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外国经济学家的小故事
14623800000009

第9章 弗里德曼的中国情结

用学术贡献和社会影响力来衡量,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可以说是20世纪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经济学家。

这位学术界的大人物还对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他与其夫人罗斯合著的自传《两个幸运的人》中,除了美国之外,另一个占据篇幅最大的国家就是中国。

1980年的访问是唯一一次由中国官方正式邀请的访问。邀请者是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邀请者希望弗里德曼就世界经济、通货膨胀、计划经济社会中市场的运作等问题发表演讲。这时的中国,改革的进程刚刚开始,人们对于未来要走的道路几乎一无所知,只是知道过去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弗里德曼也发现,中国大多数人往往对经济问题知之甚少,对市场体制运作的方式基本上一无所知。比如,在一次座谈中,一位将要前往美国考察的副部长的问题是:“在美国谁负责物资分配?”弗里德曼的反应是“吓了一跳”。他建议这位副部长去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看看,了解一下没有中央分配者的经济体制是怎样运转的。弗里德曼这时对中国的判断是:改革刚刚开始,并且不能排除出现反复的可能。

1988年,主要是在张五常的安排下,弗里德曼第二次访华。这次访华是四次中最重要的一次,这不仅仅是由于弗里德曼见到了当时中国的主要中央领导人,而且由于访问的范围更大,弗里德曼得以对中国有了更深入的观察和了解。同时,弗里德曼的自由经济观点,在当时中国改革持续深入情况下得以更清晰地传递给了中国的决策者和学术界。在这次访问中,弗里德曼走访了许多正在蓬勃发展的商品市场。在这些市场中,他真实地感受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也看到了中国进一步改革面对的核心问题:政府是否愿意为了经济发展而放弃自己的某些特权。1993年,弗里德曼第三次访华。这时的中国改革,在经历了反复以后,重新开始了快速发展。除了北京和上海以外,弗里德曼还访问了成都和重庆等地。这些地区的私营企业、民间商业的发展给弗里德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这时中国政府的改革方向似乎与1988年有所不同。政府开始强调日本和韩国式的对经济的控制,并认为这是未来的方向。弗里德曼显然无法认同这一点。弗里德曼关于市场与政府关系的观点这时倒更符合中国的现实问题。他以为中国到底是走向自由市场制度,还是尝试“第三条道路”这个问题将继续困扰中国多年。

弗里德曼一生曾四次到访中国。从1980年第一次访问北京到1999年最后一次访问香港,尽管每一次都是行色匆匆,但是中国发生的变化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