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人生的第三阶段将悄然而至。我们必须提前十年就开始设计这段新的人生。假如通常的退休年龄是60岁,那么从50岁开始,我们就应该深刻考虑这个问题。从此种意义上讲,50岁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阶段。
美国作家安· 林德博格(1906~2001)50岁的时候说:“我已步入中年,我的人生下午从现在开始。”
安是二战前实现不间断飞行穿越大西洋的林德博格上校(1902~1974)的夫人,同时也是女性飞行员的先驱人物之一。
她是5个孩子的母亲。长子在一次绑架事件中惨遭杀害,这类事件在当时很少发生,因此轰动一时。那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可以想见,事件对她的精神造成了很大创伤。
尽管如此,她仍然坚强地从事着作为飞行员、作为家庭主妇、作为作家的活动。为了给有关二战后欧洲社会问题的讨论收集资料,她独自前往欧洲旅行,并把所见所闻收录书中,写作范围之广由此可见一斑。
林德博格夫人曾经写过一本名为《来自大海的礼物》(Gift of the sea,1955年)的随笔集。
文中她提到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我现在正好50岁,年届中年。以前是我的壮年期,今后我就是中年女性了。为了认真考虑今后应怎样生活,我独自一人到大海边旅行。在大约两个星期的时间里,我每天去沙滩上捡拾贝壳,并把拾回的贝壳放在房间的桌子上。看着这些美丽的贝壳,我开始写它们的故事。
贝壳各式各样,坐在这些颜色形状各异的贝壳面前,我踌躇应该选择何样的贝壳做栖身之所,于是我开始自问自答:
“人到中年,必须决定丢弃那些野心的贝壳、物质的贝壳,以及‘自我’的贝壳。像生活在海边的日子一样,我们不需要昔日的荣光、荒谬的野心、假面具、甲胄。之所以要穿戴甲胄,是由于要在竞争对手林立的世间保护自己。如果停止竞争,穿戴甲胄还有什么用途?人到中年,或许条件已经允许我们还原自我。等待我们的将是巨大的自由。”
她认为,正像贝壳为显示自我而具有多种外形,处于壮年期的人为显示外在的自我而违心地伪装自己,从而利于同对手的竞争。而人到中年方意识到,内在的自我才是今后人生的精髓所在。
在援引苏格拉底“内在的自我”思想(普拉顿《拜德罗思》)的过程中,她认真地进行了如何在外在自我和内在自我之间获取平衡的思考。
同时,她这样写道:
“归属于人生黎明或50岁之前(壮年期)的原始的、肉体的、工作本位式的生活方式,到中年期要告一段落。人生下午才刚刚开始,放慢到目前为止的生活速度,把时间匀给从前无暇顾及的理性的、精神性的活动……因为中年是人生的第二个花期、第二个成长期、第二个青春……解放伴随不稳定生活产生的辛劳、世俗的野心、物质上的拘泥,现在应该充实生活中长期以来被无视的层面了。”
日本明治大正时期的小说家德富芦花(1868~1927)在他50岁生日的那一天写下了随笔《新春》。文中有这样的语言:
“山上有山,山里有山,人生只有攀登。”
在无尽的群山中行走,这不正是人生的写照吗?
山中少有平坦的道路,大多数时间只能喘息着向上攀登。山道绵延看不见尽头,偶尔的小憩过后又不得不鼓足力量踏上旅途。
小憩虽转瞬即过,何不捕捉机会审视“内在的自我”,否则如何能走出人生的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