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事实上也是全国人所要学习的。除了高素质、文明之外,上海人也给国人一种独立、负责任的印象。种种数据表明,上海是中国大陆最现代化的区域,而上海人,也自然成了中国人现代化的代表,代表着中国人发展的方向。
上海市场在整个中国可以算是一个规范的典型。它也许不如深圳广州那样生机勃发、活力四射,但其发展的稳健和潜力却是无可比拟的。因其规范性,商人们在这里不必花费大量精力和心思去做那些蝇营狗苟的暗箱勾兑活动;也因其规范性,工商者们所要承担的交易成本也大大降低,故其综合价格即使并不是很高,却仍然可以有着很可观的利润空间,这是规范市场的吸引力之所在和优势之体现。
这大约也是上海一直始终能够保持中国经济大都市龙头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规范性特色一方面反映了政府的适当作用,另一方面则反映了市民的良好素质和习惯意识。关于上海人的“规范”意识这里还有一个例子:在全国各地也许都能够看到腐败事件出现,然而在上海,这种事情却很少发生。
要找原因恐怕还是要看上海的高素质和规范意识,上海人不说脏话,在公共场合极为讲礼貌,办事情井井有条,集体活动秩序井然等等,这些不愠不火,理性而清晰的生活方式上是一种规范意识的作用。虽然从法律系统来说,海洋文化发达的英美等国家,是以所谓不成文的判例法著称的,但其法律规范之完善和法律意识之充分也是有口皆碑的。如果说上海也具有浸淫已久的海洋文化特色的话,那么它在与欧美海洋文化的接触碰撞中,也加强了它的规矩意识、惯例意识和法律意识。这大概也是长期以来和洋人打交道必须养成的和“国际惯例”接轨的需要使然吧。
然而上海却也是一个讲究实际效益的城市。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之一是利益至上、效益第一。正所谓“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所以一般的上海人被国人看起来是比较缺乏中国著名的传统人情味的。在商言商,遵守商界游戏规则,追求最大实际利益,这就是上海人“市场意识”的体现。在统一的游戏规则下面,一切也就变得比较冷冰无情了。北方人常常批判上海这个,然而批判之余,他们也在学习上海人的这种做法。毕竟,发展才是硬道理,上海人以他们的这种“不近人情”的制度为约束发展成为了中国乃至亚洲城市发展的一个奇迹。同时,这种“不近人情”,也正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义之一,上海在现代化(与传统作斗争)的进程中,又一次充当了一个旗手的角色。
只要你在上海小住过,打开上海的本地电视台,瞟一眼其中的房地产广告,你就会对其孜孜不倦关注于房子的细枝末节的做法留下深刻印象。那些广告通常会用很长的篇幅来为你介绍每一个开发商觉得值得介绍并相信会打动消费者的房子内部的东西,比如地板、门把、天花、厨房里的每一个细节等等。你也许会发笑,但如果你想融入到这个城市,就岂一个笑字了得了。
在“市场意识”的熏陶之下,上海形成了他自己的“精细风格”,上海人的精细和细腻以及对细微之处所表现出来的精明,早已经广为世人所熟知,在由如庞大的精细人口组成的如此广袤的大都市里,你得随时理解别人的需求,弄懂自己的价值之所在。
都说上海人精明。这几乎是所有外来人士的第一观感。在这个城市里,电视台制作的那些智力竞赛类型的节目,诸如“脑筋急转弯”、“智力大冲浪”之类,总是吸引着相当多的观众。上海人与人交往最忌“聆不清”(即傻乎乎不辨风色)。上海人的精明主要表现在他做事的方面:轰轰烈烈承办了那么个规模空前、场面壮观的八运会,居然可以做到政府不怎么出钱,最后算起来还略有盈余。头一回做《财富》论坛的东道主,就能做得像模像样,皆大欢喜。更不用说那些仅仅用了几年时间营造,就能引得每一位来访的国宾击节赞叹的新兴建筑群和繁华街道。给一点空间,给一些政策,给一个创意,就能还给你一份出乎预料的惊喜。这就是上海人的精明,这就是上海人的本事。
令人感兴趣的是,上海人的这种精明,并不仅仅局限于智力层面的算计和揣摩,它有时还带着一层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性色彩。有人说,上海人几乎不同情失败的英雄,他们只认可成功的强者。然而,功利心极重的上海人却也并非势利到毫无品位和情趣的地步。尽管在他们精明的心目中,财富是衡量价值的一个颇为要紧的尺度,但他们是绝对不会欣赏一个毫无品位的暴发户。在这里,由才智的积累和地位的优越所共同引发出的某种气度,往往成为一杆无形的标尺。沪语中总是会有一些当令的语汇来贬损那些在此方面显得有所欠缺的人。
时下最常用的是由乡巴佬一词演化而来的“巴子”。这“巴子”并不是用来指称那些来自穷乡僻壤的人或广义的外地人的。因为就算你是个货真价实的城里人,甚至是本地一个腰缠万贯的大款富婆,只要行事言谈做派之间偏离了一定的品位,而显得在心智上不符合这个大都市的应有层次,都可称之为“巴”。
由此便很容易理解,那一大批收入未必是最高,却受过良好教育,有着聪慧心智和时尚品位的沪上白领阶层,能够成为这个城市现如今公认的形象代言人。上海人的这种无与伦比的精明,及由此而生成的品位意识,其价值就在于永远追求高档,追求完美,追求合理,追求合算,追求当今最好的。这也正是一个城市不断发展的潜在动力。
由于这种动力,所以上海是中国吸纳西方文化最为普遍和深透的城市。从点缀在这座城市各个角落里的那些虽风尘满面却依然风韵犹存、依旧直指苍穹的教堂,从旧日所谓“十里洋场”到至今犹在,虽风格各异却同宗于欧美的各式古董式建筑,从以恒山路、淮海路为代表的各种浸润着欧风美雨的BARS,从白领阶层无分老幼各色人等时常冒出洋文的口中,从那视出国留洋如在家门口溜达的汹涌人潮中,你不能不承认,上海,是一个深深打上了西方文化烙印的地方。
所以,上海人身上也多半或多或少的含蕴着一种特有的文化气质。这种气质使得上海人呈现出一种比较稳健的探索性色彩——既洋溢着无难以掩盖的欧美风情,而似乎又不仅止于此:他们身在中国,却又总是看着海外。
上海又是一个混合的城市。说他混合,一方面是他成长于欧风美雨的侵袭之中,却又发展了一套立足于中国的上海文化,另一方面,“乡下人”的大量涌入也使得它成为一个独特的移民性质的文化。
个人自由观念一直以来不是上海人十分追求的。上海人可能是最爱凑热闹的中国人,他们从小就沉浮于蕴蕴人海中,喜欢交往。看老上海的片子,很多故事都是发生在社交场上的。
读张爱玲早期写的有关上海的描写,基本讲的是一个女孩子在大街上对人表面和互相之间摩擦的观察。人们普遍认为,擅长处在人群中是一种良好的素质,这虽然有表现和表演的嫌疑,但确有现实的背景。至今好出风头,好跟风仍是上海人的一个特点。这和我们在全国其他地方见到的国人风格迥异。他们往往各有主意,有时甚至不管不顾的追求自我。说上海人没文化,这一定是说不过去的,因为无论是书,音乐,在这里都有大量的爱好者。围棋在上海有着巨大的群众基础,但不能否认的是这里缺乏一种真正的追求自由的氛围,所以大部分人对文化有一种认同心理,但很少有人会把这当作一种有意义的追求。上海人的这种状态也导致了他们审美上的追求体面的倾向,他们习惯于相处,说话很少会想到对方内心深处去。因而假如有两个人都在学习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绘画,一个上海人可能着重学习其分割对象的手法,认为很有意思。
而在一个外地人可能会认为这些画是在发泄,并且去模仿这种精神。因而在北方的思维上,甚至一度有“审丑”的倾向,而在上海,人们还到处谈着“高雅艺术”。
上海人就是这样,掺杂着南方人的特点,又维护着一种独特的生活观。在感情上他们甚至被人认为想得开。他们是开放型的人,但又不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