀。现在台北还有一个“太原五百壮士”纪念碑,纪念太原战役中的阎军将士的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