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室内外运动学习手册—教你学登山·攀岩·钓鱼
14601900000012

第12章 钓鱼(3)

2小饵重坠。一支长度21米的抛竿,即使你抛投的技巧再好,爆发力再大,抛出的距离仍然有限。因此,正确地选择使用长竿也是抛得远的一个必要条件。当然,这其中还少不了钓组的原因。有的钓友对钓组不讲究,匹配时,拳头大小的饵团只配一个重量只有20克的轻坠,而且还使用了较粗的钓线,使钓组在空中运行当中受到空气风力的影响,致使钓组无法达到自己拟定的钓点。显然,这是一种极不合理的钓组。正确的作法,线饵坠匹配要适度。细线大坠配长竿,饵团若不是抛饵做窝时尽可能小(鸡蛋大小,这样的好处是鱼在钓点内吃不饱,钓钩集中,能提高中钩率)。形状也应同鸡蛋的形状一样,以最大的限度来降低空气和风力的阻力,才是你抛远的保证。

3不可忽略的小事。在抛竿抛远的问题上,常有被钓友忽视的小事。一是鱼线轮上的储线,二是抛竿抛投前的预留线。有的钓友为了省钱在使用钓线时,把一根线截了又截,以至储线槽内的线不满,凹进去。抛竿出线时,受到储线槽口的阻力,造成出线不畅给铅坠一种反作用力而影响远投。预留线是竿梢以下连结钓组的一段线,是抛投之前必须要有的。这段线也是钓者借助钓竿弹性将钓组抛出去的必要保障。而有的钓友表现得很随意,预留线不是长就是短,殊不知过长过短都不合适,当预留线过长时,钓组起飞的点较高,不容易抛远,当预留线过短钓组的起飞点过低,钓组容易因为抛得过高而抛不远。正确的做法应为使用炸弹钩时预留线应在40厘米至50厘米。使用串钩时以不超过100厘米为妥。

4巧借风力,移动抛投。钓友们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在有风的天气使用抛竿时,风线总会在风的作用下,放出很长。虽然有时钓线很细,但风的作用仍然不小。如果,侧风抛投很难抛进钓点,顶风抛投的话钓组就更难抛进钓点。这时,我们可以借助风的力量利用风的作用抛投,即确定钓点后,人携竿至上风处选择一定的提前量,向左或向右投抛,当钩饵落进钓点之后,再回到自己钓位上收紧钓线即可。也可利用阵风的间隙,做好准备工作,一旦风小时立即抛投。这样的抛法,往往会比顶风抛远效果好得多。

垂钓的地点和时间

垂钓地点的选择

垂钓地点的选择是关系到每次出钓能否有所收获最关键的环节,再高明的钓家也不可能在一个无鱼或少鱼的水域有好的收获,反之新手只要撞中了鱼窝也可能大有收获,所以我们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首要问题是如何选择钓点,垂钓前必须先来一番“侦察”切不可见水就打窝子,我们常常见到有些人,由于不善于选择钓点,见水就打窝,钓一会不上鱼就又换个地方,等到上鱼了,一上午也就过去了。那么怎么样选择钓点呢?鱼类大多喜欢在清洁干净的水域中生活。在垂钓地域的选择上,深褐色及青绿色的水域都不适合垂钓,但清澈见底的水域也不适合垂钓。

1理想钓位的特征。最理想的垂钓地域是,水质的颜色为橙黄或淡黄色的水域。由于澄碧湖水库湖面宽阔、岛屿众多、水位常年落差达二十多米,合适垂钓的地域很多,但最好的垂钓位应有以下一些的特征:

(1)湖面宽阔,最好是岸边向水中突出的部位。

(2)水下杂草丛多(当水位上涨淹过了杂草,就是很好的垂钓位置),最好是杂草已开始腐烂或草叶有被鱼嚼食过的痕迹。

(3)土质肥沃,草木茂盛的河弯是鱼儿秋后过冬的好地方,秋后初冬,在此垂钓,就是很好的地方。

(4)在河岸的05~1米的浅水处,可以见到大量的罗非鱼粪便,也是很好的垂钓位置。

(5)附近一带没有杂草,其中一个地方水底有大量的大石头或较大的碎石的地方。

2选择钓位的方法。通常情况下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选择钓位:

(1)从鱼星的数量来选钓位。鱼星是观察鱼类在水下摄食情况的信号,鱼星越多,水下的鱼就越多,可设为钓点。鱼星的形成是鱼张开口腔呼吸时所产生并冒上水面的一种含二氧化碳的粘性气泡。由于鱼在山下不停的进食和呼吸,所以就会产生大量的气泡冒出水面。不同的鱼,鱼星也不一样。如鲫鱼的鱼星有大有小;鲤鱼的鱼星密集;鲂鱼的鱼星较少。

在天然水域中,出了鱼星外,还常常有许多地星冒出水面。在观察水面鱼情时可不要把地星与鱼星相混淆。鱼星的地点是不固定的,而地星基本上是在同一地点产生,并且多为散乱的气泡。

(2)从河塘水的情况来选择钓位。首先要看河塘里的水色,有鱼活动的水一般清中带浊。水色很清肯定没有鱼,因为水中的鱼能通过水的折射看到岸边上的人而逃之夭夭。水色呈黄橙色鲤鱼多;呈淡黄色青鱼和草鱼多;河塘的水草残缺则有草鱼。水中有腥臭味产生,则水中有鱼。水中有墨绿色的鱼粪浮在水面上,则水中有鱼。无风产生浪花或者水下有声响都是水中有鱼的表现。

(3)从气候变化来选择钓位。在初春、秋末时节,水温较低,钓点应选择在向阳的一面。这里水温较高,鱼多集中于此。春季气温较高,鱼多在浅水区域活动和有水草处产卵,水中浮游生物丰富,钓点应选择在近岸的浅水和有水草处。夏季气温高,天气炎热,鱼一般都在深水区域活动,但清晨和傍晚鱼到浅水区觅食。钓点可采取早晚钓边,中午钓潭。秋天气温适宜,鱼为了满足越冬所需要的营养,纷纷出来觅食,因此秋季应全天垂钓。一般在近岸的浅水处鱼较多,钓点可选择在此处。

综上所述,适宜的钓点应为:河塘有水草处;岸边有树处;小溪小河交叉处;桥洞口;河中小岛处;乱石底处;木桩处;水底洼陷处;河塘上游浅水处;水流缓慢处;深水与浅水交叉处;长方形的大河塘选在中间的深水处;深水河塘选在浅水处;浅水河塘选在深水处;草丛中间的草洞处;夏季选在阴凉处;初春深秋选在向阳处;河塘的下风处等。

气温的高低和季节的变化对鱼类的活动机能和摄取食物有很大的影响。所以钓鱼季节及时间的选择也是垂钓是否有收获的重要条件之一。最理想的垂钓温度是15~25度,在此温度范围内鱼儿活跃,食欲旺盛。

垂钓的时间

俗话说:“要想垂钓收获好,须把时(时间)地(地点)对上号”。而要选择理想的时间与地点,就必须从季节、天气、水色、水温及环境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1季节与天气。

(1)春季。春天不但由于气温适中,并且由于开始进入雨季,雨水使水库的水位逐步的升高,覆盖了长在岸边的杂草,同时也从山上冲下了许多鱼儿喜欢的食物,鱼儿在近岸的草丛中产卵后,急需补充食物,食欲非常旺盛,此进垂钓,不但能大有收获,而且钓到鱼的种类很多。

早春季节(二月下旬至三月上旬),鱼儿随气温的变化开始从越冬地向岸边浅滩移动,晒阳取暖,嬉戏觅食。此时可选择避风向阳的浅滩,时间应定在午后时分。

春分以后(三月下旬至四月中旬),鱼儿大咬,但此时鱼儿正逢产卵期,钓一条雌鱼将使上万尾鱼苗丧生。因此应以大局为重,待产卵期过后再开竿垂钓。

(2)夏季。盛夏季节,由于水温升高,鱼儿多在深水区游动或在水草背阴处避暑纳凉,故中午不宜下钩,而清早或傍晚气温冷热适中,是鱼儿出游湖边浅滩的好机会;如能夜钓,则效果更好。

有时闷热不堪,空气温度大,气压低,水中溶氧不足,此时鱼儿不受吃钩;如果天气闷热之后,紧跟一场雷雨,气压回升,水中氧量保持稳定。鱼儿又开始活跃起来,四处觅食。骤冷骤热的天气,由于鱼儿不适应气温突发性的变化,一般不爱吃钓;梅雨季节因气温的变化较小,早、中、晚均可开钩垂钓。

(3)秋季。秋天水落石出,鱼儿原来广阔的活动空间逐步缩小,鱼群变得相对集中,并且由于鱼儿为蓄备营养越冬,所以拼命的进食,所以此时垂钓最为理想,而且此时钓到的鱼儿都是个大体肥。当然风对垂钓的也有影响,有风的进候,水中氧气充足,鱼儿活沃,迎风而钓,效果最好。秋天早晚鱼儿活动规律一般是早晚在水底藻草附近回游,此时可采用钓底。中午由于气温回升鱼儿向中层移动,可选用中浮钓的方法。

(4)冬季。在寒冷的冬季由于气温低,鱼儿不活跃,所以只有在大晴天并迎着太阳垂钓,才能钓上鱼,可以垂钓的时间为上午的11时到下午的4时。

北方的多数湖河塘沼会封冻,只宜冰钓;而江南地区在一般情况下只要天气晴朗仍可垂钓,但要选择向阳避风如高埂、堤坝和树木较多的地方。

2非季节性钓鱼的时间的选择。

(1)早晨。早晨,是鱼儿觅食最活跃的时间,早晨的气温、水温,适宜鱼儿觅食;再因天已亮,水生植物由开始吸取水中氧气改为进行光合作用而放出氧气。所以,早晨在天亮后5时至上午11时以前,水温适度,氧气充足,鱼儿觅食旺盛,格外好钓,是钓鱼的好时候。而且还经常有大鱼来光顾。

(2)晚上。晚上,即下午15时以后到晚上22时前,气温下降,水温也随着下降。此时鱼儿活动、觅食活跃,上钩率高,是个钓鱼的好时候。

(3)雨后。夏天的雷阵雨后,凉爽宜人,水中温度明显下降,水中氧气充足,岸上冲刷下来的食物增多,鱼儿游动、觅食非常活跃。若在池塘、湖泊、水库下钩,鱼儿便频频上钩。

以上的三个时间还必须有风的帮助,如果没有风、那鱼儿上钩的机会就太少了。有句话:有风则行,无风则停。这话既是钓者的亲身体会,也是垂钓实践的结晶。因此,选择风天出钓,是明智之举。风力将水域上的微生物及其它天然饵料,源源不断地吹到下风水域。这样,在下风水域中,天然饵料丰富,水中淡氧也充足。这时在下风水域中选点垂钓,效果很好。风力有大有小,最好选择刮2~3级风力的风天出钓为上策。

鲫鱼的钓法

鲫鱼也称鲋、喜头、童子鲫、刀子鱼,为广适性鱼类,无论在深水、浅水、清水、浊水、流水、静水大水体和小水体中均可生活,喜栖于水草丛生的浅水河湾与湖泊沿岸水域,生命力较强,甚至在低氧、碱性较大的不良水体中也能生长繁殖。

一般体长15~20厘米。体侧扁而高,体较厚,腹部圆。头短小,吻钝。无须。鳃耙长,鳃丝细长。下咽齿一行,扁片形。鳞片大。侧线微弯。背鳍长,外缘较平直。背鳍、臀鳍第3根硬刺较强,后缘有锯齿。胸鳍末端可达腹鳍起点。尾鳍深叉形。一般体背面灰黑色,腹面银灰色各鳍条灰白色。因生长水域不同,体色深浅有差异。

不同水体中鲫鱼食性有差异:河道中的鲫鱼喜食粮食性饵料,湖泊中的鲫鱼偏向于腥饵,池塘中的鲫鱼则两者兼食。不同品种的鲫鱼食性也不同:白鲫偏向于植物性饵,且能悬离水底咬钩;而银鲫对粮食饵以及蚯蚓、蛆虫一类软体动物饵均喜爱,较多地在近底的下层水域咬钩;土鲫鱼对米饭料有偏好,对蚯蚓也不挑剔,更多的是贴底觅食。市售的袋装鲫鱼饵以马铃薯粉为骨料,加入麦粉等配料,并添加一定的天然香料,具有广谱的特点,对各种鲫鱼都适用,但必须与钓组相配效果才好。采用传统钓法时,因专用饵有速溶性,应加入少量面粉以增加粘度,来防止其过早溶化。钓鲫鱼很重要的一点是选择钩线。为提高上钩率和节省摘钩时间,可选用无倒刺的渔钩。因鱼体不大,一般性的手竿便可不费劲地将鱼提离水面,用36~54米中调玻璃钢毛竿则游刃有余。用普通渔钩钓鲫鱼要求钩尖锋利。鲫鱼的咬钩动作,会随气候的变化而出现吞吐、衔钩疾走或猛然突袭等各种形式;同时,还会因水底泥质的软硬,地形的平坦程度而出现异同。鲫鱼的唇圈即嫩又薄,扬竿时要巧用腕力,发力过猛容易撕裂鱼唇。

传统立漂沉底钓法

这是比较普遍的钓法,我国南北东西都有不少钓友采用此种方法。即用立漂或散漂,铅坠沉底,鱼钩距铅坠的脑线大约25毫米。垂钓时鱼漂调整到直立,露出部分,便于判断鱼讯即可(散漂则没入水中两三粒,浮在水面三四粒)。此法的优点是调整方便,钩坠漂配比要求不严格,便于掌握。但不很灵敏,有经验的鱼常常触动一下鱼饵,发觉较重,即警觉逃走。同时,此法鱼饵沉底不动,如不勤动一下鱼竿,常不为鲫鱼发现。

台湾钓法

目前较为盛行。其最大优点是灵敏度强,上鱼率高。鱼钩下沉慢,易为鱼发现。坠悬于水中,钩轻轻触底,鱼在其旁游弋,鱼钩即轻轻摇动,对鱼吸引力极大。为摘钩方便,使用无倒刺钩,摘钩迅速。漂坠饵配比要求严格,鱼汛反映极为灵敏。缺点是漂坠调整较费事;各种鱼类混养水域,使用钓鲫鱼的钩线,遇到大鱼容易跑鱼损失工具;初学时不易掌握,常有人半途而废。但只要树立信心,勤于实践,掌握也不是很难,而一旦掌握,即会发现其优点大大过于一般传统钓法。

戳拱

是一种传统钓法。常用在天气炎热的夏季,有浮萍或水草丛生的水域中。一般采用长竿、硬调、短线、无坠。热季水中缺氧,鱼常在水面浮萍下吸空气、拱食、乘凉。从而咬草出声或拱得浮萍形成一个小包。因而应采用听、看办法,寻觅鱼踪。听主要是听鱼觅食发出的嚓嚓声响;看是看水草晃动和浮萍的鼓包,判断鱼情。发觉有鱼直指该处将钩垂入。一般轻轻将钩放到“拱”处,看到水面线向水中拽入,或线牵动竿梢即知有鱼咬饵,适时抖竿提起鱼来。戳拱一般选安静处,动作要轻,鱼出水时尽量避免惊扰其它鱼儿,若有惊扰,鱼不再“拱”,可用嘴模仿鱼咬草的嚓嚓声,起到催鱼起拱的作用。

戳孔

一般用于有荷叶、水草多、苇茬多的水域。观察荷叶边、水草孔、苇茬间的鱼泡、荷叶、苇子晃动的情况,判断鱼情。工具一般采用硬调长竿、较竿短的鱼线,小坠,先观察鱼情,发现后针对有鱼动静的地方,垂竿下钩,使钩沉底,同时不断微微提动鱼竿,引鱼鱼池饵,凭手感觉察鱼儿咬钩,适时提竿。戳孔一般采取走钓,主动找鱼下钩。

浮钓法

鲫鱼属底层鱼,一般钓底,但遇炎热、气压低的气候,鱼浮到水面游动吸氧觅食,则可采取浮钓法,即将铅坠减轻,使鱼钩悬浮于水面下约03~05米处,动作要轻,不惊散鱼群。有人针对鲫鱼甩子期的特点也常采用浮钓法。浮钓不需打窝。

半浮钓

一般用于体情况而定。底层杂草或淤泥较厚,钩沉底不易为鱼发觉的环境。办法是将坠减轻,调整浮漂至钩触底后露出数格,然后将漂下调5~10厘米(视水底草或淤泥的厚度而定),保持漂仍露出的格数(如坠重适当减轻)。这样使钩略高于水底,便于鱼的发现。

甩大边

在河道、沟渠中常岸边有芦苇等,鱼喜欢栖居觅食,如果河道不很宽,你的钓位比较嘈杂,可以用长竿、长线,或海竿串钩甩至对岸芦苇、水草边,可以甩出四、五支竿,插好等待,手竿可用漂,海竿则将风线拉直,看竿梢湾动,往往效果很好。

走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