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一方水土一方人
14555100000023

第23章 双城对话:北京vs上海

早在1917年,海上文人姚公鹤便指出:“上海与北京,一为社会中心点,一为政治中心点,各有其挟持之具,恒处对峙地位。”(《上海闲话》)而北京人与上海人的争论也一直在进行着。杨东平在沪上较为知名的《文汇读书周报》发表文章说:

绝大多数上海人对北京和北京人无可评价——由于缺乏实际的接触、直观的印象。

令许多北京人不解的是,许多在京的外国人,虽然热衷于北京的政治环境、文化生活,但作为个人对城市的喜好,却更喜欢上海——正是在上海,他们能够感受到所熟悉的那种城市生活的气氛和情调。

外国人对上海的感情和对上海人的理解或许比北京人更多,虽然,他们主要是从商业上着眼的。

一位日本人这样形容和介绍上海人:他们口气渲染,有极度的优越感,喜欢讲排场,好面子,惯以领先时代、崇尚时髦而自傲。他们同时还具备实践能力,并且能够巧妙地利用他人的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上海人的性格特点是:机敏,敏捷,具有大多数中国人所没有的不拘泥于过去历史的性格。其中有些人爱虚荣,外表的气派重于实质的内容,有刹那主义的倾向。他们创意优异,但有时也擅长玩弄技巧,也就是说,也有可能进行不负责任的交易。上海人还喜欢乘势推展,不习惯于朴实和按部就班的生活方式。

1989年,《纽约时报杂志》的一篇文章说,上海熙熙攘攘的街头,很像纽约的布鲁林区。纽约是以向高空发展的摩天大楼为特色,上海则以它的街道为特色。“在上海,人们非常注意生活,就连我这个不喜欢城市的人也能感受到这种气氛。上海与广州不同,广州显得粗俗而上海则显得拥挤不堪。”在那里,讲英语的人已形成了他们自己的文化小圈子,而中国其他的城市还没有这种现象。同时,与纽约人相似,上海人有一种主人感,“纽约人把纽约看成是他们自己的,上海人也有这种感觉。他们对城市有烦恼有抱怨,尽管如此,他们仍旧热爱自己的城市,对城市有一种依附感”。

给一点空间,给一些政策,给一个创意,就能还给你一份出乎预料的惊喜。这就是上海人的精明,这就是上海人的本事。

令人感兴趣的是,上海人的这种精明,并不仅仅局限于智力层面的算计和揣摩,它有时还带着一层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性色彩。有人说,上海人几乎不同情失败的英雄,他们只认可成功的强者。然而,功利心极重的上海人却也并非势利到毫无品位和情趣的地步。尽管在他们精明的心目中,财富是衡量价值的一个颇为要紧的尺度,但他们是绝对不会欣赏一个毫无品位的暴发户。在这里,由才智的积累和地位的优越所共同引发出的某种气度,往往成为一杆无形的标尺。沪语中总是会有一些当令的语汇来贬损那些在此方面显得有所欠缺的人。时下最常用的是由乡巴佬一词演化而来的“巴子”。这“巴子”并不是用来指称那些来自穷乡僻壤的人或广义的外地人的。因为就算你是个货真价实的城里人,甚至是本地一个腰缠万贯的大款富婆,只要行事言谈做派之间偏离了一定的品位,而显得在心智上不符合这个大都市的应有层次,都可称之为“巴”。

看来只有上海人自己不“巴”,因为上海人离世界近,自然有“优越感”。

如果你在中国地图上关注过江苏,那么你就会惊奇地发现这个“江南之地”的大部分却位于长江以北。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将其作为南方的一个典型省份来看待,因为从历史、性格上来看,她毕竟还是属于南方。在她的最知名的城市中,除了北部的徐州和连云港之外,大部分位于长江以南或者长江北岸。而我们的叙述,也将以长江两岸的南京、苏州、无锡等地为主。

金庸曾经说过:从历史上看,江苏人就具有谦和的个性、海纳百川的胸襟和很好的管理才能。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在南京建都,石头城下的长江码头经常停泊有数以千计的船舰,曾经远航至台湾、海南岛及朝鲜半岛等地,并与日本及南海诸岛有着密切的文化往来。可以说南京是海纳百川的开端。徐州出了个刘邦,广纳天下人才,建立了汉朝。汉朝在中国有几百年的历史,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民族,可是汉朝管理得很好,显示了江苏人的非凡管理才能。而苏州人谦和的个性,从古吴国的泰伯让位于弟即可见其发端。现在的江苏人或许仍然具有这些世代传承的优秀品质。本章也将对南京和苏州这两个城市的居民做一描述,力图从中得出一些江苏人所共同拥有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