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外国经济学家的小故事
14623800000025

第25章 学者步入政坛,命运更多波澜

曼昆对于经济生活中的时髦事件决不放弃评论的机会,这也是他成为高产撰稿人的原因。他长期为《时代周刊》、《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撰稿,以保持自己持续研究经济现象的敏锐感觉。曼昆的经济学理论被经济学界称为“后凯恩斯主义”,他创造了菜单成本理论。在麻省理工学院时的博士论文里,曼昆提出了一个菜单成本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当经济情况出现小的波动,单个厂商往往不会马上变动价格,因为重新定价是有成本的(例如重印菜单的费用)。问题在于,如果每个厂商都不变更价格,那么整体价格水平就会大大偏离合理价格水平,导致总体供需失衡。少年得志的曼昆很自信,也很率真。不过,在他走进白宫以后,这一性格常常成为引发他人攻击的导火索。从2003年至2005年,曼昆离开了大学讲台,走进了白宫,成为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开始了他为期两年的政坛生活。有资料记载,曼昆在充当白宫经济顾问主席的日子里,学者的风格没有收敛。因此,尽管时间不长,却受到了各方关注。社会舆论对于学者的敏感和政坛人物的敏感完全不同,总统身边人的言行往往被戴上政策预期的帽子,不管你是否在预测今后的政策变化。曼昆似乎没有因此而变得格外谨慎。一次他作为布什经济班子的成员对外界公开说,鼓励美国公司将业务外包给海外。他认为,作为贸易全球化的这一举动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公司利润,但同时也会导致国内失业率的攀升。当时有数字统计,在布什执政期间,近280万人失去了工作。逐渐临近的大选里,失业问题无疑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果然,曼昆的言论立即成了民主党人攻击布什的口实。他们认为,这足以证明布什没有给失业人口足够的关心。只是总统和高参们还算领情,白宫发言人麦克莱伦和格林斯潘都站出来为他辩护,说曼昆是一位一流的经济学家,他将一直带领白宫的经济顾问委员会帮助总统振兴经济。尽管如此,曼昆总结自己在白宫生活时还是表示:当经济学家试图为解释去解释世界时,他们都是科学家;当经济学家试图想去帮助改变世界时,他是一个政策顾问。以致他得出结论经济学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他们的建议仅仅是一个复杂过程中的一种要素。我国学者梁小民也曾经撰文,以经济学家不能治国为题,对于曼昆步入政坛给予了客观的评价:经济理论研究是学术层面的事,不会一言兴邦或一言丧邦,说什么都无所谓。但制定经济政策绝非儿戏,一项失败的政策也许会给经济带来灾难性影响。可见,美国白宫经济学家不断更替,也是有其道理的,治学与治国毕竟是两股道,两种力。不过,对于曼昆来说,有了在白宫的经历,他看问题的视角更加开阔了,也更老练了。启示:优秀的东西需要雅俗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