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外国经济学家的小故事
14623800000026

第26章 三朝元老

个人简介:

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1926年—)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他于1926年3月6日生于美国纽约市,1948年获得纽约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1950年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1977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格林斯潘在1954—1974年和1977—1987年期间先后任纽约市工业咨询公司董事长兼总裁。1970年任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顾问,1974—1977年间任该委员会主席。1977年后曾任美国国会预算局顾问以及通用电缆公司、摩根公司、通用食品公司、莫森信托公司和飞马公司等公司的董事。1981年,格林斯潘成为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又于1982年成为美国总统国外情报顾问委员会成员,并在1981—1983年期间担任全国社会保险改革委员会主席。1987年8月格林斯潘被里根总统任命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1991年7月,布什总统任命他继续担任该职务。1996年2月,格林斯潘连任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同时他还兼任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主席。

2000年1月4日,克林顿总统再次任命他为美联储主席,同年6月20日,他第四次就任该职。2004年5月18日,美国总统布什提名格林斯潘继续担任美联储主席。同年6月17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布什的这项提名,两天后,格林斯潘宣誓就职,开始了他的第五个任期。

1998年7月,格林斯潘被授予美国“和平缔造者”奖。2002年8月,英国女王授予格林斯潘“爵士”荣誉称号,以表彰他对“全球经济稳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作为中央银行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以下简称“美联储”),从1913年起至今,一直控制着美国的通货与信贷,起着“最后的借款人”的作用,并运用公开市场业务、银行借款贴现率和金融机构法定准备金比率三大杠杆调节经济,旨在为美国“提供一个更安全、更稳定、适应能力更强的货币金融体系”。美联储主席这个职位,对于格林斯潘来说真是太熟悉不过了。从1987年算起,格林斯潘已经在这个位置上干了12年,这在美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事情。历届美国新总统搬进白宫,第一件事就是把内阁统统换上自己的人马,从里根政府到克林顿政府,华盛顿官场中能够历经多次人事震荡而始终屹立不倒的,大概就只有“三朝元老”格林斯潘了。

1926年,格林斯潘生于纽约市一个金融世家,是家中独子,4岁起由离异的母亲抚养。儿童时代的他对音乐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但是作为股票经纪人的父亲对他的影响似乎更大一些,他因此对数字着迷,常常潜心钻研货币学。1948年他从纽约州立大学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1977年从该校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1954年,年轻的格林斯潘加盟纽约的汤森公司,不到5年,他便拥有了该公司的一半股份,公司也被改名为“汤森—格林斯潘咨询公司”,并出任总裁。那段时间,格林斯潘广交朋友,在华尔街赢得了“最精明证券商”的美名。

30年里,格林斯潘不仅在华尔街声名显赫,而且频频游走于华盛顿官场,为自己从商人向官员转变做足了准备。

1987年,美联储主席沃尔克退休,格林斯潘出人意料地被里根总统任命为继任者。在美联储的历史上,格林斯潘的出现之所以显得突兀,是因为美联储主席向来从内部产生,而格林斯潘以前从来没有在美联储任过职。格林斯潘在1988年1月的股灾前夕受命于危难之际,上任伊始就遇上了1987年美国股市的“黑色星期一”,许多投资者甚至绝望自杀。格林斯潘冷静出招,他当时开出的药方是放松银根,中止股市继续恶性发展,最终稳稳地拨正了美国这艘大船的航向,令许多原先对他能力表示怀疑的美国人大跌眼镜,格林斯潘从此也与美联储主席一职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后格林斯潘“怪招”频频,1994年他一次接一次地提高利率,被人视为“简直疯狂”;他在199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沉着应战,三次削减利率,从而使美国免受金融危机的波及,并且最终遏制住那次危机蔓延的势头。这一次次的辉煌使他被媒体称为“金融之神”。格林斯潘坚持反通货膨胀主义,勇于突破经济理论的束缚。传统理论认为,失业率高于6%将导致经济萎缩,低于5%将触发通货膨胀。而目前美国的失业率仅仅4%,经济仍在稳定增长。传统理论的另一个观点是经济过热必将引发通货膨胀,但他注意到大规模的高科技投资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因此在推动新技术革命方面不遗余力。国际经济研究所长伯格斯坦称这是格林斯潘“最了不起的历史性贡献”,他“不仅改变了金融政策,也改变了我们的经济和未来”。这一系列举措也使得美国经济得以平安“软着陆”。格林斯潘总是对美国经济过热保持着一种警觉,只要一出现过热的迹象,他就会采取措施把温度降下来。他指挥着美国经济巨轮驶过了暗礁丛生的80年代,使美国在90年代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对于这一点,就连苛刻的批评者们也不得不承认,过去25年来没有人比格林斯潘更胜任美联储主席这个职位。据统计,在全美400多资深高级主管中,对格林斯潘的支持率是97%。《国家观察》杂志则说,经济如同军事,在这个战场上谁也不是无所不能、无往不胜的神明,但格林斯潘却是一个高明的统帅,他的判断对的多、错的少,这实在很难得了。不少美国人说,格林斯潘是影响力仅次于总统克林顿的“美国第二大有影响的人物”。全球金融界人士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格林斯潘一开口,全球投资人就要竖起耳朵;格林斯潘打个喷嚏,全球投资人都要伤风”。因为他所处的位置实在太敏感,这就注定了他必然要成为各种风暴的中心。从外表上看,格林斯潘更像一位老学究。他永远穿着一套深色西服,永远戴着一副黑边眼镜,讲起话来永远慢条斯理,没有一丝感情色彩。华尔街的投资者们花了很大力气研究格林斯潘的每次讲话,试图从他的遣词造句中捕捉到一点蛛丝马迹,但结果总是失望。因为格林斯潘的讲话总是语意暧昧、模棱两可。格林斯潘自己也承认:我花了不少时间努力回避问题,因为我担心自己说话过于直白。最后,我终于学会了“美联储的语言”,学会了含糊其辞。12年来,格林斯潘的每一天基本上是从凌晨五时三十分开始的。他喜欢泡在放满热水的浴缸里,然后花上两个小时阅读各种金融和经济方面的材料,甚至有时会把湿漉漉的材料带到办公室去。或许是深感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关系重大,他在办公桌上放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钱从这里滚出来”。打开桌上的电脑,格林斯潘可以通过互联网触摸到全球经济的动脉,而他对美国“新经济”的呵护也正从这里开始。他在经济大萧条前甚至就预测到了,被克林顿誉为“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