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粮食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14558700000020

第20章 “十五”甘肃省粮食工作回顾(17)

2005年6月,组织参与了中国(南宁)东南亚粮农产品绿色食品暨粮农加工技术设备展览会,我省推出以杂粮为主的粮食产品,交易总量4.15万吨,交易总额0.73亿元。4月在北京举办的粮食市场论坛和无锡举办的粮油交易研讨会,10月在成都举办的精品展,由各单位自行参加。

五、实施“放心粮油”工程,净化粮油市场

1.从2001年起进行了5批全国“放心粮油”申报评审工作。根据中粮协的统一部署,我省先后有34家企业生产的42种面粉和8种食油被授予全国“放心粮油”称号。其中,2005年开展的第五批“放心粮油”活动中,我省有6家企业生产的5种面粉和3种食油通过逐级审核,获中粮协批准,颁发了牌证。

2.加强对已评授“放心粮油”的监管工作。2002年2月,我会与省粮食局联合制发了《甘肃省“放心粮油”监督管理试行办法》。8月,委托省粮油质量监督检验所对我省第一批“放心粮油”进行质量卫生监督检查,将检查结果通报全省,并向媒体公布。2003年的监管工作与核发《食品生产许可证》合并进行,督促“放心粮油”生产企业全部办理了市场准入证件。10月又按国粮局和中粮协的要求,抽检7家企业的9种产品。2004年,对我省第一批评授的9家企业的17种“放心粮油”进行年检。到2005年3月,经中粮协核准,有6家企业的12种产品检验合格,准予延长使用期3年;有3家企业5种产品被取消“放心粮油”称号。

3.城镇“放心粮店”评授工作取得新进展。我省城镇“放心粮店”评授工作,首先于2001年起在部分城市进行了一年多的试点,2002年下半年开始取得实质性进展。到目前,兰州、天水、定西、平凉、白银、金昌等市共评授“放心粮店”119户。兰州市从2002年正式启动“放心粮油”工程,列为市政府为民兴办的实事之一,逐年发展。2004年11月,由粮食、工商、质监、卫生、物价等部门联合对申报第二批“放心粮店”的20家粮油经销商户进行资格审查和现场考察,并对第一批44户“放心粮店”进行现场查验年审,到年底全市“放心粮店”总数增加到63户。天水市第一粮库粮油经营部、白银市白银区粮油总公司什字街粮站被命名为全国首批“粮油销售放心店”试点单位。

4.开展“放心粮油”宣传活动。2002年1月,我会隆重召开全省首批“放心粮油”授牌大会,邀请省粮食局、省工商局、省技术监督局、省卫生厅的领导到会讲话和授牌发证,省城8大媒体到会采访报道,并在《甘肃日报》联合刊登通栏广告,向社会公布。为配合“放心粮油”上市,我会与省有线电视台制作播出了《“放心粮油”暖民心》的专题片,共播出4期。各相关市地也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以保证“放心粮油”顺利投放市场。2003年12月,我省根据中粮协的部署,在各市州所在地和“放心粮油”生产企业及“放心粮店”所在县区开展“放心粮油宣传月”活动。省城兰州召开动员大会,省粮食局、省粮食行业协会、兰州市政府、粮食局和行业协会领导作了动员讲话。天水、白银、金昌、平凉、嘉峪关、张掖、武威、酒泉、定西、临夏等地都通过不同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共印发宣传资料近30万份,召开新闻发布会4次,有14个电视台、11种报刊进行了报道,发表文章56篇,设宣传展销台38处,参加咨询人数32.46万人,展销成品粮6492吨,食油642吨,还受理群众投诉7起,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

5.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2004年下半年以来,根据中粮协要求,为了保障农民粮油食品安全,我会在“放心粮油”企业中开展了这一活动。至2005年第一季度统计,有8个企业销往农村小麦粉10.33万吨,比上年增加29.5%;销往农村的食油175吨,比上年增加25%。尽管数量还比较小,但有了一个好的开端。2005年2月,我会与省粮食局发出了《关于大力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的通知》,提出了四点要求,以促进这项活动的开展。

六、抓好粮油和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树立行业新风

1.积极参与争创名优企业和产品活动。2002年,在中粮协开展的“全国粮油名牌工程”重点培育企业活动中,我省经企业自愿申请,省协会审查,推荐兰州红梅面粉有限公司、永昌县天寿特种面粉厂两企业为首批重点培育对象。2004年,我会派员参加了中粮协召开的粮食行业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会议暨试点企业培训班。同年,受省质监局与省经贸学会的委托,我会组织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省申报省级名牌的粮油产品进行了审核并提出初评意见。2005年4月,根据省粮食局的安排,我省开始粮食行业粮油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有12个企业列入试点名单,这些企业全部是协会会员单位,要求通过试点逐步建立起我省粮油安全信用体系制度。

2.逐步规范粮油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根据国务院和国家八部门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决定和指导意见,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提出加强和规范粮油加工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工作,提高安全信用水平,参照国内外同行的相关技术数据,起草了大米加工、小麦粉加工、食用植物油加工三个行业生产技术管理规则的征求意见稿,内容十分详尽,专业性很强,2005年年初我会随即印发各放心粮油生产企业研究讨论。3月,又印发了中粮协拟定的《粮食行业小麦粉加工企业生产经营档案示范文本》,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值得在全行业学习推广。

3.宣传普及粮油质量与安全基础知识。为了在本行业内更好地普及粮油质量标准知识、质量管理基础知识,提高企业的诚信意识和粮油安全信用管理水平,我会从2002年起,由专业技术人员撰写发表了14篇专论,其中:关于粮油质量与卫生国家标准的宣传4篇;关于粮油食品安全的剖析与对策7篇;粮油营养及其强化知识3篇。供基层职工和技术人员阅读参考。2005年发表的有《构建粮油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的思考》、《新〈菜子油〉国家标准的特点及质量要求》和《从溴酸钾准用与禁用的演进看食品添加剂的研发与监督》3篇文章。

(欧阳信)

搞好粮食经济研究

为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服务

甘肃省粮食经济学会秘书处

甘肃省粮食经济学会于1983年成立分会,1987年正式成立学会,至今已历经4届。“十五”期间,紧紧围绕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主题,根据每一时期粮食的中心工作,积极开展理论研究,进行学术交流,评选优秀论文,办好专业刊物,编纂粮食史料,在本会《章程》规定的范围内,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2002年,被省社科联授予“省级先进学会”称号;2005年10月,被中国粮食经济学会授予先进粮食经济学会称号,有2名同志授予优秀粮食经济学会工作者称号。

第一,坚持开展粮食经济理论研究。从2001年起,我省粮食经济课题研究由理论探讨为主转向侧重实践为主,着重探讨保障粮食安全、放开粮食市场、强化宏观调控、规范粮食流通、重组粮食企业、解决“三老”难题、转变行政职能、振兴粮食经济等方面的难点热点问题。每年年初,省学会都要印发当年的研究课题,并落实到人头。5年中,我会共收到递交的研究论文215篇,论文作者240人次,其中县级以上领导干部113人次。与上5年比较,每年递交的论文增加1.3倍,作者增加1.18倍,领导干部作者增加1.6倍,是多年来参与课题研究人数和成果最多时期。其代表作有:朱红撰写的《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我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马正峰、王宏斌撰写的《对临夏、甘南两州粮食企业改革的调研》,成文生等撰写的《从粮价涨落看粮食市场化改革》,马维茂撰写的《金昌市国有粮食加工企业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尚立民、卢世昌撰写的《关于完善甘肃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若干问题的思考》,兰雄文、孙俊勇撰写的《西北大开发与甘肃油脂产业的发展》等。这些论文集中反映了当前我省粮食经济研究的方向和重点,其提出的观点和建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经审核后全部在本会会刊上刊出,有的推荐到全国或地区性研讨会上交流。

第二,组织粮食经济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我省粮食经济优秀论文评选活动起于1989年,以后每两年进行1次,至今已进行了8次。本5年内举办了2次,首先由读者从前两年正式发表的论文中以个人名义进行推荐,同时由各市州学会和省直单位以单位名义推荐,再由省学会组织编审人员评选投票,依总票数获票多少排名,经刊物编辑部集体评议,最后提交会长审定。两期我省共发表粮食经济论文254篇,推荐参评作品189篇,涉及作者206人次,经过按规定程序评选,共评出获奖优秀论文40篇,其中一等奖6篇,二等奖12篇,三等奖22篇。省学会决定,对获奖论文及其作者予以通报表彰,在会刊上向全省公布,给作者颁发证书和奖金。这两次获得一等奖的作品是:邵生辉、孙俊勇发表的《加入WTO与甘肃粮食行业发展的思考》,张曼丽发表的《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粮食系统劳动人事工作》,欧阳信发表的《二十五年来甘肃粮食价格改革的回顾与反思》,魏国斌发表的《对我省粮油储运企业改革发展的探索与思考》,王继儒发表的《甘肃粮食安全问题研究》等。

2003年,中国粮食经济学会举办全国粮食经济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我会推荐的3篇参评作品中有2篇分获二、三等奖。同年,省经贸委举办甘肃省科技、经济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粮食系统有3篇论文分获二、三等奖。还向省委宣传部和老干部局选送一篇为振兴甘肃建言献策的论文。2004年,在全省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活动中,我会推荐了3篇参评论文。2005年,中国粮食经济学会举办第八次全国粮食经济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我会推荐了2篇参评作品。这些评奖活动,对推动我省粮食系统的经济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

第三,积极参与粮食经济学术交流活动。“十五”期间,中国粮食经济学会举办了3次全国性研讨会。一次是2001年11月中旬在北京召开的“国家粮食安全研讨会”,我会派员参加并提交平凉、定西的两篇交流论文。二次是2002年7月在太原召开的“全国杂粮杂豆研讨会”,由省粮油批发市场、陇南和定西地区粮食处派出6名代表与会,提交交流论文5篇。三次是2003年10月在大连召开的“粮食现货与期货价格理论研讨会”,我会由谢国业会长等2人参加,提交交流论文1篇。期间,还派代表参加了在黄山、吉安、长春、南宁召开的全国粮食经济类刊物主编会议。

我会是“西部暨民族地区粮食经济学术交流协作区”的发起与成员单位。近5年来,该协作区共开了5次学术交流会。2001年在乌鲁木齐召开第一次年会,我会由省粮经学会和陇南、天水5名代表参加,提交论文4篇。2002年8月在包头召开第二次年会,我省由省粮经学会和甘南、定西、嘉峪关派出5名代表与会,提交交流的论文4篇。2003年9月在西安召开第三次年会,我会派出6名代表与会,提交交流论文6篇。2004年6月在云南香格里拉召开第四次年会,我会由顾问王作山等5名代表与会,提交会议交流的论文4篇。2005年11月在广西桂林召开的第五次年会,我会派出由省粮经学会和平凉、天水、金昌共6名代表出席,提交论文5篇。通过这些研讨交流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我省粮食经济理论研究水平。

第四,认真办好《甘肃粮食工作》刊物。《甘肃粮食工作》是我省粮食部门唯一的专业性刊物,既是省粮食局的机关刊物,也是协会、学会的会刊。自1983年创刊以来,一直由粮经学会负责具体编辑出版工作,办好这本刊物是学会的一大任务。本5年内,已按期出版48期,较好地完成了任务。特别是根据省局领导和编委会的决定,从2003年初起,刊物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后,在工作量成倍增加,时效性大大提高的情况下,由于全体编审人员的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加快工作节奏,基本做到了保质保量按时出刊,办刊水平也有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1)突出了刊物对工作的指导作用。在每年刊发的500件文稿中,信息类约占52%,工作类占23%,论文类占17%,诗文类占8%。前两类稿件所占比例达到四分之三。(2)图片宣传以新闻和基层为主。每年刊出各种图片220张中,新闻类占33%,企业类占42%,艺术类占25%,前两类的比例也占到四分之三。(3)贯彻了为本省服务的方向。在采用的稿件中,绝大多数是本省粮食职工的来稿,占到94%,外省和外系统的稿件只占6%。(4)领导干部投稿量显著增加。县级以上领导干部投稿量由原来每年50件左右增加到70件左右,增长40%;投稿人数由30人左右增至40人以上,增长33%。(5)宣传导向紧跟当前中心工作。如2004年中央粮改政策出台后,本刊分三期刊出了全部粮改文件,供基层及时学习领会精神。为配合纪律教育,本刊增设了“学习两个《条例》纪律教育专栏”。2005年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又开设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专栏”。(6)由于刊物面向基层,贴近实际,受到职工群众的欢迎,来稿量不断增加,原定每期文字版面48个页码,现已增至56个页码。

第五,重视对本省粮食经济史的研究工作。我会从1998年起着手本省粮食经济史料的收集、整理、研究和编纂工作,经过近6年坚持不断的努力,现已完成初稿,基本成书,总字数达80余万字,分古代、近代、现代各篇,涵括从古到今本省粮情、粮政、赋税、地制、灾荒、赈济、仓制、贸易、市场、粮价、消费、加工、运输,以及当代的油脂、饲料、科技、经营、机构、人员等方面的大量史料,是我省粮食经济研究的一项主要成果。在正式出版以前,先采取化整为零的办法,在《甘肃粮食工作》上以短篇史论的形式,陆续刊出40篇,征求各方面的意见,以便做进一步的修改。这些史论已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汇编的《甘肃粮食经济发展史研究论文系列》被中国粮食经济学会授予全国粮食经济优秀论文二等奖。从2005年10月起,又根据省局安排着手续编《甘肃省志·粮食志》(1986-2005年)。

(欧阳信)

积极推进粮食法制建设

依法加强粮食流通管理

兰州市粮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