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室内外运动学习手册——教你学射击
14602600000011

第11章 射击运动技巧(3)

4对于极强的有源干扰和无源干扰,通过转换波段等手段仍无法对目标实现自动跟踪的,可使雷达转换成摇控工作状态,接收指挥仪的方位和高低信号,由雷达距离操纵手对目标进行精确的距离跟踪。指挥员可使用综合诸元对目标射击。

射击心理

射击中的心理因素及克服方法

射手心理是指射手在实施射击过程中与平时的心理活动完全不同的、心理状态发生变化的过程。

人的心理活动是一切意识活动的基础。人的心理活动主要由意识和无意识两部分组成。意识是人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心理活动。无意识也称作潜意识,它是人的很多行为和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但人自己却无法意识到,因此,把这类心理活动称为无意识。射手在实施射击过程中产生错误动作或不能正常发挥自己水平,大都是无意识心理活动造成的。

1射手的心理状态通常有以下几种:

(1)认知型;

(2)意志型;

(3)恐惧型;

(4)情感波动型。

认知型是射手通过对射击技术的了解、学习和实践得出的正确认识,从心理上、技术上都予以认可。通常表现在领会教练员动作要领较快、技术较稳定。

意志型是指对教练员所讲授的技术和心理状态领会得虽不够彻底,但通过坚定自己的信心,刻苦训练,来达到自己的期望值。

恐惧型是指对武器或射击有一定的恐惧心理,每当拿起武器时感到紧张、恐惧、大脑一片空白等,使射击技术无法发挥。

情感波动型是对射击技术和心理状态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实施射击过程中,对大脑中枢神经的刺激不够稳定。主要表现在前面命中的环数较高(或较低),因此,心理发生波动,思想发生变化,表现出过度的激动和兴奋(低沉或沮丧),使后面的射击技术不能正常发挥。

上述几种心理状态,其中认知型可促使射手取得好成绩,其他几种则会造成射手技术无法发挥。

2争是不争,不争是争。这是一个辩证法,是一个认知基础。如果我们的训练是坚持以一个长期计划来实施,比赛就是训练周期的一部分,那么训练中的某天的训练状况、比赛中的某组成绩都只是大计划中的小反映。“心”不以小反映所动,不图一时之快,不喜不悲,宠辱不惊“不争”就是这个概念,以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的概念去训练、比赛,实力将成为“不争”基础上的最有力的争!

反过来,我们强调争,争就会产生“比较”,同时也产生“想打好、怕打坏”的普遍心理。“比较”就会收集信息,”心”的立场也就越来越强。每天、每组的成绩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你的思想,特别在怕打坏的心理作用下,更使运动员的技术训练不能完成系统化,常常动作在一发远弹、一个低组上修正,很难实现自动化。于是技能受“心”的强引力影响,一直不能提高。争的结果是什么也争不到。平时不争,比赛争这常是运动员暗下的决心和别人对运动员的期望。比赛中发发必争,决赛时发发咬住,这运动员常讲。有必要再分析一下”争什么、咬什么”的问题。前面已经把争是不争、不争是争的辩证关系说了一些,我想这里的争、咬是一种精神,一种胜不骄、败不馁的气质。发发争得到,枪枪咬得住,关键是“不争”,发发“不争”必然发发“争”!

比赛的心理准备方方面面很多,牵涉的面太广。暂从两方面浅谈比赛中“不争”

(1)技术

运动员按基本动作去做,集中精力做平时练得最熟的、最容易做的动作。做这些动作,心态就平和,心的引力减弱,技能起直线,动作就流畅。枪支的平稳、瞄准的精确度、理想的击发景况是由平时练就的,这些是获得高环的基础,是功底的体现,不应是我们在比赛中去追求的。功底不足,是没有应急方法可以获得这些的。如果运动员在比赛中追求它,只有靠捕捉,用捕捉到的瞬间去配合击发,成功的概率很低,动作也必产生偏差。

(2)自我要求

“放得开”就是别对自己“太苛刻”。用一个比自身综合水平略低的环数做指标,而不是纪录或自设的坎或更远的名次要求,心态自然就正。一个略低的指标,一个简单的操作过程,心的引力在技能上起的作用就小,心的能量被释放,引力也小,周围的信息压力等不被引力吸取,心的立场就减弱,这时自己再以轻松的心态去做动作,结果很容易出现流畅状态,打出高环,冲击纪录。

射击从表面看是极具杀伤力的项目,但从专业角度来讲,她蕴涵着射手对掌控自身心境平和的内力。这种内力是智与神的凝结,是感与知的融合,是稳定情绪的自我的控制。

谈到“自我控制”,是一名射击运动员要修炼的最高境界。竞赛中,谁若能控制“自我”谁就能理想的控制结局。但是,这种境界需要将几种感觉结合。

第一感是封闭自我。在90分钟的时空里,60发子弹,运动员需要高度集中身体的能量,供给大脑三区——注意力的使用。注意力是射击运动员在竞赛中消耗的最大能量,它要掌控射击的整个过程都处于一种状态,一种从外界环境撤退到内心深处,并将外部的一切都化为乌有,完全超脱于外界,不受影响的集中状态。然后,专注于过去成功的动作体验,尽可能地将每发子弹都在自己最熟悉的动作模型状态中击发。此时,视觉是回收的,把缺口——准星——靶子,三点形成一线,这是很多打过枪的人都知道的要领,也是射击“准”字的前提。换句话说,做到这一点,八九已不离十了。

第二感是把“稳”字摆在心中。将呼吸与心跳整合,犹如单行的隧道,流畅且宁静,深沉而富有节奏。此时,已进入了九环瞄区,听觉便更加细腻,呼吸的气流和跳动的脉搏吻合起来,发出“嗒,嗒,嗒……”的声音,平稳而又匀称……

喜爱射击的选手千万不要忽略对呼吸的调节。如果你不能平静地调和呼吸的节奏,就有可能出现肌肉僵持,即使遇到了“枪稳”,那也只是虚假的现象,若在此时扣动了板机,弹着大多数会在好九环上落座,离十环很近,却赖不上十环,这种感觉出现两三发就足够叫人心烦意乱,灰心丧气的了。如果你能技高一筹,在脉搏的跳动之间,微屏呼吸,压响板击,结果应不会令你失望。

随即是第三感的到来,也是“命中”十环的一刻。此时,知觉是犀利的,协调着身体内感与外感的和谐一致,枪稳身先稳,身稳心亦静,动静平衡,踏实准确。动觉极其敏锐,意志可以自由地支配食指尖,一触即发,恰到好处。是的,十环的动作就是这种精细的“本体感受”,是身心合一,是快速、准确、平稳的灵感跳跃。

它需要射击运动员自始至终的精心调控,耐心等待,分辨准确,收放自如,平稳果断。如能做到这些,就会应了射击运动员经常讲的那句顺口溜“感觉好时,枪左晃左十环,右晃右十环,不晃中心十环”。

其实,“自我控制”感不仅适宜射击项目的运动员,对许多闭锁型(个体性)和开放型(对抗性)项目的运动员也应提倡和修炼。另外,在现代社会中,对杰出者的判断,也认为最有力的证明就是他们能够做到“自我控制”。

再谈“自我控制”感,一般是建立在放松的状态。我国知名的女作家毕淑敏曾把射击的放松的状态描写为好似“抖落的烟灰”,轻缈而又松散。但这种放松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一种运筹帷幄的淡定和思想情绪的收放自如,更是对“自我”的高度信任。

教练员行为对运动员的影响作用

教练员在实施训练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向运动员传授技术,还肩负着思想教育,作风培养,生活管理的重任。因此,作为一名教练员应注重规范个人行为,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把训练过程作为既传授技术又育人的过程,使运动员的认识水平和技术水平相得益彰。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施教实践,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谈谈体会。

1教练员的行为。教练员行为发生的过程可归纳为反应性与自发性两大类。

反应性行为系指教练员对训练、比赛现实环境的客观反应;自发性是教练员在训练比赛前后主观能动力的行为表现。

(1)反应性行为。

①对运动员良好技术发挥的行为反应。对运动员的努力给予积极的鼓励性反应。例如我的运动员在获冠军和获一级以上证书或破纪录等荣誉时,都及时给予鼓励。使她有成就感,信心倍增,获胜欲望更强烈。同时对那些有创意的运动员予以鼓励,保护其创新意识。且不可态度冷淡,表情严峻,不予赞扬,使运动员失去自信和进取的决心。在运动员有创意时,教练不可要求运动员以自己的训练模式生搬硬套无端训斥指责,而应予以鼓励,并允许其在实践中尝试,当遇到问题时,再与其分析利弊,不断加以完善。

②在运动员失利下的行为反应。在运动员失误后,教练员及时给以安慰我出问题的症结,消除失败给运动员带来的心灵创伤,鼓励他继续努力。坚决反对以训斥、警告、增压的手段对待运动员,那样只会适得其反。

③教练员对自我行为的反应。教练员能以一颗慈爱的心去对待运动员,准确控制自己的行为尺度,及时调整训练和比赛的局面,能审时度势地修正自己的行为,使其按预定目标正常运行。避免那些刚愎自用,固执己见,听不进别人意见和建议的做法,在变化了的情况下仍墨守陈规,自以为是,一意孤行的行为。

(2)自发性行为。

①技术型:对训练比赛的指导未雨绸缎,胸有成竹,对运动员技术特点了如指掌,心中有数。例如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教练员要因人施教,提示应简明扼要,使运动员充分地发挥技术特长,创造优异成绩。

②思想型:善于对运动员进行思想教育和精神鼓励,帮助运动员创造好成绩。例如:我在训练王某进行女子汽手枪射击时,针对她有“怕“的思想对她进行了耐心的启发诱导鼓励及实施多种训练手段,使她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投入到训练比赛中去,曾两次获全国青少年汽手枪冠军。

2教练员的行为对运动员的作用。不同类型的教练员所表现的各种行为则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有正负两方面的效应。这不仅左右运动员的训练比赛成绩,而且对运动员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也将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教练员应做到:

(1)教练员的行为应尽可能产生激励的效应,取得增加的结果。无论是在运动员取得成功时,还是在遭受挫折时,教练员的言谈举止,仪态表情,处身行事都要抱着对运动员关心、爱护、支持、鼓励的态度,循循善诱,孜孜不倦,以胜困可嘉,败亦欣然的平常心对待运动员,使其吸取力量和勇气,增长见识,增强才干。

(2)教练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稳定的心理素质,在任何环境中体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和对运动员高度负责的责任心。

(3)教练员平时应勤学自律,加强个人修养,待人处事的过程中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用自己的良好形象去教育感化运动员。如园丁辛勤耕耘于田野,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高水平的体育人才。

在别人看来世界冠军夺全运会金牌如“囊中探物”;二是为自己和国家队荣誉而战的要求。国家队队员不能输给“地方部队”,是他们普遍的心态。牛衍达说:“九运会射击场上的竞争将会空前激烈,也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好成绩。这些变数都取决于运动员的心理。”

如何调节运动员比赛时的心理状态早已引起体育强国的高度重视,但中国在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方面还没有跟上世界步伐,多数情况下靠运动员自己调整。在今天愈趋激烈的体育竞争中,良好的心理状态已经成为一个优秀运动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运动场不是真空,是和多彩的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市场经济的年代,我们不可能要求运动员“心如止水”,但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善于超越自我是一名优秀运动员所必需的。

从大局出发,人才推陈出新是一件好事;从观众角度看,偶然性也更具有观赏性。但从对人才的更高要求看,如果有了好的技术水平,临阵因为心理原因发挥欠佳,则值得总结教训。

“我有一个原则,平时把每一件事情做好,运动员比赛也一样,平时严格训练,到大赛时就不会很紧张,反而会保持平和的心态。要相信自己平时的投入,付出总有回报,只不过是时间问题,”国家射击队总教练许海峰如是说。他平淡的话语可以让我们悟出一些道理。

手枪慢射规律性

关于相对稳定问题的思考与认识

从项目特点看,手枪慢射与步枪(立姿式)和25米手枪项目相比,就更难控制其枪支的晃动。这是因为步枪与身体的多处结合,25米手枪枪管长度瞄准基线少于慢射手枪15公分左右的缘故。拿手枪慢射项目与男子立姿射击相比较,同样的距离,手枪慢射靶纸10环直径为5公分,步枪靶纸10环直径为1公分。步枪40发立射达到380环以上可望进入全国比赛3×40项目的前八名(卧射和跪射环数还不能太低),平均每组95环。而慢射项目60发每组平均成绩达到95环,总成绩570环以上则在全国比赛和国际比赛中不多见。两种枪弹的自然散布要求在10环以内,用实际成绩要求与10环比例衡量,对慢射手枪持枪的稳定要求要远远地低于步枪立姿的要求,这是项目特点所决定的。所以从事慢射项目的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无需过分追求枪支的绝对稳定,而是运用持枪的规律性晃动完成高质量的击发扳机动作,以求达到相对稳定。

建立规律性晃动

在训练中,让射手建立正确的外型姿势动作,握把和据枪手臂的协调用力是持枪规律性晃动重要的物质保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1掌握平行晃动。平行晃动是规律性晃动形成的基础。一名优秀手枪慢射运动员某一技术动作的形成,是通过长期的专业系统训练,逐步达到持枪的平行晃动,其表现形式呈:有规律的左右运行和上下运行。人体左右晃动与前后晃动的大小,是由自身的平衡能力所决定的。枪支左右、上下晃动幅度的大小,决定于相对稳定值的高低。

通过红外光点测试仪进行测试,每10次为一组,基本上能观察出不同技术层次的运动员相对稳定水平。

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象顾俊、李怀宁的专业训练均在10年以上的运动员,已完全具有了相对的稳定水平。他们的成绩在全国比赛中名列前茅,各队员的相对稳定区域范围大体呈扁椭圆型。

以瞄准区域持续时间分析,虽然不同技术层次的队员,在晒区所持续的时间相差不大,但与其各自的相对稳定值结合起来,问题就有了明显的反应。

2克服角度晃动。初学射手由于训练时间短,持枪稳定性较差,在瞄区内保持平正准星质量低,这是角度晃动造成的。如果这种现象出现在台发前05秒,不管其差异有多大,都会直接影响到子弹命中靶纸上的环数,就是一名高级射手也不能高百分比地保证击发前不出现此现象,有数据可以分析出击发前保持平行晃动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