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一方水土一方人
14555100000024

第24章 南京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咏南京

城市头衔:六朝古都、宁、白下、石头城、最伤感的城市、金陵文化特色:古都文化、吴越文化南京从公元前472年越国大夫范蠡筑城算起,至今已有近2500年历史,先后有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等王朝在这里建都。它曾是“六代帝王国、三吴佳丽城”的金粉之地,史称六朝。此外,南唐、明(洪武)、太平天国,以及国民党政府也曾建都于此,因此,历史上盛称此地为“六朝胜地、十代都会”。至今在南京的地下及地上尚留存着无数的文物及遗迹,是南京历史文化积淀中的重要特色与优势。南京市博物馆收藏的六朝文物著称于世界。

悲情城市

历史上的南京有过短暂的辉煌,南唐、明、太平天国均曾以此为都,但都是来去匆匆,只是给后人添点历史冷怯无情的感慨。虽然南京有了马达轰鸣的巨型工厂、昼夜繁忙的空港车站、五彩缤纷的街市霓虹、行色匆匆的人流车流,但是留在人们脑海中的南京的气质却仍是那么凝重而又感伤。

出了喧闹的南京火车站,一直往南走,你可以尽享雪松与法国梧桐构成的绿色长廊的美丽。

到了珠江路口,拐向西面,约摸200来米,有一座旱桥。桥下没有河,自然也没有柳。柏油桥面在骄阳下发软,汽车尾气之浓使交警不敢站在路当中,这就是南京的北门桥了。这就是南唐后主李煜皇城的北门: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这是一座有着太多伤感往事的城市。虽说现在南京也一心想把自己建成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但是要南京人走出那一串沉重不堪的历史却实在是不容易的。南京号称六朝古都,却都以短命收尾。其间不乏刀光剑影、尸夷遍地、血流漂杵。秦淮河、雨花台,无不讲述着一个个无奈、凄凉、悲惨的故事。难怪南京简称“宁”,可见古来人们对安宁的向往。动荡历史的沉淀,磨平了南京人的棱角,涤淡了南京人的斗志。以至于南京让南京人缺少一种家的感觉。南京人对齐秦这位讲述忧伤故事的歌手的喜爱程度好象远胜其他城市。

王朝的兴衰、帝王的更迭,是南京令人唏嘘不已的题材。而作为兵家必争之地,兵火所及,庐陵为墟,尸骨遍野,也是南京历史上的常态。侯景公元549年破南京,乱兵数日不封刀。此后,不论是改朝换代,还是割据反叛,历史上的南京人每一次都付出血的代价。

到了近代,南京更加灾难深重,太平军内哄,数万人被屠,秦淮河为之堵塞,江上漂尸数月不绝;辛亥革命,“辫帅”张勋走时,席卷南京,两年后,他卷土重来,金陵又遭洗劫;1927年3月,北伐军初到南京,秩序混乱,英美借口以炮舰猛轰,一时“死伤狼藉之迹,悲啼号泣之声,遍于市井”。到了1937年,南京的苦难达到了极点——这就是日军侵华史上最令人发指的“南京大屠杀”。

苦难与兴衰无常,写满了南京2500年的历史。这一切,无论玻璃幕墙大楼怎样改变城市的天际,无论“凯迪拉克”、“奔驰”、“劳斯莱斯”的呼啸怎样让乌衣巷口不闻鸟声,也无论发黑的秦淮河水衬不起浆声灯影的绮情,都注定了这个城市骨子里的悲伤。

所以,现在南京的女孩子总是不那么时髦,南京的作家们总是热衷于写一些像“1937年的爱情”这样的往事。南京人也总是喜欢有事没事就跑到遍布全城的一些故居去看看,去发一点思古之幽情。当然,萦绕在今日南京人心头的更多还是一种失落感。爱泼斯坦曾经把南京比喻成一座带有普鲁士色彩的官府,非常地贵族化,但当这座官府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一座遗址一类的东西的时候,南京人的确不太容易丢下手中的历史。

跨在江上的古城

地理位置也直接导致了南京人语言的无可适从,北方说它蛮,南方人说它侉。女孩子讲出来尚还可以勉强接受,男人讲起来似乎有点油腔滑调。你稍微有点表现自己,南京人就会说:你还搞的不得了了;称某人不务正业为二五(或胡)啷口当的;当不愿面对某些事情时,便什么都“烦不了”。其实这不是最重要的,语言的形成历经数千年,谁也无法一时改变。

在南京过夏天是一件很需要勇气的事情。比起清爽而又敢穿的南京女人,南京男人度夏的标准打扮,往往是清一色的大裤衩、拖鞋,汗衫甚至赤大膊,但是似乎这样仍于事无补。南京的酷暑实在是一匹很凶恶的狼,可以咬死任何一丝风,甚至空气都仿佛凝固了一般。所以对于没有空调的南京的老人来讲,南京的热可能是致命的,熬过了一夏,便意味着又多活了一年。

但是无数的南京人却依旧年复一年地生活着,似乎很少动过要搬家迁移的想法,从这可以看出南京人很宽容的一面,随遇而安。

南京人有着典型的大陆文化个性,生活节奏缓慢,街上路边随处可见闲人,而或提笼架鸟,而或抱猫遛狗。一群人可以围着看乌龟翻身,更有从早上开始支起牌桌酣战到深夜。街上出了车祸,导致交通堵塞的可能直接就是行人。可用三句话概括南京人的行为:吃点麻辣烫、打点小麻将、看点歪录象。有人说南京人的性格稍微有点浮躁,尤其擅长家里狠,出去就蔫,连江苏的足球都只能是主场龙,到外面就成了客场虫。

但是南京因此也成了最适宜文人居住的地方。用一位作家的话来讲,南京作家为何多,好就好在南京不是太现代化,又不是太落后,一个过分商业化或者过分闭塞的城市,并不适宜做作家的摇篮。

如果以长江把中国划分南北的话,南京骑在江的上位置就很尴尬了。这个南北交通的枢纽从饮食文化上受到了徽派、海派、杭菜、淮扬菜系的攻击,阵地尽失,以至历经数千年没能形成自己的东西。全国的饮食都可以在这里全面发展,南京人的胃口很好,无论是酸菜鱼、麻辣烫、三黄鸡、饺子、拉面,南京人都有信心吃到底。南京有的是板鸭,这东西经济实惠,做好以后,可以放上很多年,即使发生了动乱,也能背着四处逃难。

来南京的外地人,似乎最念念不忘的便是夫子庙的小吃。但是,似乎总形成不了规模经营,总觉得有点散兵游勇的味道,没成气候。当然也有例外,譬如那新街口地下商城的鸭血粉丝汤,干净、料足、味好,几乎总是人头攒动,让你吃了还想吃,大有三碗不过瘾的淋漓痛快。

外地人来南京,很容易引人注意的就是南京女孩的穿。在大街上花枝招展的南京女孩,说丑肯定不对,说多么漂亮也不能算实事求是,但是南京女孩是真的敢穿或者说越穿越少,这是一种很木呆很可爱的勇敢。尤其是20岁上下的年龄,什么让卫道士们大跌眼镜的打扮都会让你碰到。可很奇怪的是眼花缭乱中,却感觉不出有什么特别不和谐的地方,好像她就该穿着这身火爆的衣服,谁叫她们是青春小美眉呢!南京女孩的可爱,还不止这些,商场里,影楼里,吧台里,遇到顾客总是一口纯正的普通话可你买完东西,一转身,便是几个小姐妹迫不及待地南京味极重地快乐的扎堆,言语切换之快,让你感觉普通话,实在是一件迫不得已穿上的伪装,而南京土话才是真我的风采。

好也罢,赖也罢,无所谓别人的评价,这可能就是我们看到的最真实的南京人。

一个地方的语言总能表现出那个地方的地域性格。在“天涯论坛”上一篇名为《经典南京话》的帖子中,一位南京人记述了一些经典的南京方言:

“二五”想必是宁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字。不过千万不要随便乱用,因为“二五”是用来骂别人神经病的。“二五”原是有典故的,说是两个人在某皇帝面前邀功献媚,要求赏500贯。皇上一时气恼,赏了他们一人250贯,意味半吊子。在南京250简化成25,没想到后来竟演变成了类似13点的贬义词。前些年还有个导演意欲拍一部反映石城人家名叫《南京二五》的电视剧,结果就因为片名被“枪毙”了。

南京话中用来骂人的还有“小炮子”,一般是长辈骂小孩子的。含有“尸”字的就有“刷尸”、“挺尸”,前者指洗澡,后者指睡觉。蛆是只臆怪的家伙,含“蛆”的词南京话中有“嚼蛆”、“捂蛆”。一指胡说八道,一指热天穿厚衣。

再说“韶”。“韶”也是南京话中的方言代表词汇,它指的是话多。比如某人呱叽呱叽口若悬河侃侃而谈,我们就来一句“你话怎么这么多,像韶老头/老太似的”。据观察,南京老太的方言要比老头的要来得地道,这跟女性的语言表达能力强有关无疑。说到老头老太,想起南京话中有“老头老太古里古怪”之说。不知道是不是讲人老珠黄益发如孩子逞性妄为顽劣乖张,还是“树老根多,人老话多”。

“舌搭子”是说好主动跟别人罗嗦的那号人,差不多也有“韶”的成份。“舌搭子”也作“十里八达”。单就“十里八达”四字,我们眼前便可浮现出四通八达的交通场景,此人对与人口罗嗦兴趣之大、语言能力之强,由此可见一斑。教人叹为观止。

“癔怪”一词也是南京人常挂在嘴边的。它的词义比较难以概括。举例子说:你抹了黑唇上班,你的同事就会说“你怎么这么臆怪,像吃了死小孩”。另外,如果一件东西很吓人、令人口恶心,也可用它来表达。总之无论对人对事,“癔怪”都对评价的对象有厌恶的成分。

有则笑话是与南京话有关的,不过是否确有其事无从察考。说一老外在路边摊吃馄蚀,老板娘问了句“啊要辣油呀?”。大鼻子一听此话,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寻思:咦,“ILOVEYOU?”,我知道现在听到中国人说英语已不足为奇,可你再开放也不至于素昧平生就说这话呀。一时激动,忘了大洋彼岸的老婆孩子,忙不迭地说:“Metoo,Metoo”。

当然是还有不少是无关褒贬的。如“老巴子”是指家中排行最小的子女;“胳膝头儿”指的是膝盖;“黑漆麻乌”形容黑黢黢,伸手不见五指;“刷括”指做事干净利落。另外,南京人管“夹菜”叫“搛菜”,据说“搛”这个字还是曹雪芹的发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