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时尚至死
14624700000016

第16章 侵之入骨的焦虑

对一个阿玛尼的“粉丝”来说,只穿它的服装显得不够,如果再飚阿玛尼的车,那才算是“升级”了一点点———但不是完美,完美应该是宇宙的Logo为“阿玛尼”,就像一个完美主义的Chanel粉丝眼中,宇宙应该是双C造型一样。但不用担心,品牌们一向善解人意,所以设计大师乔治·阿玛尼先生设计了带有他本人个性化签名的梅赛德斯‐奔驰 CLK500 敞篷跑车,全球限量 500 辆。Armani、范思哲(Versace)、米索尼(Missoni)等进军旅馆界,LV 开了书店。Chanel呢,它与法国米其林三星名厨合作在东京开了餐厅,大家都在“不务正业”,时尚界称之为“混界”。

混界的前奏是“混搭”,如果要恶俗地解释混搭———将衣服胡乱穿一把,Versace的套装加上一块二手店淘来的表,加上一双波鞋? ?诸如此类不按牌理出牌就叫混搭。时装编辑们突然失去了标准,你不能判断眼前那个穿得“乱七八糟”的男人是不会穿衣还是混搭,混搭是一种时潮,但不会穿衣却永远是大多数人的时尚,于是少数人的时尚被大多数人的时尚“恶搞”了一把。

混搭成了个人主义的混界,而混界则成了普世主义的混搭。

从表面看来,混界似乎在赢家通吃,就像网络红人突然火了,然后玩主持、唱歌、演戏———成了通吃的大嘴,更何况时尚品牌这种江湖大鳄?它们不将大嘴横扫消费领域就太对不起上帝他老人家了。但风光的背面是品牌自身的焦虑,这种“品牌焦虑征”的表现就是混界———在消费细分化的时代里很容易就成为明日黄花,所以要将服装的旗子试图插在别的高地。时装品牌在行业内的影响那是内涵,而外延呢?小配件那不是真正的外延,要别的领域也去扩张那才是外延,所以就有了越来越多的“时尚品牌大殖民”。显然,“殖民地”的经济收益不是品牌的重点所在,就像一场婚外情并不指望能修成正果。

对消费者来说,尤其是对消费者中的品牌粉丝们来说,这种品牌的混界成了“身份确认加强版”。穿Chanel的人已是人中的“少量精英”,而享受Chanel大餐的人呢?更是Chanel中的Chanel。这像数学题:Chanel服装是计算,Chanel大餐则是确认无误的验算。身份的恐慌是中产阶层的通病,他们总要借助一些大牌lo g o才能看清镜中的自己,才能在兵荒马乱的街头找到一点自我的感觉。但大品牌越来越多,如何确认这种感觉?如何让这种感觉也“外延”?品牌推出的混界消费,再次扔给了他们一根稻草。

“品牌焦虑征”加上消费者的“身份验算”,合谋出了品牌的混界,所以请不要指着品牌的鼻子骂它们制造了消费需求,你自己的伪需求也召唤了这种时尚。而这些背后,则是消费社会的吊诡实质,法国社会学家让·波德里亚的功能符号理论支持了这一点。

阿玛尼好穿,大奔车好开,但阿玛尼加大奔等于什么?是强强联手还是品牌大忽悠?只有上帝与买主知道,至于你的时尚肌肤在床上能不能睡出范思哲的傲慢、你的胃口能不能从饭菜中吃出香奈儿的经典、你的阅读能不能找到 LV 的奢华,只有你自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