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术
少林拳术秘诀
1呼吸。肺为气之府,气乃力之君,故言力万不能离气,此古今一定之理,大凡肺强之人,其力必强,肺弱之人,其力必弱,何则,其呼吸之力微也,北派之柔术,数十年前,有专习练呼吸,以增益其气力者,其成功颇觉可惊,南派则练运使之法多,练呼吸之法少,盖以呼吸之功,虽能扩张血气,有时不慎,反至伤身,后因慧猛禅师移锡南来,始传呼吸之妙诀,于是南派亦有练习此术者,但未盛行耳,录慧猛禅师口传秘诀如左。呼吸有四忌:
(1)忌初进时太猛。初时以呼吸四十九度为定,后乃从缓增加,然亦不可一次呼吸至百度之外也。
(2)忌尘烟污杂之地。宜于清晨或旷寂幽静之所行之,晚间练习,宜在庭户外,不可紧闭一室中。
(3)忌呼吸时以口出气。初呼吸时不妨以口吐出肺胃之恶气,以三度为止,稍久,则呼吸须使之气从鼻孔出入,方免浊气侵人肺部之害,又呼吸时宜用力一气到底,然后肺袋之涨缩,得以尽吐旧纳新之用,以生气力。
(4)忌呼吸时胡思乱想。大凡人身之气血,行于虚而滞于实,如思想散弛,则必气凝结障害,久之必成气痞之病,学者慎之。
以上四忌,须谨避之,自无后患,迨至成功时,则周身之筋胍灵活,骨肉坚实,血气行动,可以随呼吸以为贯注,如欲运气于指尖臂膊,及胸肋腰肾之间,之意所动,气即随之,倘与人搏,则手足到处,伤及肤理而制人,气之功用神矣哉。
洪惠禅师曰:呼吸之功,可令气贯全身。故有鼓气于胸肋腹首,令人用坚木铁棍,猛击而不觉其痛苦者,气之鼓注包罗故也。但有一处,为气之所不能到者,即面部之两颊是也。击他部虽不痛,惟此部却相反耳。
呼吸之术,北派最盛,而西江河南两派,则以长呼短吸为不传之秘法,河南派则名为丹田提气术,西江派则名为提桶子劲(劲即气力之俗称也)。究之名称虽异,而实则无甚差别,其法直身两足平立,先呼出浊气三口,然后曲腰以两手直下,而握固提上,其意以为若携千斤者,使气贯注丹田臂指间,迨腰直时,急将左右手次第向前冲出,而气即随手而出,不可迟缓,惟手冲出时须发声喊放,方免意外之病,自此以后,则手或向上冲,或左右分提,仍须腰曲与前同,总以气血能贯注流通为要,又向上冲时,觉得气满腋肋之间,左右分提时,仍伸指出而握拳归,俨如千万斤在手,则丹田之气,不期贯而自贯矣,但提气时须渐渐而进,有恒不断,学者须静心以求之,勿视为小道野术可也。
2刚柔。技击虽小道,精而言之,亦如佛释有上中下三乘之别。三乘为何,即刚柔变化二者而已。其宗派法门,千差万别,虽各有其专家独造之功,而刚柔变化之深浅,即上中下所由判焉。
上乘者,运柔而成刚,及其至也,不刚不柔,亦刚亦柔,猝然临敌,随机而动,变化无穷,指似甚柔,遇之则刚若镔铁,身似呆板,变之则捷若狡兔,敌人遇此,其受伤也亦不知其何以伤,其倾跌也亦不知其何以倾跌,神龙夭矫,莫测端倪,然此种上乘工夫,非朝夕所能奏效,此上乘中技术也。
术以柔为贵,至于专使气力,蛮野粗劣,出手不知师法,举步全无楷则,既昧于呼吸运使之精,复不解刚柔虚实之妙,乃以两臂血气之力,习于一拳半腿之方,遂自命个中专家,此下乘之拳技,不得混以柔术称之,学者所宜明辨也。
3手法。手法虽有各家之别,其渊源要不出岳氏之双推,(武穆少年时善技击倡双推手法,后世多宗之)北派尚长手,南派尚短手,长手贵力足,短手能自顾,平时练习,非长手不能达气,与人相搏,非短手不能自保,故长短互用,刚柔相济,为此道之正宗,南北派各大家之通行手法如左。
(1)牵缘手。此即双推手之变化法,左右手作回环之势,其两手指端,至练熟时,必作连环式如相贯之圆圈,能练圆时,则指臂灵活,一切手法,不难迎刃而解,为初学步时所当经心练习者也。
此手之用法,敌人以手或木棍击来,则以左右随势缘格,敌手与物遂落空而不能中我,失于是逼进一步,随机以取敌之要害。
此手又名猿手,盖以猿之遇击,手必若是,故灵捷异常。
(2)缠手。此手与前手稍有不同,前者阴阳互用,此则纯用阴手(即掌下覆之式),前手作正面势,此手作侧势(或右侧,或左侧),譬如手朝前缠,右手则从腋下(乃左手腋下),尽力格出,如是循环练习,自有进步。
此手又名蛇缠手,盖取与蛇之缠绕树枝相同,以故纯用覆掌阴手出之,或谓此名牵缘阴手。
此手之用法有与牵缘相异者,牵缘乃取正面之格拦势,此则取侧面,乘势以挥击敌人之腋窝,且并作回护勾格,以备下部遇敌之用。
演练时手向内缠,非向外缠,观勾格二字自明。
(3)长短分龙手。北派最喜练此,名师巨子,其演练手法,即开始于是。法用手左右分排,如左长则右短,右长则左短,故又名排闼手,或曰开门手,以前肘及掌缘向外翻滚,两掌心必须相应,且练时足作子午桩(桩步详后),下半马(即身稍蹬下之意),力自肩窝腋里运出。
此手亦为分格之用,到熟练时即格即打即打即格,无须重行换手,换手即迟慢也。
(4)剪手。此手阴辟阴阖,相叉如剪,故曰剪手,以掌缘及两肘发力,但有一最宜注意者,两手叉剪时,身宜稍侧,而胸向内吞,必如是,然后与敌遇,方不至被逼,且不失其宽绰进退之势。
此法可以格压敌人之手,并可推倒敌人,惟取势,身宜稍侧,左手在前,用右手尽力砍入,以右手叉压在左手之肘湾为止,右手指端,祗可叉过左手肘湾外一寸余,否则恐被敌人封逼,此大忌也(右剪时同)。剪叉时,无论左右侧,前后手宜平,倘前手过于湾曲高起,其弊害不可胜言。
此手变化,叉合时两掌向上,名为阳手,开则变为阴手,其式如骨牌中之长三形,可以乘势而点击敌人之咽喉及目部要害处。
4掌法。掌法为北派擅长之术,少林则以骈中食两指为宗法。至般慧禅师起,亦曾创习掌力,惟与北派有异者,北派多四指紧排,拇指曲贴掌缘,此则曲四指如鹰爪,北派谓之柳叶掌,南派谓之虎爪掌,要之形式名称虽不同,而用力则一也。其一为何?即指向外翻,注力掌心是矣。掌法之练习,以岳武穆之双推手为宗,总须由肩窝吐力,贯至掌心,此最注意者也。掌之制敌,以按人胸肋心穴为度,他处不能施之,且有双掌齐出及单掌独进之别,学者神而明之随时变化可也。般慧禅师习此二十余年,遂能别立宗法。其用掌之歌诀曰:气自丹田吐,全力注掌心。按实始用力,吐气须发声。推宜向上起(掌须向上用始易使敌仆),紧逼短马蹬(紧逼而后出掌,短马而后可自顾)。三字注按吐,都用小天星(小天星即掌尺脉上之锐骨)。
武当派拳术秘诀
俗称内家拳为武当派。源于湖北五不山。传为张三丰“夜梦玄帝授之拳法”,次日便身怀神勇杀敌百人,绝技遂此传名于世。此说无实可考。黄百家称:“张三丰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依此说,武当派是在少林派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近代有人将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合并为“内家拳”,称为“武当派”。实际上,张三丰是否创造了内家拳尚属悬案,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也并不出自武当山,少林派亦不能包罗那么庞杂的内容。
除上述名拳种外,武当拳具有代表性的拳术还有“九宫神行拳”、“九宫十八腿”、“太乙五行擒扑”等,更以武当剑法为最。
峨眉派拳术秘诀
1僧门。僧门是四川地方拳种,蜀称“四大家”之一,也称“申门”。
2岳门。岳门是四川地方拳种,蜀称“四大家”之一,附会岳飞为创始人。
3杜门。杜门是四川地方拳种,蜀称“四大家”之一,据说此拳是清乾隆时江西杜观印传入四川,故名“杜门”,又说“杜”是杜绝,阻止敌人进攻之意。杜门初无拳套,只练单操手法和功法。
4赵门。赵门是四川地方拳种,蜀称“四大家”之一,附会宋太祖赵匡胤为创始人,故称赵门。此系拳法以“红拳”为基础。
5洪门。洪门是四川流传的拳种,蜀称“四小家”之一。据说源自反清秘密组织三合会传习的洪拳,分为旱洪门,水洪门两系。靠近长江流域者称水洪,其余称旱洪。
自然门武术
自然门为武术的一种,湖南慈利县人杜心五(1869~1953)所传。杜自称此术得自四川武师徐矮师。近代由万籁声广为传播。
自然门无固定拳套,不讲招,不讲相,以气为归,以不失自然为本旨;所谓:动静无始,变化无端,虚虚实实,自然而然。
长拳拳术秘诀
长拳泛指遐举遥击、进退疾速的徒手攻防技术和运动形式,所谓长是相对而言。长拳是相对短打而言。
现代长拳拳术架式舒展、工整,动作灵活、敏捷,腿法和鼠窜跳动作较多。
1查拳。查拳是长拳类的代表拳种之一,亦写作(插)叉步,插拳而名。现代统一写为查拳。
查拳拳系以十路查拳为本,另有滑、炮、洪弹诸拳。
2弹腿(附潭腿)。弹腿是一种以屈伸腿法为主,结合步法,手法编组成的拳术。因该拳发腿是出以激力,取弹射之势,故名。弹腿有“十路弹腿”和“十二路潭腿”之分。
3华拳。华拳是长拳类的代表拳种之一。或说此拳始自华山蔡氏,故名“华拳”。或说此拳以精、气、神为三华,以“三华贯一”为理论基础,而称华拳。又称此拳源于西岳华山,故名。
华拳的代表套路为十二路拳。另有其它拳械,共计四十八路之多。有“华拳四十八、艺成行天下”之说。
4红拳。红拳是长拳的一种。传说创自宋太祖赵匡胤,或说萌发于陕西关中,有的人将红拳写成洪拳,并称之为北派洪拳,以便与南拳系中洪拳相区别。
5梅花拳。梅花拳是长拳类拳术之一,亦称梅拳。此拳起源待考,据说源自少林寺拳技。
6六合拳。六合拳是长拳类拳术之一,源自少林拳。万籁声《武术汇宗》称此拳属少林韦陀门。传统拳套共十二趟。
7迷宗拳。迷宗拳是长拳一种,亦称燕青拳、迷宗拳、猊宗拳、迷宗艺。有关此拳起源的传说颇多。或称创自宋代燕青。故名“燕青拳”;或说燕青雪夜逃往梁山,一边前行,一边以树枝扫去足迹。后世取此意遂以“迷宗”名其拳;或说燕青之拳学自耍猴人“半夜仙”。其拳是取猊宗猴灵敏善跃的特点编成,故名猊宗拳;或说此拳是取各家招法编成,难明其宗,故名迷宗拳。这些传说多无史料凭据。拳械套路有三十六路,有“迷踪三十六,艺成天下行”的说法。
八卦拳秘诀
武术中取名为“八卦拳”的拳术有多种。西南地区流传有八套路,中州地区流传有阴阳八卦拳(亦称八卦捶),浙江地区流传有小八卦拳,两广流传的洪家八卦拳和内外八卦拳。体系较为完备的流传鲁、冀、豫地区的八卦拳。其要诀云:“你打俺不护,俺打(你)护不住。”
剑术
剑术的特点
剑的构造是一尖两刃,所以在使用时要根据其构造特点全面多样地进行运用。其主要方法为点、崩劈、刺、撩、挂、亏、穿、绞、扫、截、格等。剑术不仅要求出手路线,使用部位的准确无误,还要根据其所能使用部位的全部要求在刹时间的突变中准确无误。对剑法的运用自如、规范,是剑术技法中的重要要求。剑术,各门各派都有各自沿袭相传的演练技巧与方法,但一般的有以下四点:
1轻快敏捷。历来的“剑走轻,刀走黑”之说,区别了“剑器轻清,其用大与刀异”。虽然刀、剑都具有候忽横,以短乘长的技击特点,但是用法迥然有别。剑器有两面刃,持剑时不能触身,也不宜象刀花一样在身背缠绕,更不能做裹脑缠头动作。剑术中的点、崩、截、绞等剑法都十分注重敏捷、轻巧、准确,力点多在剑或剑前端。《手臂录》的论剑诀中有“若唯砍歽如刀法,笑杀渔,阳老剑仙”,明确指出剑术不能象刀术那样大劈大砍,猛起重落,而是要按照剑法的运动规律,做到轻快、敏捷才符合剑术演练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刚柔兼备。有柔有刚主要是指在剑术中刚柔动作的交替变化,由此表现出锐利的攻势和洒脱的风采。刚柔兼备是指在一个剑术动作中或刚中含柔,或柔中寓刚。从剑法来看,诸如穿、抹、撩、带等剑法,运行路线较长,尤能体现洒脱飘逸,刚柔相兼的风格。剑术运动要求在轻快的行步、潇洒的腾跃、闪展的避让等运动过程中剑力顺达。剑术劲力的运使多柔中含刚,或以柔带刚,或刚中见柔。不仅如此,在敏捷的出击、纵横的劈刺中还要柔而化刚,力透剑器的某一部位。因此,“刚柔相椎”,合理地调节剑术运动中的刚与柔,藉此发挥“剑器轻清”的特点,是剑术技法中必须遵守的法则之一。
3把活腕灵。剑术很注重剑法的正确性,然而,剑法却是在把法的操持下运使的。因此剑法的正确与否,与把活很有关系,而把活的变化又与执剑手的指、掌、腕的展转收握相关联。在剑术运动中,剑法需要不断发生各种变化,这只有通过变换把活才能使剑法随之发生变化。如螺把、钳把、刀把、满把等握剑法的运用,随剑法不同而灵活变化,否则剑法就不能正确地表达。所以,要求执剑手的指、掌虚实多变,手腕灵活转展,恰到分寸地把握剑器。剑术中有不少腕花、剪腕花等动作,这些动作更需要指、掌的灵巧,手腕的活络。各种剑法都要求轻快、准确,很多变化又与手腕的劲力运使技巧有关,如一点一崩,一缠一截,劲力技巧在于用腕,又如挂剑时需扣腕,回身劈剑则需旋腕等,都依靠手腕的灵活性,使剑与腕协调,达到合理地调节剑法和劲力之变化。
4气韵生动。气韵,指的是剑术运动中的节奏、气度。剑术运动应气度宏大,洒脱身如。其动静、疾缓应富有鲜明生动的多种节奏变化,起承转合尤应注重韵律。剑法的刚柔、张弛、轻重、伸缩、起落;以及移步换形、招频逞等是构成剑术节奏的基本因素。而剑法自身的节奏,一般除由特定的规格制约外,其剑势变换,又是随着战术变换而相异。每一剑法在演练过程中,由于受战术法则的制约和引动,其身法和节奏变化,千姿百态。提高剑术技能,掌握剑术技法中的节奏,自然与剑法规格的内在含义及战术意识紧密相关。练剑要求内外贯通,神形达化。剑术技法,贵在意势会通,三体同功,身械如一,方能达到术中求艺,以意导术,气韵生动的境地。
少林达摩剑
少林达摩剑是少林武术中的精髓剑法。由达摩祖师流传下来。剑如禅法,静中生动,动中守静,把握瞬间,禅定玄机。超越理智思维的速度,在技击中变招莫测。劈,刺,反复运使,快速反应,攻防变化在奥妙之中,神气贯通剑锋,心怀除恶扬善之举,自然心定神宁,无杂念生,一切皆空,禅入剑式,侠骨禅心,必胜无疑乃击剑之禅法。常见的动作有:舞花剑,刺剑,云剑,劈剑。
达摩剑(第一路)
以南为前,以北为后;
以东为左,以西以右。
第一式:达摩捏诀
左手捏剑诀,掌心贴左腰门;
右手直垂,以四指握剑再以大指压之;
两脚合拢;
剑尖上仰,两刃向东西二方。
第二式:仙人指路
左手翻展,向前推出,掌心向前,指诀仰上;
其它不动。
第三式:马蹴落花
指诀收置左腰门;
伸出右臂与右肩对齐;
左足踏前一步,作前虚吊步;
如上法提起右足前行数步。
第四式:二龙戏珠
承上式,以右趾移往西南,作前弓步;
左足往后开一步,作后箭步;
左指诀掌心向东,与肩对齐,横指正东;
右剑往下斩平膀,直指西方。
第五式:撩阴势
转身向东北方,右足前进一步,作弓步;
右剑从右上撩,剑尖指东,掌心向上,至平膀;
左指诀再压于右肘上。
第六式:二马分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