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一方水土一方人
14555100000038

第38章 武汉(2)

其实,“婊子养的”一句,有时也不一定是、甚至多半不是骂人,只不过表示一种语气,甚至只是一种习惯用语,表达一种口气,什么意思也没有。比方说,武汉人称赞一本书或一场球赛好看、一场游戏或一件事情好玩,就会兴高采烈地说:“个婊子养的,好过瘾呀!”夸奖别人长得漂亮或事情做得漂亮,也会说:“个婊子养的,好清爽呀!”甚至当妈妈的有时也会对子女说:“你个婊子养的”;或者说到自己的兄弟姐妹,也会说“他个婊子养的”。池莉小说《不谈爱情》中吉玲的姐姐们就是这样相互称呼的。每到这时,吉玲妈就会不紧不慢满不在乎地提醒一句:“你妈我没当过婊子。”想想也是,武汉人这样说话,如果仔细算来,岂非自己骂自己?不过武汉人既然“什么娘都敢骂”,当然也就敢骂自己的娘。一个连自己的娘都敢骂的人,当然也就所向披靡,没人敢惹。

确实,武汉人的敢动手,也是全国有名的。“文革”中,他们可是连江青的特使都打了。因此,正如全国都有点厌恶上海人(但不害怕),全国也都有点害怕武汉人(但不讨厌)。讨厌而不害怕,所以调侃上海人的笑话小品不少;害怕而不讨厌,所以讽刺武汉人的笑话小品不多,尽管背地里也不少嘀咕。

其实,武汉人不但脾气大,而且“礼性”也大。武汉人说话,一般都会尊称对方为“您家”

(吵架时例外),相当于北京人的“您”,实际上也是“您”字的音变,读作nia,和nin相当接近(武汉话之属于北方语系,此即证明)。不同的是,武汉话的“您家”还可以用于第三人称,比如“他您家”,相当于“他老人家”。同样,一句话说完,也总要带一个“您家”,作为结尾的语气并表示尊敬,也相当于北京人的“您哪”。北京人讲究礼数,开口闭口,每句话后面都得跟个“您哪”:“多谢您哪!回见您哪!多穿点衣裳别着了凉您哪!武汉人也一样:”劳为(有劳、偏劳、多谢)您家!好走您家!明儿再来您家!你说礼性大不大。

这个口头语如果用于称呼,用于后缀,不会混乱。而武汉人则不论是“您”还是“您哪”,通通都是“您家”。结果就闹出这样的笑话来。一个武汉人问:“您家屋里的猪养得好肥呀,么时候杀您家?”对方答:“明儿杀您家。”两个人都很客气、讲礼,但结果却好像两个人都挨了骂。

所以,武汉人尽管也会“损人”(准确地说是“挖苦”),却更喜欢痛痛快快地骂人。骂人多过瘾呀,不用“您家”长“您家”短的,一句“婊子养的”,就什么意思都明白了。

武汉人虽然十分讲礼(只限于熟人),却并不虚伪。相反,他们极为憎恶虚情假意、装模做样的做派,称之为“鬼做”。

武汉还有一句骂人的话,叫“差火”。所谓“差火”,也就是不上路、不道德、不像话、不够意思、不懂规矩、不好说话、爱挑毛并做事不到位等意思的一种总体表示。因为做饭如果差一把火,就会煮成夹生饭,所以差火又叫“夹生”,也叫“半调子”。在武汉话里,“他个’板马‘蛮夹生”、“他个’板马‘蛮差火”,或“莫差火”等等,意思都差不多。夹生饭不能吃,半调子不好听。一个人,如果不好说话,不好相处,不够意思,就会被认为是差火、夹生,他在武汉人中间也就很难做人。那么,什么人或者说要怎样做才不“夹生”或不“差火”呢?

第一要“仗义”,第二要“大方”,第三要“到位”。武汉人很看重朋友之间的友谊,真能为朋友两肋插刀。一个人,一旦有难,找武汉的朋友帮忙,多半能够得到有力的帮助。如果你是他们的“梗朋友”,则能得到他们的拼死相助。武汉人所谓“梗朋友”,相当于北京人的“铁哥们”。

和武汉人交“梗朋友”,说易不易,说难不难。说不难,是因为武汉人对朋友的要求并不高。他们一不图名,二不图利,只图对脾气、够意思。说不易,则因为人家是“梗的”,你也得是“梗的”。在武汉人看来,交朋友就得“一根灯草点灯——没(读如”冒“)得二心”,不能“码倒搞”(做假)、“诈倒裹”(吹牛),更不能“抽跳板”。

“抽跳板”也叫“抽跳”。它有“过河拆桥”的意思,但比“过河拆桥”内容更丰富。“抽跳”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朋友搭好了跳板,因为讲义气,让你先上,然而你上去后却把跳板抽走了,害得朋友上不来;二是你答应给朋友搭跳板,甚至已经搭了,但临到朋友准备上时,你却把跳板抽走,害得朋友希望落空,而且想补救也来不及。显然,无论哪一种,都是差火、夹生、半调子,简直不是东西。严格说来,“抽跳”已是背叛。如果竟然出卖朋友,则叫“反水”,那就会成为一切朋友的公敌,最为武汉人所不耻,连“婊子养的”都不如了。

照理说,武汉人这个要求并不高。

不错,不吹牛、不扯谎、不抽跳、不反水,这些要求是不高,只能算作是交朋友的起码道德要求。而且,不但武汉人会这样要求,其他地方人也会这样要求。所以,能做到这些,还不能算是“梗”。所谓“梗”,就是完整地、全部地、无保留地把自己交给朋友,包括隐私。这就不容易了。但武汉所谓“梗朋友”是有这个要求的。至少,当你的“梗朋友”有事来找你帮忙时,你必须毫不犹豫和毫无保留地全力以赴,连“哽”都不打一个。

“打哽”,也就是“爽朗”,武汉话叫“唰喇”。对于一个武汉人来说,“唰喇”与否是极为重要的。它不但意味着一个人够不够意思和有没有意思,甚至决定着一个人会不会被人看得起。比如你对一个武汉人介绍另一个人说“那个人一点都不’唰喇‘”,这个武汉人的眼里马上就会露出鄙夷蔑视的目光。

“唰喇”的本义是“快”。比如要求动作快一点,武汉人就会说“搞’唰喇‘点”。要求决定快一点,也会说“搞’唰喇‘”点。是不要拖泥带水、犹犹豫豫,是心理上的快而非物理上的快。所以“唰喇”就是“爽朗”、“爽快”。武汉人读作“唰喇”,不知是爽朗、爽快一词的音变,还是一个象声词――书翻得很快,唰喇;箭射得很快,唰喇;衣襟带风,出手很快,也唰喇。不过,从武汉人“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性格看,我怀疑那是拔刀子的声音。快则爽,叫“爽快”;爽则朗,叫“爽朗”。爽朗是武汉人性格的核心。也就是说,如果要用一两个字概括武汉人的性格,那就是“爽朗”。爽朗之于武汉人,犹如精明之于上海人。

精明是上海人的族徽,爽朗则是武汉人的旗帜。上海人崇拜精明,因此有一系列鄙夷不精明者的词汇,如戆大、洋盘、阿木林、猪头三、脱藤落攀、搞七廿三等。武汉人崇尚爽朗,也有一系列批判不爽朗者的词汇,如夹生、差火等。此外还有“扳俏”。所谓“扳俏”,也就是北方人说的“拿把”,亦即没来头和没道理地摆谱拿架子。别人给他四两颜色,他就当真开个染房。朋友有事来找他,也要打官腔,或者扭捏拿把不肯痛痛快快答应。这时,武汉人就会既愤怒又轻蔑地说:“老子把他当个人,他倒跟老子扳起俏来了。”

现在的武汉人整体的心态有些失落,南方发财、北方当官,西部开发更是沾不上政策的优势,武汉人只好提中部崛起的口号,生怕从此陷落。

武汉当然是在进步,尤其近年来变化很大。文明程度提高了,当然脾气也就不那么火爆了;另外也许还有长期受冷落的原因吧,委屈得没有脾气了。因为在中国新一轮的改革开放高速发展中,武汉市不是东部,也不是西部,不是北方,也不是南方,所以一直享受不到最优惠的政策。在历史上曾经辉煌过的武汉无法不自卑,武汉人现在黯然神伤地自嘲说:现在武汉还真不是个东西(东部西部)了!

不过武汉人的火爆也就是刀子嘴豆腐心,与武汉人打交道往往是不打不成交。在武汉呆久了,你就会发现武汉人心挺好的,好起来可以对人掏心掏肺,两肋插刀。我在武汉也受过许多欺负,从前坐公共汽车跑月票,被男人推挤下车是经常的事情,后来就习惯了。

武汉人率性、冲动,骨子里有一股楚文化的浪漫气质,没有了知音,就可以把琴摔了;觉得世道太不公平了,就可以跑上山去打游击。湖北有一个村子叫做将军村,家家户户都出了将军。打下新中国的江山,湖北人是绝对的主力。

武汉文化的特点就是没有自己的特点,这是谦虚的说法;不谦虚呢,应该说武汉文化的特点就是拥有中国所有大城市的特点。武汉位居中国中部,接待的是南来北往的客,吃的是天南地北的菜,什么衣服好看就穿什么衣服,喜欢谁就认谁。冲撞之后是包容和改造,拿来之后成为自己的主义。

湖北潮湿的气候,冬冷夏热的季节,造成了湖北人的火暴性格,而道家文化的潜在影响,又使湖北人为人韬光养晦,不爱显山露水。湖北人相比别的地方的人有个特点,只要是湖北人认准了的事情,湖北人极舍得吃苦,头悬梁,锥刺骨,这样说一点也不夸张;他们执着于做事,沉迷于这一件事情所带给他的无限乐趣之中;他们兼具楚人的蛮气和灵气,聪慧好勇,有“九头鸟”之名,出了不少文人武将。省会武汉乃九省通衢,自然风光优美,有山有江有湖,在中国大都会中也算首屈一指。湖北自古出美女,王昭君即是一例。在武汉,漂亮女孩不少,虽然一口武汉话显得很“土”,但说起普通话来,却柔媚多姿,别有一种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