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粮食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14558700000029

第29章 “十五”甘肃省粮食工作回顾(26)

回顾“十五”期间的粮食工作,主要经验可概括为“五个始终、五个坚持”。一是始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各项工作;二是始终以改革为动力,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确保各项工作的健康开展;三是始终重视典型经验的总结和推广,坚持转变作风、深入基层,相信和依靠群众的创造力;四是始终重视团结协作与部门配合,坚持开展经常性的工作沟通,取得共识,促进协调发展;五是始终重视加强领导和制度建设,坚持强化各级领导责任制,用制度约束人、用制度管理事、用制度规范和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这是广大粮食干部职工辛勤工作的结晶,是进一步做好粮食工作的宝贵财富。今后,我们将始终不渝地坚持下去,并发扬光大。

(执笔:王继儒初审:陈生斌)

“十五”时期酒泉市粮食工作实绩

酒泉市粮食局

一、机构情况

2001年末,酒泉市粮食部门全民所有制机构67个。其中:粮食行政机构8个(行政编制2个,事业编制6个);事业单位2个;购销企业51个(粮油仓库8个,农村粮管所43个);运输企业1个;商贸流通企业1个;粮油商店3个,餐饮服务企业1个。

2001年末,酒泉市粮食部门其他所有制机构18个。其中:加工企业9个(粮油加工6个,饲料加工2个,其他加工1个);商贸流通企业4个;城镇粮油店3个;餐馆服务企业2个。

2005年末,全市粮食行业共有各类机构697个。其中,行政管理部门8个(行政编制3个,事业编制5个);事业单位2个;粮食经营企业687个(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54个)。粮食经营企业中:一是购销企业48个(粮油仓库8个,农村粮管所39个,县直购销企业1个);二是加工企业273个(粮油加工145个,饲料加工3个,副食加工118个,其他加工7个);三是商贸流通企业8个;四是城镇粮店350个;五是多种经营企业8个。

二、人员状况

2001年末,酒泉市粮食部门全民所有制人员1121人。其中:粮食行政机构人员100人(行政编制21人,事业编制79人);事业单位7人;购销企业人员740人(粮油仓库225人,农村粮管所515人);运输企业3人;商贸流通企业55人,粮油商店166人;餐饮服务企业50人。

2001年末,酒泉市粮食部门其他所有制人员444人。其中加工企业277人(粮油加工225人;饲料加工26人,其他加工26人);商贸流通企业90人;城镇粮油店62人;餐馆服务企业15人。

2005年末,全市粮食行业从业人员3491人。其中:行政管理部门102人(行政编制25人,事业编制77人);事业单位7人;粮食经营企业人员3382人(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人员1199人)。粮食经营企业中:一是购销企业人员1110人(粮油仓库361人,农村粮管所690人,县直购销企业59人);二是加工企业人员1455人(粮油加工738人,饲料加工134人,副食加工234人,其他加工349人);三是商贸流通企业38人;四是城镇粮店758人;五是多种经营企业人员21人。

三、粮食收购

2001年至2005年末,全市共收购各类粮食49580.5万公斤。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各类粮食38989.5万公斤。(小麦25759.5万公斤,玉米12335万公斤,其他品种895万公斤);非国有粮食企业收购粮食10591万公斤(小麦8761.5万公斤,其他品种1829.5万公斤)。

四、粮食销售

2001年至2005年末,全市共销售各类粮食64376万公斤。其中:国有粮食企业销售各类粮食55136.5万公斤(小麦29937万公斤,玉米14839.5万公斤,其他品种10360万公斤);非国有粮食企业销售各类粮食9239.5万公斤(小麦3780.5万公斤,玉米4008万公斤,其他品种1451万公斤)。

五、粮食库存

到2005年末,全市共库存各类粮食32628.5万公斤,其中:国有粮食企业库存31324.5万公斤(小麦26679万公斤,玉米4598.5万公斤,其他粮食47万公斤);非国有粮食企业库存1304万公斤(小麦1222万公斤,玉米82万公斤)。省级储备粮库存1400万公斤;周转粮库存29924.5万公斤(小麦25279万公斤,玉米4598.5万公斤,其他库存47万公斤)。

六、粮食仓储

2005年底,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仓容27333万公斤,其中有效仓容20615万公斤,待报废仓容1323万公斤,需大修仓容4745万公斤,简易仓容650万公斤。国有粮食企业总仓容24213万公斤,其中有效仓容17945万公斤,待报废仓容1323万公斤,需大修仓容4745万公斤,简易仓容200万公斤。

七、粮油加工

2005年末,全市共有经工商登记的法人粮油加工企业81个,年生产能力84300万公斤。其中:面粉加工企业75个,年生产能力75275万公斤,食油加工企业6个,年生产能力9025万公斤。2005年实际生产面粉14584.5万公斤、食油614万公斤。

八、粮食企业财务情况

2005年,全市国有粮食企业共发生亏损4776万元,其中:粮食购销企业发生亏损4687万元。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固定资产原值6821万元,净值3377万元。

(执笔:李平春初审:肖洪才)

“十五”期间全市粮食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庆阳市粮食局

“十五”期间,全市粮食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省粮食局的支持指导下,始终坚持“以深化改革增活力,扩大经营增效益,发展项目增后劲,以强化班子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职工队伍建设为保证”的工作思路,积极稳妥地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努力提高粮食宏观调控能力,规范粮食市场秩序,确保粮食市场基本稳定,不断搞活粮食企业,狠抓粮食购销和扭亏增盈,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取得一定进展。“十五”期间,全面完成了全市粮食系统29户非购销企业的改制任务;对全市138户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多年积累的“老人、老粮、老账”等问题进行了认真核查清理;对全市粮食流通领域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我市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和落实粮食直补政策的工作措施;对省上有关部门草拟的粮改配套文件征求意见稿,进行了认真研究,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为下一步顺利推进粮改做了必要的准备。

二、抢抓市场机遇,搞活粮食购销,确保了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十五”期间,按照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认真落实保护价收购政策,敞开收购农民余粮,使连续多年粮食销售价低位徘徊的局面得到扭转,出现了购销两旺的大好局面。全市共收购粮食6.3亿公斤,销售粮食6.6亿公斤,保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了农民收入,活跃了粮食市场,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

三、积极做好粮食供应工作,保证了粮食市场稳定和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十五”期间,全市各级粮食部门认真履行职能,不仅在“非典”时期,及时制定出台了《庆阳市粮食应急保障实施方案》,满足了市场供应,而且在全省粮食购销全面放开后,及时调整销售策略,使市场粮价基本保持了平稳过渡。同时,认真做好退耕还林补助粮、军粮等政策性粮食供应。全市“十五”期间共供应退耕还林补助粮2.3亿公斤。

四、强化储粮管理,保证了粮食安全储存。“十五”期间,全市储粮安全责任制进一步强化,科学保粮水平进一步提高,经省粮食局验收评定,全市八县(区)全部达到“一符四无”粮仓标准,其中一类县5个,二类县3个。

五、抓好项目建设,推动了粮食行业提速发展。“十五”期间,全市粮食系统抓项目建设成效显著,西峰区投资650万元建设的2万吨等级粉生产线等一批新建项目已完成竣工,投入使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华池县粮食局思路开阔,敢为人先,每个粮食企业都有1-2个新上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市粮食局投资400万元建设的陇东粮油批发市场项目,将在2006年年底竣工。

六、认真落实扭亏增盈措施,努力实现粮食企业扭亏增盈目标。“十五”期间,由于各级粮食部门的不懈努力,全市粮食企业亏损逐年减少,粮食经济形势持续好转。2003年和2004年我市被省粮食局评定为全省扭亏增盈二等奖。

(执笔:张俊峰苏强初审:杜学军)

抢抓机遇突破难点,推动粮食行业健康发展

定西市粮食局

“十五”期间,定西市粮食系统在市委、市政府和省粮食局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粮食工作全局,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全面推进了全市粮食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到“十五”末,全市粮食系统共有行政管理部门8个,独立法人企业116户,在职职工1904人,资产总额49291万元。

一、抢抓机遇,搞活流通,粮食购销经营量大幅增加

“十五”期间,我市粮食部门严格按照国家、省市对粮食经济工作的要求,充分利用加入WTO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以全面搞活粮食流通为己任,大力发展粮食购销经营,在全行业内部树立起了大粮食、大流通、大市场、大发展的观念。在执行保护价收购和坚持顺价销售时期,全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一方面严格执行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政策,坚持按质论价、优质优价的原则,做到了不限收、不停收、不拒收,保护了农民利益,促进了粮食生产;另一方面认真贯彻落实顺价销售的有关政策,采取新粮单项顺价销售、库存粮均价顺价销售和新老粮等量对冲顺价销售的办法,千方百计开展粮食销售工作,确保了市场粮食供需平衡。2004年后,随着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发展,全市粮食系统审时度势,本着“购得进、销得出、有效益”的原则,发扬“三苦四千”(即苦想苦抓苦干和在营销策略上想千方百计、在走乡串户上历千辛万苦、在产品宣传上讲千言万语、在“两代一换”上走千家万户)的行业精神和“五楼六楼不嫌高,五斤十斤不嫌少”的工作作风,采取设点收购、流动收购、委托收购、巡回收购、上门收购、预约收购、“公司+农户”订单收购和兑换收购等多种措施,扩大收购;同时,抢抓机遇,积极开展压库促销,利用人员、场地、仓储、资金优势,充分发挥粮食流通主渠道作用,确保了市场和社会稳定。五年来,全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共收购各类粮食95631.5万公斤,销售各类粮食98541.5万公斤,与“九五”期间相比,分别增长100%、147%。

二、建立储备,完善预警,宏观调控手段不断加强

“十五”期间,我市粮食部门顺应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历史潮流,立足于当前,着眼于长远,努力确保市场和社会稳定,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着手探索和完善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确保区域粮食安全的途径和方法。

硬件上:一方面努力建立粮食安全信用体系,推动“放心粮油”工程向纵深开展、向农村延伸。经过对全市粮油经营户从粮油质量、经营规模、卫生条件、营销服务、物价牌证、监督措施等方面进行审查检验,评定“放心粮店”14户。1户粮食加工企业生产的特制一等小麦粉荣获全国“放心面”称号,填补了我市在这一领域内的空白。“放心粮店”、“放心粮油”活动的深入开展和纵深推进,充分说明我市粮食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成绩显著。另一方面建立了市内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经市粮食局积极争取,市政府确定了建立0.5亿公斤市县(区)级地方粮食储备体系的计划,已落实了500万公斤,其中市级150万公斤,县(区)级350万公斤。进一步增强了粮食购销市场化条件下政府调节粮食供求、稳定粮食市场、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突发事件的能力。为了规范管理,确保数量真实,储存安全,由市粮食局起草、市政府颁布施行了《定西市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

软件上:一是建立健全了粮食安全预警体系。制定了《定西市粮食安全应急保障预案》,并由市政府发布实施。市县(区)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密切关注市内外粮食流通宏观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加强了对粮食生产、需求、库存、价格、质量状况、市场动态等方面的实时监测和分析,针对一些苗头性、迹象性问题,及时在市内发布粮食安全预警信息和价格动态变化信息,努力做好先兆预警工作,提高了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二是建立健全了全社会粮食流通统计体系。我市把粮食流通统计工作一直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特别是2005年新的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实行以来,一方面,加强了对统计人员的培训和系统建设工作,提高了粮食流通统计工作的自动化程度和准确性、时效性。另一方面,严格执行《统计法》和《甘肃省粮食流通统计制度》,加强了对全社会粮食流通的购销调存统计工作和全市粮食供需平衡调查工作,将重点非国有粮食经营企业、加工及转化用粮企业纳入了统计范围,认真审核,严格把关,同时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统计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力求反映粮食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矛盾及其变化规律,新的粮食流通统计信息体系基本形成。三是完善了粮油信息发布制度,做到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典型、加强沟通。

三、强化监管,推广科保,储粮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为了确保库存粮食安全,落实省局核库存、查粮情、除隐患、保安全的要求,加强储备粮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我们实行了一把手负总责的安全管理责任制,充实完善细化各项保粮制度,逐级签订“一符四无”和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加大监督检查的工作力度。同时,把加大科保资金投入、大力开展冬冻低温储粮作为确保储粮安全的主要措施,坚持常抓不懈。积极推广实施了冬冻压盖低温储粮、“双低”储粮、机械通风储粮、隔热泡膜密封仓库门窗和粮温检测电子自动化等储粮新技术,到“十五”末,全市储粮单位科保率达51%,所有库站均达到了“一符四无”标准。五年来,共投入人员5000多人(次),累计检查储粮19.4亿公斤,培训保管人员85人(次),共投入仓库维修资金562.15万元,维修仓容11722.3万公斤,确保了国库储粮的安全。

四、严格准入,依法行政,粮油市场得到切实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