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千古男女
14581400000032

第32章 修养篇(3)

第二天、第三天,就渐渐……有点儿……坏了——是吵,真是吵,在那震天撼地的一个小时里,心被敲得乱乱的,什么也没干成。

怎么办?

第四天晚上,七点半准时,“咚锵!咚锵!锵!锵!锵!”锣鼓声又敲过来了!我正在电脑前写作,不由得停下手,起身,在屋子里转起磨来。突然一道闪电划亮脑际:我何不也扭起来呢?写作一天了,腰腿都坐硬了,刚才伸了几个懒腰都不管用,正想来点体育锻炼活动活动,这不正好!

我赶紧找了一把折扇,虽然不是彩绸的,也没有蝴蝶一样美丽的花边,但也顾不得许多了,踩着热烈的鼓点,我就在客厅里舞动起来。“咚锵!哆锵!锵!锵!锵!”左手,右手,上手,下手。腰肢随着节奏,像风摆杨柳;肩膀自如地耸动,似金蛇狂舞;手臂扬起落下,宛若天鹅嬉水;双腿腾挪跨越,赛过奔鹿掠野;头颈如意转动着,仿佛仙鹤散步;指尖伸伸展展,俨然天女散花……哎呀呀,痛快!我始知老太太们怎么这么痴迷了,大乐必易,大象无形,从心所欲不逾矩,增益其所不能呀。

接下来的一天,我又在“咚锵!咚锵!锵!锵!锵!”里,找到了杨丽萍《孔雀舞》的感觉,找到了孩提时期跳过的《新疆舞》、《蒙古舞》的动作,找到了汉民族《丰收舞》、《红绸舞》、《釆茶舞》的舞姿。后来居然还发现“锵!锵!锵!锵!”也是迪斯科的冇奏,可以随意扭腰、摆胯、伸臂、踩脚、点头、拍手,可以随意放纵一切可放纵的关节和神经,当然,还有心情……再接下来的一天,早上就开始下雨,时断时续的,忽而大忽而小,过了中午还不放睛。我内心煎熬,一会儿在北窗户看看,一会儿趴在南窗色瞧瞧,焦急地盼着老天爷晴天。可真是天遂人愿,过了晚上六点钟,太阳忽然奇迹般地从西边冒出头来,顿时,半个西天悬挂出一巨幅辉煌璀璨的《天宇极乐图》,但见彤云染染,红霞烂漫,天光水色,溢彩流光,美得人从心里向外打颤颤。我赶紧把北窗户、南窗户和乐窗户一一都打开,不,是大大敞开,敞到极限,又将折扇取出,摆在客厅的最顺手处,准备待会儿窗外锣鼓晌起来之时,美美地享受一番至乐。

穿皮大衣的囚徒

从打买了这件皮大衣起,我就不喜欢它。

其实它的质量还是相当好的,式样也很漂亮:两面都可以穿,一面是细细的拋光人造皮,黑颜色真显得高雅;另一面是寸长的毛皮,毫锋上闪着缎子一样的光芒,也是纯黑色的。我穿在身上,雍容而不臃肿,长短、肥瘦都恰如其分,没有再合适的了。惟一的不满意,就是它不是真皮,而是人造的,显得低档了一些。

但是拉我去买的女友说,这个商家要撤摊位回内蒙过年去了,便宜甩卖,你就当买一件上班穿的工作服吧。

我说我这辈子都不买工作服了,工作服穿着不舒服。女友说,就算你帮商家的忙吧,让人家早点儿回家过年。

我说现在天天过年。

这时销售经理说话了:“现在都不穿真皮了,不是动物保护吗?您穿这个正合适,一点儿不跌价。”

一下子让他说破了,我倒不好意思起来,一时竟哑口无言,掏了钱,回家。

到家以后又后悔,怎么看怎么别扭,扔一边去了。

不料,老天竟奇冷起来,一场大雪后,气温唰地就零下10多度去了,可把人冻惨了。我只好把它找了出来,穿着上了两天班,反应很不错,有人还说:“这么高级,貂皮的吧?”我心里很受用,渐渐胆子也大起来。一天文学界聚会,我就穿着去了。

茌会场门口,恰巧逢着李国文老师。见了我的模样,他嘴巴翕动了一下,像是要说什么,又咽了回去。直到会议结束,我们一起走出来,他忽然说:

“小蕙,你穿这个,我看不大合适。”

这可碰到我的心尖尖上了。虚荣心使我的脸涨红了,嗫嚅道:“这个……确实不怎么……高档……”

国文老师却打断我说:“现在可都在提倡保护动物呢。”

我的心一松,但仍藏藏掖掖地说:“我这……不是……真皮……”

国文老师还不放心,叮瞩说:“要是真皮的,我建议你还是不要穿了,影响你的公众形象……”

说来,这还是去年冬天的事。今年,形势更是大变了。第一天穿着它去上班,刚走出家门口不远,碰到一位熟人,女性,退休干部。招手把我叫住,盯着它说:“哎,多不环保啊?”

我一怔,赶紧解释道:“不是真皮的。”

她放我走了。

等到了单位门口,碰到一位同事,这回是男的,年轻记者,竟然也瞅着我问:“嗬,动物皮?”

我赶紧摇头:“不是,不是。”

进电梯时,里面有七八个人,有编辑记者,有行政人员,还有工人。人堆里,又有声音问过来:“你这大衣,真皮的?”

我赶紧老老实实地说:“假的,假的,现在谁还敢穿真皮?”

满电梯的人全笑了。

当我走进文艺部办公室,正有三四位同仁在,他们的目光唰地向我射来,吓得我赶紧把大衣脱了,一边不打自招地解释道:“人造毛皮,人造毛皮……”

以后,无论我走到哪儿,无论人家问与不问,我都先行指着它,把这句口头语重复两遍。虽然很辛苦,但是确有必要,国人的环保意识确确实实大为提高了,谁都很宣率地批评受得了?我美滋滋地想起几年前,曾看到一则来自英国的报道,说是在公众的批评下,皇室成员都不敢穿真皮服装了。记得当时还感慨了半天心想人家外国就是先进,若中国也做到如此水平,不知得是哪八百年的事?谁承想,这一天竟然说来就来了。我暗暗对自己窃喜道:

“幸弓你没买真皮,不然,可不真成了穿皮大衣的囚徒?”

来今雨轩吃茄鲞

“鲞”字看着并不算太难写,但要念出它的正确发音,我想可能全中国也没多少人能做到,因为我们根本用不到它。关于这个字,《现代汉语词典》上介绍的是:xiǎng(三声),意意为“刨开晾干的鱼。”我们又不是渔夫,这辈子也不打算做渔夫,所以这个字跟我们没关系。

但我一提《红楼梦》,就会没有人不知道这个字了。刘姥姥初进荣国府,大观园里陪着贾母、王夫入、凤姐等吃饭。吃到一道异常美味可口的菜时,贾每说是茄子,刘姥姥不信,说:“别哄我了,茄子跑出这个味儿来,我们也不用种粮食,只种茄子了:众人皆点头证实真的是茄子,这时,凤姐不无炫耀地介绍了它的做法:

把才下来的茄子将皮刮了,只要净肉,切成碎丁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肉脯子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豆腐干、各色千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鸡汤煨千。用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磁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爪一拌就是。

这一番话,把个村妇盲愚刘姥姥听得摇头吐舌,连连直叫“佛祖”。这道菜,就是“茄鲞”,《红楼梦》里没介绍它的来历出处,不知道是中国古代的传统美食,还是曹雪芹自己编出来的?

我初读《红楼梦》这一段时,还是在70年代,那时全社会还普遍贫穷,整天吃的是窝头、白菜、土豆、雪里红。茄子倒也有,大街上的市价是两分钱一斤,算是最便宜的低档菜。家家差不多都是用清水大锅熬,顶多搁上三五毛钱肉,再搁点宽粉条,就算是好菜了。因而,我对这“茄鲞”垂涎三尺,一下子就过目不忘,当时虽然也念不出“鲞”字来,但我相信它一定是非常非常好吃的东西。

后来多少岁月都过去了,经历的多少大事小事、人生困顿也都给尘封了,奇怪的是,茄鲞却没有,脑子里老模模糊糊记得《红楼梦》里的这道菜,菜名早忘了,只记得是茄子做的。

好玩的是,正应了那句谬语“人是三节草,三穷三富过到老”,编小说都不能想到的是,90年代末的突然有一天,我竟然在北京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与这出土文物似的茄鲞不期而遇。

谁都知道中山公园始建于辽金时代,原名兴国寺,元代改称万寿兴国寺,明代改建为社稷坛,漓代沿用,是皇帝祭祀土地和五谷之神的场所。来今雨轩建于1915年,初为公园董事会俱乐部,以后改为饭庄。“来今雨轩”典出自杜甫的“旧雨来今雨不来”,寓故交(旧雨)新友(新雨)欢聚一堂之意。

那天是因为帮某出版社弄一部书,会后公款酬饭。一落座就听主人说今天有一道名菜,是什么,他没说出来,只说“那个,那个……”后来我私心猜度,一定是他也念不出“鲞”字来——笑。这年头,因为已经不缺吃,大家都对山珍海味习以为常了,所以也没人关心没人感兴趣没人打听,无所谓。

不料那道菜一上来,就有所谓了——先声夺人,先见光彩,“未成曲调先有情"。但见盘子就不同了,前面上菜的盘子,磁是细磁好磁,珂图案无非花卉,一看就知道是今天批量生产的。这一次盘子则不同,磁略发黄发暗,上面画的是明清侍女,线条很洗炼,三笔两笔的,就活脱脱一位裙钗,与《红楼梦》以及“三言二拍”里面的插图风格一个模样。再定晴细看,这么多侍女捧在盘中间的,是一大堆糊状物,仔细识认,有瓜子仁儿、花生仁儿,还有肉仁儿,余者,就搞不明白了。大家一看这架势,知道是名菜来了,纷纷举箸。味道果然好,说不出是一种什么异香,反正香气扑鼻,吃到嘴里,软软滑滑,细细腻腻,口感特不同,引逗得你吃了还想吃,大家赞不绝口,主人得意——有了面子,遂喚来服务小姐,叫介绍是什么菜名。

小姐也得意,说是:“好吃吧!这就是《红楼梦》里刘姥姥吃的‘茄鲞’,叫我们来今雨轩的师父给琢磨出来了,现在是我们这儿的看家名菜,大家吃吃像不像?”我们上哪儿吃过《红楼梦》的茄鲞去,能知道是什么味儿?要想知道像不像,只能往上回去300年,问王熙凤去。

可是在座的都是厚道人,纷纷乱点头,连称:“像!像!是好吃!是好吃!”

小姐高兴了,感概说:“到底是有学问的人,说出话来就是有水平,我们来今雨轩最愿意接待文化人了,诸位请看看我们墙上的字画,见不见档次?”

当然见档次了,一溜儿全是名人,启功的、李可染的、黄胄的、崔子范的、爱新觉罗家族的,都是大幅的立轴,密密地挂满了三面墙,给人一种书香满室的愉悦。这些年来老是“食文化”、“食文化”的,吃点儿什么都说是文化,其实呢,叫我说吃是次要的,而环境、情趣、学识、对话等这些吃饭时的氛围,应该是非常重要的。记得有篇文章上介绍,说台湾有一家“聪明人餐馆”,是专门招待文人雅士和各种科学家、学者、高层管理人员等知识分子的,当时读了拍案叫绝,煞是羡慕,我想象,在那种场合吃饭,肯定是一边果腹,一边长修养、见地、学识的,一不小心,没准就弄成个硕士、博士的也未可知!

这样吧,等我哪天记者当不成了,也干脆下海,茌北京开一家“聪明人餐馆”,也把“茄鲞”这道名菜请过去看家,也把名人字画密密麻麻挂满墙,也把文人雅士和科学家都请去,还要加上世界名曲、现代民谣、轻声爵士乐,要是老天不负我,真能弄成个硕士、博士后援店之类,不比现在强过10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