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天地人心:中国打假治劣备忘录
14576700000065

第65章

1997年11月29日晚8时,《福州晚报》宿舍院内突然传出两声枪响,某记者的家遭到袭击,阳台玻璃被打得粉碎,幸好当时全家外出,未造成伤亡。晚9时,妻子在家接到恐吓电话,警告该记者不要再采写当地食品造假的新闻。附近派出所干警闻讯赶到,认定这是一次黑枪事件。

原来,1997年10月,该记者曾多次对某食品市场明查暗访,发出三篇曝光文字。如今面对铺满地面的玻璃碎片、面对墙壁斑驳的弹孔,他眼前浮现妻子惊吓的脸庞,还有他那不满周岁的女儿……记者揭露假冒伪劣的决心一度软了下来。但一想到假冒伪劣吞噬的那些无辜的生灵,新闻记者的使命感又让他勇气陡增。

悲愤而不气馁,困厄而不丧志。该记者终于协助有关执法部门调查取证,将造假违法分子绳之以法。“老百姓信任我们,违法分子恨我们,无论面对诱惑还是恐吓,新闻‘永远要有老百姓关注的焦点’。”但这些与假冒伪劣殊死较量的人,他们的内心世界,却是常人难以走进的。

1999年1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公布一项令全社会感到震惊而沉重的数字:1999年,该协会维权委员会收到国内记者因采写质量新闻而遭暴力的投诉95件,比1998年增加了301历史应沉甸甸地记下这些记者的名字:

1996年12月31日,记者刘先林和中央电视台记者组成“3^15”特别行动小组,到河南某公司采访加工劣质食盐时遭围攻。该公司职工抡起板凳向记者劈头盖脸一通暴打,刘先林被打得遍体鳞伤。肇事者虽被及时法办,但该公司仍拒绝一切采访。记者只能趴在地上,从门槛缝隙窥视里面发生的违法事实。

1998年7月,记者韩跌奋不顾身冲上运送过期食品的汽车,采集证据。

不法商贩发现后一边大喊:“关车工,快开车。”一边恶狠狠地扑向韩轶,欲夺回韩跌裤兜里那几盒能过期食品。从车上战到车下,韩映拼命保护那几盒向世人证明一切的“无声的证人”……直到巡警赶来,才将事态平息。

1999年1月,湖南电视台某记者随邵阳市质监执法人员,在邵阳打假现场采访,遭业主绑架、恶意殴打。

1999年3月,《中国食品质量报》某记者在哈尔滨某集团调查牦牛骨髓壮骨粉质量问题,被歹徒打得惨不忍睹。

1999年4月12日,哈尔滨电视台、电台5名记者,根据消费者投诉去某商场采访,遭一些人聚众殴打,价值26万元的摄像机被劫走。

1999年9月4日,重庆电视台、电视二台和电台的记者,接到投诉后到重庆某实业公司采访,被保安追打、绑架。

许多记者历经的委屈、曲折与血泪,恐常人难以想知。记者们献身中国质量事业和参与打假治劣的英雄行为,不容置疑应写进共和国的打假史。

在《焦点访谈》《每周质量报告》的背后,一群视质量为生命的人,经常深人虎穴探访造假内幕,与违法分子周旋。他们矢志不渝为党和政府代言,为消费者执言,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新闻热点。

《焦点访谈》建立了一个时代的“事实档案”,犹如“醒世恒言”。一群执拗的记者,宁可生命受损,也不让新闻的生命受害。

每个看似简单的镜头背后,都浓缩着他们付出的艰辛,都印证着共和国依法治国的坎坷历程。

说起暗汸,李文(化名)称得上是不折不扣的剑客。他善舞短剑,尤喜剑走偏锋,利用非常手段消除对手疑虑,最近的距离形成绝对的“一步一杀”,“猛料新闻”。

李文在《目击活牛注水》节目制作中,对着镜头语言犀利,目光如炬。

前些年,北京大钟寺市场的注水肉,曾一度以数量大、注水重,货源几乎来自同一地区。

2002年盛夏的一天,凌晨3时,首都还沉浸在宁静中,人们还陶醉在和平的梦乡里。可一辆运输注水肉的货车,神秘地驶入大钟寺市场。待该车返固时,李文便跟踪往山东方向,然而在临下高速路的路口失去目标,无功而返。

有人劝他不要再干这危险的事了,他非但不肯偃旗息鼓,反而逆流而上。第二次再去,李文事先在失去目标的路口蹲守才完成跟踪衔接,最后把目标锁定山东禹城。

明知注水肉屠宰处就在附近,采访却如同老鼠咬刺猬,无从下手。李文和助手只好在当地找家小旅馆住下。这一住就是二天,焦灼地等待着时机成熟。

终于,李文等通过吃吃喝喝与某肉铺老板成了“酒肉朋友”。老板终于同意与他合伙经营,并带李文去屠宰点考察。

到了屠宰点,李文惊呆了:原来这里竟是直接给活牛注水。塑料管插入活牛鼻孔灌水,灌不进时就用水泵、喷枪强行注,一只活牛就这样被残忍地折腾死了。李文一边和老板周旋,一边摄下注水全程。为拍特写,李文不惜冒险尽可能靠近对方,确保镜头的杀伤力。然而,这些镜头还远远不够,要说明注水肉从山东运到京城的真相,必须把给牛注水、到宰杀、到冷冻,再到装车卸车的每个细节都记录下来。经跟踪拍摄多次,李文终于把一个个造假环节串连,用事实反映广表象背后的内在联系。

李文说几分钟的节目,我们往往要拍几小时、其至10多小时的素材带。用镜头说话,才是对社会的真正承诺。镜头不会撒谎。”

《每周质量报告》多足批评性报道,采访记者受到威逼利诱是家常便饭。但记者们赤胆忠心患难与共,挺过道道难关。为构筑新闻焦点,他们时常白天和黑夜一样醒着,与单为伍,与月结侣。

为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他们往往会把手机号码留给对方。事件曝光后便收到很多骚扰电话,谩骂、侮辱、恐吓……谁听了这样的暗汸经历,都噤若寒蝉。

而今,许多为打假而无私奉献的记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铸就了一种精神上的铜墙铁壁,铸就了瓦解假冒伪劣的一道防线。执法打假与新闻监督强烈地“共振”,要让假冒伪劣一步一步地土崩瓦解。

伸张了正义,依法查处了违法分子,就从最近距离维护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从1994年4月1日起,《焦点访谈》每天都在与亿万观众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行事实的对话,成了“群众喉舌、政府镜鉴”。它不仅收视率高,更重要的是标志着中国的新闻舆论监督日趋成熟。

对假冒伪劣违法行为,必须不断毫不留情地、冷峻地、透骨地对其揭露,使其整体崩溃,才能使它荡然无存。

近两年,一些记者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作了高密度的报道,只要属实,是善意的、建设性的,有关部门无不依法查处。但也有少数记者无中生有,添枝加叶,移花接木,偷梁换柱,导致新闻批评故意失实。这些现象都误导了消费者,搅乱了视听^这里仅举一例,便可见一斑。

2005年夏季,少数媒体抓住“甲醛啤酒”大肆渲染,弓工起更多的媒体的强烈反响和啤酒生产企业的猜测,消费者一时如坠云雾中,不知所措。

“如果我找到这事的始作俑者,就一拳把他打死。”闲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司长纪正昆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援引某名牌啤酒生产企业老总的这句话时,愤怒之情也溢于3表:“我们欢迎媒体关心食品安全,但希塑报道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时要事先了解国际国内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加强和相关部门沟通,坚持客观、科学、准确的原则,杜绝不负责任的甚至是恶意的炒作。这次报道正值啤酒销售旺季,不仅对啤酒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正常消费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也让政府部门付出的执法成本无法用数字来计算。”

纪正昆曾任中阔计量学院党委书记,组织起草过《产品质量法》,是声名远播的专家学者型‘政府官员。多年来,这位追求产品质量监督事业的宿将,为了市场经济的规范,为了消费者利益,总是激扬正气,刚健前行,让人肃然起敬。

国家质检总局新闻发言人刘兆彬在该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啤酒中的甲醛主要来源两方面:一是啤酒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甲醛,二是在啤酒生产过程中为加速絮状物沉淀,用甲醛作助剂,加快澄清。部分媒体报道了啤酒含甲醛的情况后,质检总局迅速组织全国东、西、南、、中的9个国家级食品质检中心,对国产和进口啤酒中的甲醛含量进行了专项阔家监督抽查。共抽查221种啤酒产品,其中闰内136家企业的157种啤酒,国外包括产自美国、德国、日本、韩同、英闰、比利时、墨西哥、荷兰、马来西亚、印度等10个闻家的64种纯进口产品。按国家标准《发酵酒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对样品进行了检验,同时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在饮用水质量安全指南中规定的甲醛含量低于0.9毫克/升、我国生活饮用水国家标准规定的甲醛含量小于0.9毫克/升、国家标准《发酵酒卫生标准》规定的甲醛含量小于2毫克升的要求,进行判定。结果是:目前我国的啤酒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和世界卫生组织有关规定,国产名牌啤酒甲醛含量不高于纯进口啤酒,产品质量可与纯进口啤酒相媲美。”

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长李元平说这次甲醛啤酒失实报道,不仅对我国啤洒业造成巨大冲击,还使国内外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受到重创。我们对进出口啤酒留样检验,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成本付出高昂。”

随着国家质检总局公布啤酒甲醛含量国家监督专项抽查结果,沸扬一时的“甲醛啤酒”风波得以平息。但风波过后,反思这一突如其来、让社会多方俱伤的咄咄怪事,究竟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思索?

真实是新闻安身立命之本,媒体的社会责任应大于炒作的卖点!新闻批评的西的不在于“揭露”“曝光”,而在于“治病救人”。新闻批评如将个别造假现象作为“普遍性”加以炒作,并指责整个食品行业的质量安全状况,纯属混淆视听。

近年媒体类似的报道方式及其带来的后果我们并不生疏。如高露洁牙膏、碘超标奶粉、致癌不粘锅等等,被冠以的‘有毒’或‘致癌’,多是子虚乌有,仍无一例外地成了“重磅新闻”。媒体关注食品安全问题无可非议,公众也有知情权,但媒体提供给公众的信息应真实、准确、科学,切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甲醛啤泗”风波源起于“一位啤酒研究工作者”致某媒体的一封信。纪正昆在新闻发布会上还奉劝大家去好好研究一下这篇报道:“国家标准规定甲醛含量小于或等于2毫克/升,他偏写成0.2毫克/升,又说检测高出6倍,也不知是哪个部门的检测?”据说“甲醛啤酒风波”并非偶然,前两年就有人幕后操纵。有的报道就说,近年个別牛产混合澄清剂(取代甲醛的啤酒加工助剂)的公司,为达到让政府强制取消啤泗甲醛酿造工艺从而扩大其产品销售的不可告人的,不断以不同方式给啤酒行业和社会造成混乱。也有专家说,此事也不排除一些国外啤酒企业出于贸易保护恶意炒作,从而争夺中国市场。市场竞争行之有道,不能为了一己之利而不惜牺牲全行业利益,甚至不顾民族大义,不顾国家经济安全!

新闻批评要让人感到的是坚持真理,出以公心,满腔热情,不能冷嘲热讽。如今媒体竞争激烈,个别记者在报道中想抓住“独家新闻”,追求“洛阳纸贵”,但应看到目前消费者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的心理承受能力还相当脆弱。一个企业、一个行业的发展壮大来之不易,怛一篇小道消息往往在一夜之间,就能将其毁于一旦。

一个成熟的民族必然是一个宥忧患意识的民族,加强产品质量监管,道理亦然。在产品质量监管问题上多些忧患意识,有利于奋发图强。批评性报道对加强产品质量监管的作用很大,似一定要把握一个度,这个度就是要放眼国家经济发展大局,立足国家经济贸易安全,正确引导消费,维护社会稳定。

诚信缔造治本之策质量求索任重道远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本部略记全国质检系统在打假扶优、打造名牌、强化认证、振兴中国产品质量过程中所走过的砰顺程。见证按照鮮獅见构建和激土会,建立质量诚信体系,实施行政辖区打假责任制,探索打假治劣长效机制的时代风云。

2001年4月16日,朱镕基总理为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亲笔题写了校训:不做假账。同年10月29日,朱总理视察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时题词:“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帐。”一时传为佳话。

蒲长城呼吁与倡仪:只有人人讲诚信,人人不造假,人人不售假,人人不买假,人人来打假,才能最终敲响假冒伪劣的丧钟!

“诚者自成”,中华民族肖古就不乏“童叟无欺”和“5:卖不成仁义在”的诚信商人。中国正是以诚倍为本,才开启和打通了平夏的“丝绸之路”。

但有诚信,就有欺诈行为如影随形般降临。如今,一个个惊人的诚信沦丧黑洞,在呼唤着诚信中国,也触发人们心中盘旋的诚信主题。

三大坑骗闹剧时刻在醒世

1995年6月5日,当中央电视台将湖北汉川第一织布厂利用劣质工业滤网布诈骗曝光后,从终年积雪的世界屋脊,到热闹繁华的海滩;从北闻冰城,到南疆边陲椰岛……投诉信像雪片一样飞向首都,都在诉说同一件似曾相识的伤心事。

2时,国家技术监督局等有关部门和中央电视台以及《中国质量报》,接到的投诉电工?;和投诉信纷至沓来。仅投诉信就有1000余封,涉及作骗款2000多万。全围除台湾省外无一不留下违法分子的劣迹。

1994年秋天,对河北廊坊设计院金鹏公司业务员赵玉鹏(化名)来说,是灰暗的。一天上午,一个戴眼镜,操南方口音的中年人走进该公司,自称是湖北潜江某精纺厂业务员,恭恭敬敬向刚出校门不久的赵玉鹏递上名片,工印“业务主办汤某”。他来推销滤网膜并拿出样品。赵玉鹏随口说:“我们不需要滤网膜。”汤某仍将样品放下,留卜一电话号码就匆匆走了。隔天,该公司来了个瘦高个农民,说家中鱼苗急需滤网膜,如没这种滤网膜就会倾家荡产。一副可怜相,一脸真诚,使年轻姑娘动了恻隐之心那我就帮你联系一下。”

农民走后,赵玉鹏就按汤某留下的号码打了电话,顺利与厂方取得联系。几天后,汤某果然来了,他说货在北京,姑娘东借西凑把钱给了汤,并将货拉回,给那位农民发了封尽快提货的电报。结果,邮局查无此人。她又丈量提来的货,发现说好的1500米只有500米。她立即给汤打电话,4是再也找不到汤的人影。赵玉鹏为还上被骗的欠款,省吃俭用,好几年没补上这个“黑洞”。

善良、轻信,落入陷阱。赵玉鹏感到心中最圣洁的情感被人粗暴地玷污了,她痛苦极了,不禁失声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