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外国经济学家的小故事
14623800000010

第10章 学经济的“数学迷”

个人简介:

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1915—2009年)是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后凯恩斯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1915年出生于美国印第安那州,1935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第二年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41年以一篇获哈佛大学大卫·韦尔斯奖的论文取得博士学位,并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教师,6年后任该院经济系教授,并一直留任。萨缪尔森一生赢得了许多奖励和荣誉:

1947年获美国经济协会的“克拉克”奖,1953年当选为经济计量学会会长,1961年任美国经济协会会长,1970年获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等。他所获得的最高荣誉是197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还是许多政治机构中的顾问,包括战时生产局、财政部、经济顾问委员会、预算局及联邦储备委员会等,他曾担任肯尼迪总统的顾问,并且一直是《新闻周刊》的固定撰稿人。萨缪尔森的研究和著作涉及的范围很广。1947年他发表的第一部著作《经济分析基础》有效地运用清晰、准确的数学语言来统一和纠正古典经济学用语中出现的交错、矛盾和混乱的错误。1948年第一次出版的《经济学》一书成为西方最为流行的经济学教科书,至今已修订16版,翻译成10多种语言,发行量已达数百万册。他的其他著作还有《经济学选读》、《线性规划和经济分析》。此外,他在期刊和杂志上发表的几百篇论文和谈话稿已被编为五卷本的《保罗·萨缪尔森科学论文集》,并先后出版。

萨缪尔森从小就很好学,而且很聪明,无论什么事情很快就能学会。上学后,他发现学校里的功课太简单了,因此几次接连跳级。没用几年,他的小学和中学就全部上完了。1931年,只有16岁的小萨缪尔森就升入了当地著名的芝加哥大学经济系。虽然入了大学,但是萨缪尔森并没有一下子就选定自己的主修专业,因为他的兴趣实在是太广泛了,数学、物理都在他的兴趣范围之内,甚至一度对社会学很感兴趣,还想以后成为一个社会学家。直到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他才决定要主修经济学。学习经济学,不懂数学是不可能的。萨缪尔森学习数学并不是因为学习经济学的需要,而是天生就喜欢这门学科。他对数学的兴趣远远早于对经济学的兴趣。当时有很多人十分讨厌学数学,因为他们觉得要搞懂那些数字实在是太难了。但是萨缪尔森却不一样,他对数学有一种天生的爱好。和那些讨厌数学的同学正好相反,他觉得做数学题是一种享受。他对数学的钻研,早已远远地超出了学习经济学所需要的程度。在同学们的心目中,对于数学问题,他没有不会的,简直就是个“数学通”。同学们碰到难题时,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找萨缪尔森去!”萨缪尔森也十分乐意给同学们解答难题,因为这样他能见到很多自己没有见过的题,而且有时候还能发现新的解法。一天,一个同学拿着一道题来找他。这是一个以前他没有见过的题。当时他用了好几种办法都没能够得出答案,他很抱歉地对同学说:

“可能我暂时做不出来了,不过你把题留下,让我好好想一想!”同学走了,有点失望,以为萨缪尔森就是说说而已。第二天,那个同学还在睡梦中,萨缪尔森就兴冲冲地把他叫醒,不管三七二十一地说:“做出来了!”然后拉着那个同学就给他讲。原来,萨缪尔森查了很多资料,发现这个题目里涉及的一个知识点自己没有学过。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先学会了这个知识,然后才解了出来。由于他超强的数学能力,因此对他来说,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经济问题简直是太简单了。正因为如此,他才能自由地在经济学的广阔领域里遨游。启示:勤奋是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