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马瑞芳趣话王熙凤
14580200000016

第16章 贾琏其实是“假恋”(1)

《红楼梦》是部最有文化含量的小说,人物命名最有文化。

曹雪芽在给人物命名时,就限定其命运。贾府四春叫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元迎探惜”谐音是“原应叹息”。她们的丫鬟叫抱琴、司棋、侍书、人画。意味着钟鸣鼎食之家对女孩的琴棋书画教养。林黛玉的丫鬟叫雪雁、紫鹃,雁是候鸟,秋天飞到南方过冬,春天飞回北方,如果呆在雪地里,还不很快冻僵?鹃更是泣血之鸟。还有个小丫鬟叫春纤,富有诗意,春天,纤弱,都蕴含在内。潇湘馆的丫鬟命名预示小姐命运……凤姐的丈夫叫什么?贾琏。

“琏”字含义是古代盛黍稷的祭器和食器。

曹雪芽难道采用如此普通的含义诠释《红楼梦》核心人物凤姐之夫?

非也。我认为,曹雪芹采用了“原应叹息”式谐音法。

“贾琏”者,“假恋”也。

我相信,《红楼梦》风行二百年,不会没人注意到曹雪芹这聪明谐音。

我现在采用现代女性视角简单诠释一下“贾琏即假恋”。

第一,即使如我在前边所推测,贾琏跟凤姐可能青梅竹马,但“贾不贾,白玉为堂金作马”跟“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联姻,真会尊重儿女的感情选择吗?不可能,它只是豪门之间的联姻,不是真情是“假恋”。

第二,即使凤姐将贾琏看作心尖上的人,时时牵挂、关爱,贾琏待凤姐也同等对待吗?没有。贾琏老实不客气地首先把凤姐看成随时可以施行性骚扰的对象。贾琏的“性趣至上”,有时叫凤姐这女强人很没面子。贾琏居然可以当着下人的面说:昨晚我不过要改个样子,你就扭手扭脚的!刚强如王熙凤,居然成了“贾府西门大官人”性爱花样的试验田,实在够悲哀!但是作为男尊女卑时代的女性,凤姐有什么办法?只能逆来顺受!贾琏可以三瓦两舍,可以三心二意,可以寻花问柳,可以见异思迁,凤姐能吗?她只能从一而终,只能守妇道,做贤妻,她怎么能不委屈地接受丈夫这变了味的“假恋”?

第三,即使凤姐把贾琏看做终身之靠,贾琏也将凤姐看成终身伴侣吗?不,贾琏把凤姐当成传宗接代的工具,把自己出于追求女色而纳妾的行为,解释为因为凤姐不给他生儿子。而且贾琏非常残酷地盼着妻子早点儿死。贾琏像刘备一样,视妻子为随时可以换的衣服。这样的夫妻关系,还不是地地道道“假恋”?

曹雪芹借贾宝玉的嘴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

这大概是曹雪芹构思金陵十二钗的基本出发点或者说底线。

女儿即使有错、有罪,也多半受男人害。秦可卿纵使淫丧天香楼,责任人是爬灰的贾珍;王熙凤纵然害死尤二姐,追根求源,还是二三其德的贾琏。

凤姐初为人妻时,可能还带着少女的水灵,少女的纯净,但她嫁的是贾琏这滩最脏的烂泥,能不近泥者黑吗?凤姐再强势,再聪明,在“夫为妻纲”的时代,在封建社会宝塔尖的国公府,她能不进薄命司吗?

曹雪芹对这只冰山上的雌凤,其实有超乎寻常的喜爱和深深的怜悯之心。

凤姐本来是“水做成的骨肉”,因为跟最烂最脏最臭的泥做成骨肉的贾琏处在同一屋檐下,她不能不一步一步陷人泥淖,不能不一步一步向“鱼眼睛”过渡。曹雪芹虽以菩萨心肠对待凤姐,但他力透纸背的现实主义描写却将王熙凤身上的许多深刻内涵以极其精彩的形式表现出来。

刻意营造“天伦之乐”

——凤姐和贾母(上)

在古代小说戏剧很少能够看到一个像凤姐这样如此鲜活、如此灵动、如此逼真活跳的人物。一个把“孝”用得如此巧妙、如此实用、如此出神入化、如此利人利己的人物。

贾母是封建宗法制家庭太上家长,居于贵族家庭宝塔尖,她给人的突出印象,首先是慈爱的祖母。她百般迁就和溺爱贾宝玉、林黛玉,也百般溺爱和纵容本来应该严格划定老婆婆和孙媳妇楚河汉界的“外来户”凤姐。

林黛玉初进荣国府,贾母介绍凤姐,极尽调侃之能事,说凤姐是“泼皮破落户”、“凤辣子”。

“凤辣子”的绰号何等亲切、何等贴切!

封建家庭老祖母居然这样介绍孙媳妇,真够奇怪。

这是以戏谑形式表现的偏爱,透露出两人的特殊关系。

贾母的说话方式和用语都像现代人讲心爱的小猫小狗。

一点儿不错,凤姐是暮年贾母最心爱的“爱物儿”。

贾母晚年有两个“爱物儿”,贾宝玉和王熙凤。

宝玉此“爱物儿”,非凤姐彼“爱物儿”。

贾宝玉只是被动地接受贾母的宠爱,并不知道如何利用这宠爱达到自己目的,比如说,成就宝黛婚姻。

王熙凤却是主动追求、精心培育、刻意经营贾母的宠爱,然后,再巧妙地利用这宠爱达到个人目的,比如说掌管家庭大权,甚至剿灭情敌。

在贾母面前,凤姐是极孝顺极可爱的孙媳妇。

在众人面前,凤姐是贾母的风向标和代言人。

贾母和凤姐,是封建家庭旗鼓相当的好对手。她们演的对手戏,把封建家庭的孝情和亲情以及隐藏在孝情和亲情背后的利害关系写得人木三分。

精心为贾母营造“天伦之乐”氛围,让老祖母荡漾在孝情和亲情之中,充分感受福寿俱全的快乐,是凤姐刻意撰写的妙文章。

相应的,慈祥祖母越来越牢固地成了凤姐的靠山。

“引着贾母笑了一会儿”

新时期电影有句很有名的话没事偷着乐”。

人活世上,在生活中寻找娱乐,大概是个人都会。但是如何让娱乐成为生活,让生活成为娱乐,恐怕是极少数杰出者才有的天分。而贾母和凤姐恰好都有这种天分。

《红楼梦》开头写了几大事件:王熙凤毒设相思局、秦可卿之死、元妃省亲。这三大事件有两大事件凤姐唱主角。然后,小说转人贾府日常生活描写,宝黛爱情和凤姐理家两条线齐头并进。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的重要情节,是贾母给薛宝钗做生日,引起宝黛间轩然大波。这段描写宝黛爱情的故事,凤姐“戏份”不多,但在贾府盛衰中重要性不低。它给凤姐对待太上祖母的“基本方针”定了调子。

凤姐最擅长的,是为贾母寻找娱乐、酿造快乐。

在任何场合,凤姐都有办法“引着贾母笑一会儿”。

贾母安富尊荣,伴随她出现的常常是花样翻新的游乐、嬉戏、开宴会、猜谜语、讲故事、逛花园,无所不玩,无所不至,无所不精。给薛宝钗做生日,本是贾母取乐的因由,但是,哪个人能让她所得大于付出?让她从关爱他人中享受快乐?

首先是薛宝钗,更重要的,还是凤姐。

薛宝钗在贾母问爱吃何物、爱听何戏时,“深知贾母年迈之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贾母更加欢悦。”

薛宝钗“看人下菜碟”是本来就会?还是善于学习?我看,两方面都有。薛宝钗原本从其母身上承传了在关键场合、说关键好话、给关键人听的特异功能,这是商人以小利搏大利的本性。进人贾府,宝钗成了凤姐不注册的学生,学会了投贾母之好,讨贾母欢心。贾母命宝钗点戏,宝钗点了热闹的《西游记》,贾母“自是喜欢”。接着,技高宝钗一着者出手了,“凤姐亦知贾母喜热闹,更喜谑笑科诨,便点了一出《刘二当衣》。贾母果真更又喜欢。”

请注意,贾母对凤姐是“又”喜欢且“更”喜欢。贾母对宝钗的喜欢不及对凤姐,曹雪芹描写分寸把握多准!

《刘二当衣》又名《叩当》,是弋阳腔滑稽戏。凤姐拿穷人的尴尬,逗富婆开心,自然比宝钗更上层楼。姜是老的辣,在把握老富婆心理上,当家小富婆比深闺淑女棋高一着。

千方百计令贾母欢悦是凤姐的拿手好戏,也是她的杀手锏。其实,薛宝钗生日宴会还没开始,凤姐给贾母演奏的“欢悦颂”已开始了。

贾母把凤姐叫来,自己蠲资二十两,给薛宝钗做生日。凤姐怎么办?尽心尽力地把贾母交待的任务办好不就成了?不!那岂不太老实、太笨拙、太不会变他人际遇为自己际遇了?!

凤姐接受贾母派遣的任务时,似乎灵机一动来了番“?奏趣”。

何谓“凑趣”?字典解释是“迎合别人的兴趣,叫别人高兴”或“逗笑取乐”

凤姐不识字,但她把字典上两种解释都做绝了!

我们先看凤姐是如何说的?

凤姐凑趣道:“一个老祖宗给孩子们作生日,不拘怎样,谁还敢争,又办什么酒戏!既高兴要热闹,就说不得自己花上几两老库里的体己。这早晚找出这霉烂的二十两银子来作东道,这意思还叫我赔上。果然拿不出来也罢了,金的,银的,圆的,扁的,压塌了箱子底,只是勒揹我们。举眼看看,谁不是你老人家的儿女?难道将来只有宝兄弟顶了你老人家上五台山不成?那些体己只留于他,我们如今虽不配使,也别苦了我们。这个够酒的?够戏的?”

凤姐这番话,说的满屋子人都笑起来。当然,因为这番话太有趣太好玩。凤姐的目的却是逗贾母笑,结果贾母不仅笑了,还用批评口气对凤姐大加夸奖你们听听这嘴!我也算会说的,怎么说不过这猴儿。你婆婆也不敢强嘴,你和我梆梆的。”

凤姐这番话为什么能迎合贾母?因为,凤姐是个心理大师,她舌底生莲,从多方面满足了贾母的自尊心、好胜心、虚荣心:

第一,凤姐巧妙地恭维贾母有钱。贾母是老封君,诰命一品夫人,贵妃祖母,地位很高,也很有钱。就像现今有钱人希望到福布斯排行榜上露露面,贾母也存在“炫富”心理。凤姐就故意用开玩笑的话提醒贾母:普天之下您最阔。她用艳羡不已的口气,用“金的银的圆的扁的”形容贾母库存的种种金银财宝,而且它们多得“压塌了箱子底”!贾母听了,自然受用。

第二,凤姐巧妙地说贾母死后成佛。“上五台山”是古人对“死亡”的特殊避讳,上五台山,意思是死了要成佛。满口“阿弥陀佛”的贾母听了,自然高兴。

第三,贾母心尖上的肉是宝玉,凤姐说将来宝玉顶了贾母上五台山,乃肯定宝玉是第一大孝子,这等于说贾母疼宝玉疼得对,岂不是说到贾母心里了?凤姐故意说贾母的私房只留给宝玉,“勒揹”她,是向贾母撒娇,要贾母多疼她一点儿,这假做“争宠”、假做“不满”,实际是肯定和艳羡贾母对宝玉的喜爱。

第四,贾母蠲资给薛宝钗过生日,意义当然不仅是二十两银子,是给薛宝钗面子,给薛姨妈面子,给王夫人面子,其实也是给凤姐面子。这二十两银子的价值远远超过它本身的价值,凤姐却故意说成“霉烂的”银子,岂不是故意说反话、逗笑取乐?

第五,凤姐说贾母的蠲资“够酒呢够戏呢”,其实是实话,也是向贾母邀功。后来凤姐过生日,众人蠲资一百多两,才办成丰盛的生日宴会。贾母蠲资二十两给薛宝钗过生日,凤姐确实得“赔”上不少。但为孩子们做生日本是贾府惯例,其实也不用凤姐本人赔上。只不过贾母蠲资把客人宝钗当贾府的孩子同等看待了。此前,小说已写到凤姐跟贾琏商量,因为老太太亲自蠲资,给宝钗办生日要比给黛玉过生日多添开支。贾母只拿出二十两银子,凤姐却愣是叫这生日过得有酒有戏,岂不更说明她的能力和对老太太的孝心?

脂砚斋评语前看凤姐问琏作生日数语,甚泛泛,至此见贾母蠲资,方知作者写阿凤心机,无丝毫漏笔。”

巧说“霉烂银子”一番凑趣,成功地把贾母喜欢稳重和平的宝钗的心思,转移到喜欢俏皮善谵的凤姐身上。

凤姐多擅长借鸡生蛋、借风驶船!

凤姐凑趣是其心机的表现。把任何人的机会都变成我的机会,大概是凤姐这类人的特异功能。也是凤姐这位古代小说人物对现代职场白领的重要启示。

那么,让封建家庭的老者、尊者,从家中任何小事中感受快乐,这样的年轻人该不该算孝顺?

这是多么富有功利心的孝顺啊!

一碗汤的玄机

宝玉挨打后想喝小莲蓬、小荷叶汤。

凤姐其实颇不以为然。她说“听听口味不算高贵,只是太磨牙了,巴巴的想这个吃了。”

贾母却立即一迭连声叫做去。

宝贝孙子再小的愿望,溺爱他的祖母也得立即落实。

老祖宗再小的指令,立即变成凤姐急如星火的行动。

于是,写贵族之家豪侈生活的精巧笔墨出来了:凤姐找做这汤的模子,找来找去,是管金银家伙的送来了。薛姨妈、“金陵王”上一辈小姐忙拿过来瞻仰并大加恭维薛姨妈先接过来瞧时,原来是个小匣子,里面装着四副银模子,都有一尺多长,一寸见方,上面凿着有豆子大小、也有菊花的,也有梅花的,也有莲蓬的,也有菱角的,共有三四十样,打得十分精巧。因笑向贾母、王夫人道:你们府上也想绝了,吃碗汤还有这些样子。若不说出来,我见这个也不认得这是作什么用的。”

薛姨妈是真正感慨,也是夸张性感慨,是给贾母戴高帽。薛家这大富大贵之家都不知道这碗汤怎么回事?贾府的富贵多么超常。然后,经凤姐一说,明白了,是备膳(供贵妃享用)用的!

皇亲国戚跟一般富豪之家的区别立即出来了。

凤姐吩咐:立刻拿几只鸡,另外添了东西,做出十来碗汤来。

最好玩的场面出来了。王夫人好奇地问:“要这些做什么?”

“本分的”、“老实的”、“锯嘴葫芦”的王夫人太笨了!居然问出这么没水准的话来!她根本就想不到,宝玉要喝当年备膳的汤,宝玉的奶奶、天下美食吃遍的老封君何尝不想喝?只做给宝玉喝,做奶奶的自然无话可讲,但她肯定会认为当家人太没眼力劲了!王夫人根本想不到,做孝顺儿女以邀功求赏的馅饼已经从天上掉眼前了!王夫人死羊眼,不开窍。天上掉馅饼,都不会抢上一步接到手。王夫人的笨拙很快换来贾母似乎表扬的批评可怜见的,不大说话,和木头似的,在公婆跟前就不大显好儿。”这话的本意:这个儿媳妇就是个呆子,就是块木头,就是不好!

凤姐跟王夫人不同,她眼明手快,马上看到且抓住取悦贾母的机会,再用巧妙的语言,把她因揣摸贾母想喝而多做汤,说成是她想喝!凤姐回答王夫人:“有个原故,这一宗东西家常不大作,今儿宝兄弟提起来了,单做给他吃,老太太、姑妈、太太都不吃,似乎不大好。不如借势弄些大家吃,托赖着我也上个俊儿。”

话说得多巧妙!不是老太太想喝,也不是我巴结老太太才做,只是我想喝!这话,贾母怎么听怎么好听,怎么听怎么爱听。

其实,“大家吃”只是陪衬贾母吃我”上个俊儿,并不是能喝到好汤,而是借这碗好汤得到贾母嘉许!

贾母接着开玩笑说凤姐是拿官中的钱做人情,凤姐“忙笑道:这不相干,这个小东道我还孝敬得起。”吩咐妇人,从她的账上领银子。至于是不是果真从凤姐账上领银子?恐怕只能两说了。即使真从凤姐的账上出银子,凤姐借这一碗汤,也从贾母那儿换回“物超所值”的回报。

看来薛宝钗颇能跟上凤姐脚踪,马上顺风扯帆来了番“凤丫头凭她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弓丨出贾母“好汉专说当年勇”,“当日我像凤哥儿这个年龄,比她还来得呢。”

薛姨妈更识趣,更会给贾母凑趣儿:“老太太也会怄她,时常她弄了东西来孝敬,究竟又吃不了多少。”马上又引出凤姐更加巧妙给贾母逗乐的话姑妈倒别这样说,我们老祖宗只是嫌人肉酸。若不嫌人肉酸,早已把我还吃了呢。”

凤姐的嘴真是巧到无以复加、趣到无以复加!开口解颐,像天真孩童,仔细思考,却有洞察人心的积古老人般智慧。

宝玉挨打想喝这一碗汤,写尽豪门中的人情。凤姐演出的折子戏“做汤记”,温情脉脉却暗藏玄机。这其实是凤姐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侍候贾母享受、投合贾母饮食要求的特写镜头、典型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