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粮食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14558700000050

第50章 “十一五”甘肃省粮食行业发展规划(9)

3.坚持优化机制的原则。以体制创新和完善机制作为粮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积极探索和建立竞争、流动、开放的科技运行机制。优化人才队伍的学科结构和布局结构,逐步建立以市场配置为基础,政府投入引导和社会各类资源相互补充的有效机制。

(三)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要较大幅度提升粮食行业总体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集中力量突破制约粮食储运、质检、加工等方面发展的关键技术,显著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到2010年形成较完善的粮食流通技术支撑体系,力争在重点产品、重点工艺、重点技术、重点装备上实现重大技术突破,粮食科技总体水平有较大提高;粮食储藏技术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粮食物流和加工技术装备得到优化升级,粮食质量标准检测技术不断完善,农村传统的粮食流通技术方式得到进一步改造;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持续研发能力强的粮食基础科研队伍,完善粮食科技创新机制,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科研资源共享、技术优势互补的粮食科技创新体系。

1.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储藏,建立现代粮食储运技术体系。适应粮食流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研究我省不同区域、不同仓型的储粮新技术和仓储物流技术,加速科技成果推广和产业化,保持储粮品质,降低储运成本。

2.应用高新技术,促进粮油加工业持续稳定发展。发展粮油资源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培育一批科技先导型龙头企业。

3.促进粮食加工、储运成套技术装备产业化。通过粮食加工、储运成套技术装备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开发,提高粮食机械制造水平与国产设备的工艺性能、机械性能和自动化水平,基本实现粮食加工、储运机械成套系列化,并形成产业规模。

4.完善粮食质量标准检测体系。加速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与国际市场准则接轨,完善粮食产品质量标准和质量检测体系,研究开发适用于基层库站收粮的快速检测仪器,实现粮食品质快速检测。

5.加快行业信息化建设。在全行业广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程度,加快建立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网、粮食安全预警预报系统,远程监测系统。促进粮食行业信息化、网络化发展,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提高粮食行业现代化管理水平。

6.初步建立科技成果推广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争取国家星火计划、火炬计划、重点新产品计划、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计划支持,重点推广先进、成熟、适用的新技术新产品,建立重大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工程,推动粮食行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充分发挥各级学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组织多种形式科技成果推广,形成行业技术推广体系,加速粮食行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三、“十一五”粮食科技优先发展的领域和重点工作

(一)优先发展的技术领域

1.以生态理念为指导的绿色、高效、实用的仓储技术。促进储粮技术方式由传统向绿色生态型转变。以改善储藏环境、降低储藏成本、节约、提高监管手段为主要技术取向。

2.以高技术设备和生物技术为重点的粮食深加工技术。主要是突出生物技术、精细化工技术等高技术在粮油加工业的应用,以促进高效、节约、增值和环境友好为技术发展方向。

3.以新型散装、散运方式带动的高效快速的粮食物流技术。发展散粮物流技术、集装化装备、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和标准化,发展高效、便捷、安全的粮食物流技术。

4.以应用基础研究和国产仪器为支撑的粮食质量快速检测技术。主要发展快速检测技术和仪器设备,加速粮食质量检测仪器的升级换代,促进检测技术及国产仪器上新的台阶。

5.以预警、监测为重点的全面推动粮食流通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主要是推进信息技术在粮食宏观调控及储藏、加工、物流、质量标准等领域的全面应用发展。

(二)重点工作

“十一五”期间,粮食科技创新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规划,突出重点。要继续开展农村粮食储藏安全的技术开发和集成示范,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贡献;以绿色生态储粮技术为发展重点,促进粮食储藏向以绿色环保和营养健康型转移;适应粮食物流设施建设需求,发展效率高、成本低的散粮物流技术;促进粮油加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突出资源高效利用和产品增值加工技术及重大装备技术开发;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求,进一步完善国家粮食质量标准和检测技术体系。

1.粮食行业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1)组建粮食行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将粮食行业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商品代码、流通设施、检化验仪器、粮油加工设备、科研教育机构,科技成果,科研项目等有关基础数据进行标准化编码,收集整理开发粮食行业的数据库系统。

(2)建立粮食行业数据库的发布平台。建立粮食行业网站,在行业内能及时发布、沟通信息,行业外能了解粮食行业有关信息,建立行业内外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

(3)建立全省粮食电子商务技术平台,实施粮食电子商务工程。开发粮食电子商务配套关键技术,开发“粮务通”PDA电子词典和电子多媒体光盘系统,粮食行业通过INTERNET网络发布信息,提高行业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4)建立全省粮食科技与经济远程咨询和示教工程。国内外有关减少粮油储存损失和粮油资源加工增值的技术、经济信息十分丰富,通过建立信息网络及时加以利用。同时通过远程咨询、示教系统的建立,更多、更好地培育专业人才。

2.粮食流通信息技术集成

(1)开发粮仓储粮远程监控技术(全省粮食普查辅助信息系统)。通过先进的电子传感通讯和远距离遥控技术,实现粮库储粮变化的动态监控,使各级粮食管理部门能动态掌握全省各地粮库储粮的实际情况,节约大规模粮食普查的人力和财力。

(2)粮情智能测控系统工程。研制粮食水分、二氧化碳、氧气、磷化氢气体以及害虫传感器,建立粮库储粮生态因素检测分析控制自动化系统,实现粮堆虫窖、霉菌、温度、水分、气体的自动化检测、智能分析和自动控制,完善安全储粮综合治理专家决策支持系统。

(3)建立全省粮食安全预警预报系统。根据全省粮食整体消费水平、储藏保管条件、粮食丰歉、自然灾害、国家安全等因素,预测全省储粮品种和数量需求变化趋势,并对其安全合理性进行动态预警预报,同时提出相应措施和决策方案。

(4)开发全省粮食储备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为全省粮食垂直管理体系提供现代的信息处理技术,开发全省粮食储备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储备粮优化动态调度和轮换,确保全省储备粮安全储存。

(三)粮食行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1.粮食科技创新体系

(1)完善粮食科技协调管理体系。全面指导行业科技发展方向,统筹、协调管理行业科技资源,通过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推进粮食科学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各级粮食行政主管部门通过管理协调,组织和引导社会科技资源向粮食行业配置,营造上下结合的政策环境。

(2)建设以龙头企业和科技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互动的技术创新体系。“十一五”重点突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互动的机制,在企业形成吸引人才、创新技术的研发平台,不断培育企业竞争的后发优势。通过增强企业自身的人才集聚和研发能力,使企业成为创新人才和资金的主要投入者,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新技术的创造者和产业发展先导技术的引领者。建立粮食行业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机制,实现创新主体与经营主体最紧密的结合。促进企业与科研单位和高校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让。在以高新技术为先导,转变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不断提高企业高技术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3)建设以地方粮食科研机构为主的区域科研创新体系。进一步突出省级粮食科研机构学科优势和服务特色,市州粮食科研机构、质量检测机构要加强对地区粮食经济和农村产后的技术服务,联合农村技术推广体系,建立省级与区域农村粮食产后技术服务中心,不断推广先进、适用的粮食新技术,改变农村传统落后的粮食流通技术方式。通过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给予技术支撑。通过加强国家与地方,以及地区间、部门(行业)间的科研人员交流和技术项目合作,发展和强化技术优势,不断提高粮食行业市场竞争力。

(4)建设中介机构有效参与的科技服务体系。通过加强中介组织的社会化网络服务体系建设,发挥省、市、州粮食行业协会、粮油学会联系各创新主体的桥梁纽带作用,为粮食科技发展,为企业技术创新不断提供信息指导和市场服务。加强与政府管理部门的沟通,通过网络化服务推广技术成果,使之成为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粮食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重点

(1)加强粮食科技运行机制的建设。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研究解决粮食科技创新体系中的结构性和机制性问题,在适应市场经济和科学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针对科研机构的薄弱环节,加快建立既能够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又能提高政府协调能力;既能激发创新主体的内在活力,又能实现体系协同发展的科研机构。大中型粮食科技型企业,更要注重体制机制建设,形成稳定的技术研发经费投入,在不断创造企业效益的同时,注重发挥粮食科技优良资源在粮食产业和社会经济中的作用。积极引导社会科技资源参与粮食科技创新活动,鼓励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科技合作与竞争,鼓励人才流动,形成“竞争、协作、流动、开放”的运行机制,建立合理、有效的技术创新奖励制度,吸引社会优秀科技人才,推动粮食科技进步和创新。

(2)抓好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在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同时,广泛学习和引入其他行业的先进技术成果,加强基础研究,发展交叉学科和前沿技术,以发展生物技术及应用作为突破口,在粮食储藏、加工等环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等技术集成为核心,提高重大技术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

(3)加强基础条件及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紧紧围绕粮食安全以及粮食重大产业化工程,如粮食流通通道建设、粮食深加工产业化工程示范、粮食安全储藏等重大技术问题,在省经贸学校和省粮油质检站为主组建省级粮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开放实验室;在不同地区以优势技术领域、优势技术产品为重点组建本区域粮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重点粮食产品和特色资源型产品为依托,在粮食主产区和小杂粮主产区的龙头企业,建立省级粮食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加快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集成化和产业化,构建支撑有力、机制灵活、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的粮食工程技术转化平台。

四、粮食科枝发展的组织措施和政策扶持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建立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粮食科技创新体系。各级粮食部门,要提高“科技兴粮”的认识,重视粮食科技工作,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从政策上、观念上、组织上支持粮食科技发展。省粮食局将成立由有关领导、相关机构和专家学者组成的科学技术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审议粮食流通产业技术政策和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审议、论证粮食行业重大科技开发项目;组织和协调粮食行业科研、教学和推广工作的横向联系和技术交流活动;指导行业科技推广普及;对粮食行业重大技术问题组织专题调研并提出建议等。各市州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也要建立科技管理机构,确定具体人员管理科技发展工作。组织科技人员,要继续开展农村粮食储藏安全的技术开发和集成示范,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贡献。

(二)增加科技投入,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积极争取国家及各级政府对粮食科技投入,企业要逐步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提倡大型企业在销售额中提取1-2%的科技开发经费。在生产性基本建设项目预算中,列出3%专项资金,用于项目相关的科研工作。鼓励和支持企业开辟贷款、融资等渠道,建立多元化、多途径的科技投入体系,为行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资金来源。

(三)造就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高效精干的科技队伍,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根据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精神,粮食行业的应用型科研机构要向企业化转制,实行现代科技企业制度。通过改革转制,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新机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技术集成,进一步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造就一支高效精干、结构合理的科技队伍,培养一批年轻的学术带头人和现代科技管理人才,增强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各级粮食部门要从政策、资金等方面支持科研机构改制,进一步发挥现有科研机构、粮油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科研、教学、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

(四)充分发挥行业学会、协会在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推广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各级粮食行业协会和粮油学会“三主一家”(学术交流主渠道、科普工作主力军、国际民间科技交流主要代表和科技工作者之家)的作用,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积极开展技术培训、科技咨询、科技成果推广服务。加强科普宣传,提高粮食行业广大职工的科技素质,充分发挥学会、协会在推广科技成果中的桥梁纽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