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军事通信
14621800000051

第51章 李鸿章创办有线电报

在近代军事通信的创办与建设中,李鸿章、丁日昌等洋务大员起了重要的作用。

对于兴办近代军事通信的迫切性,李鸿章早在江苏巡抚任上就认为:“铜线费钱不多,递信极速”,“中国人或依照外洋机巧,自立铜线,改英语为汉语,改英字为汉字,学习既熟,传播自远,应较驿递尤速”。为了取得建立电报线路的经验,进一步用事实来说服清政府中守旧的顽固势力,1877年,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在上海和天津两地同时试设同城电报,修建了两条电报专线。第一条于1877年6月15日建成,是从上海李鸿章行辕到江南机器制造局的电报专线,当天从行辕发电至制造局,电文为“行辕正午一刻”六字。第二条于1877年6月27日建成,是自天津李鸿章的总督衙门到天津机器制造局的电报专线。这两条电报线路虽短,但却是中国自办电报线路的开端。

与此同时,在李鸿章的支持下,福建巡抚丁日昌也开始在台湾架设电线的工作。早在1875年,丁日昌即在福建船政学堂中附设了中国第一所电报学堂,培训电报技术人员。1877年,丁日昌利用赴台视事的机会,提议设立台湾电报。李鸿章完全支持丁日昌的建议。他指出:

“铁路电线二者相为表里,无事时运货便商,有事时调兵通信,功用最大……丁日昌到台后迭次函称该处路远口多,防不胜防,非办铁路电线不能通血脉而制要害,亦无以息各国之垂涎,洵笃论也。”

不久,丁日昌又以列强觊觎台湾,催促清政府早下创办电报的决心。1877年5月8日,丁日昌制定了修建台湾电报的具体方案:“台湾南北路途遥远,文报艰难,设立电线,尤为相宜。臣现拟将省城前存陆路电线移至台湾,化无用为有用,一举两得。”这一方案很快就得以奉旨施行。台湾电报于同年8月动工,11月竣工。尽管由于经费不足,仅修成从台湾府到旗后一段,长95里,但这是中国自主修建的第一条长距离电报线路。

1879年,中俄因为伊犁交涉而关系紧张,沙俄政府在中国西部边界附近加强了兵力,并将舰队派往远东,边防海防同时告警,举国备战呼声十分强烈。为了加强军事通信,李鸿章于3月在天津鱼雷学堂教习贝德斯的协助下,架设了一条由大沽北塘海口炮台至天津间长约40公里的电线,这是中国的第一条军用电报线。

1880年9月16日,李鸿章又以电报有利于防务、便利通讯,奏请架设天津至上海的电线,以沟通南北联系。李鸿章在奏折中说:

用兵之道,必以神速为贵,是以泰西各国,于讲求枪炮之外,水路则有快轮船,陆路则有火轮车,以此用兵飞行,绝迹而数万里。海洋欲通军信,则又有电报之法。于是和则以玉帛相亲,战则以兵戎相见,海国如户庭焉。近来俄罗斯、日本均效而行之,故由各国以至上海,莫不设立电报,瞬息之间,可以互相问答。独中国文书,尚恃驿递,虽日行六百里加紧,亦已迟速悬殊……倘遇用兵之际。彼等外国军信速于中国,利害已判若径庭。且其铁甲等项兵船,在海洋日行千余里,势必声东击西,莫可测度,全赖军报神速,相机调援。是电报实为防务之必需之物。同治十三年日本窥犯台湾,沈葆桢等屡言其利,奉旨饬办,而固循迄无成就。臣上年曾于大沽北塘海口炮台试设电报,以达天津号令,各营顷刻响应……现自北洋以至南洋调兵馈饷,在在俱关紧要,亟宜设立电报以通气脉。

此时的清政府,对于电报的作用已有相当的认识,因而李鸿章的奏折两天之后即获批准。1880年10月,李鸿章在天津成立电报总局,派盛宣怀为总办。同时,在天津成立电报学堂,聘请丹麦人博尔森及克利钦生为教师,学习电学和收发报技术。1881年3月,上海电报局成立,李鸿章委任郑观应任总办。同年夏,电报线路由天津、上海两地同时开工。工程委托上海丹麦大北电报公司承造,并由大北公司向国外订购电信器材。10月28日,南北线路工程在山东境内会合。整个线路共长3075里,沿线除天津设总局外,另设紫竹林、大沽、临清、济宁、清江浦、镇江、苏州、上海共8个电报局,各局均配置莫尔斯电报机。为了管理电路,电报总局规定沿途每隔四五十里设巡电兵房,派驻汛兵。津沪两局各制编号烙印竹签75根,间一日发一根,汛兵每天巡查杆线,逐段接力传递竹签至两端局,以150天为一周期,借以检查沿线汛兵巡线值勤情况。另外由电报局派员不限时密查两次,两端局按日测量线路,发现障碍,立即通知工头前往,协同汛兵修理,以保证全线畅通。

津沪线建成之后,“南北洋消息往来,瞬息互答,实于军务、洋务大有裨助”。由于电报线路占地少,耗资低,架设简便,效益明显,所以津沪线建成之后,并没有引起朝廷顽固派的强烈反对,这使得李鸿章等洋务派人物十分乐观。1883年7月,总理衙门决定将天津的电线延伸到通州,以方便京城对外联系,李鸿章奉命筹办,于同年9月中旬建成并交付使用。其后,总理衙门又授意李鸿章将电线延伸到北京城内。其后,清政府又批准修建了苏浙闽粤线、长江线等重要线路。1884年,李鸿章又以“津沽北塘至芦台、乐亭、昌黎、山海关经营口直达旅顺,俱系北洋沿海扼要之区,已分驻水陆各军妥筹防守。惟距津道途遥远,军情瞬息易变,非有电报无以速传递而赴事机”,建议修建了北塘经山海关、营口至旅顺的电线。

电报一经创办,便在军事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881年津沪电线建成,次年7月,朝鲜汉城发生“壬午兵变”,中国驻日公使黎庶昌得知日本乘机派兵赴朝,立即给朝廷发电,建议“速出援师,为先发制人之计”。清政府马上做出反应,及时派兵入朝,使日本侵略者未敢轻举妄动。两广总督张树声事后在一份奏折中说:“遣将调兵,处分军事,虽悬隔山海,而如指掌,则尤以电报为之枢也……上年夏间,臣在天津遇朝鲜内乱,调集南北洋水陆各军,刻日东渡,得以迅赴事机,实赖电报灵通之力。”电报的作用,在中法战争中更充分体现了出来。就在上海电报局筹办之时,法国侵犯越南北方,进而对我国滇桂边境构成严重威胁。应越南政府的请求,清政府于1881年底开进越南北圻。由于当时电报未通,军情往返,仅广州至龙州即需月余,往往贻误军机。张树声在奏请将广州电线展延至广西龙州时说:

现在法越构兵,事关全局,宫廷宵旰,南顾为劳。凡庙算指挥传电臣处,前敌军报由臣处转电者,南北七千余里,顷刻可达。而由粤东至广西镇南关外三千数百里,发递紧报,水陆兼程,急如星火,非半月不得达,非月余不得往返。法人则已自西贡赶造电线,接至海防。往往越南战事,洋报喧传而边军文报迟之又久而始至。军情瞬息千变,似此缓不济急,常落彼族后尘,能无贻误之虑?

清政府接到张树声的建议后,派盛宣怀前往兴建广州至龙州的电线。至1884年6月,2000余里电报线路全部架通,大大加强了战场军情的传递速度,保证了北京与滇、桂驻越军队的联络迅速畅通,极大地改变了过去闭目塞听、被动挨打的局面。中法战争期间,各局电报员忠于职守,“日夜值班,刻无暇晷”,沿途杆线也是随损随修,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李鸿章在为电报员工请奖时说:“将帅入告军谋,朝廷发纵指示,皆得相机立应,无少隔阂”,“中国自古用兵,未有如此之神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