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阅读点亮金色年华:思想品德修养
14640500000008

第8章 崇尚节俭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俭朴、反对奢侈,把节俭看成是道德的全面体现和根本。古人说:“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这些名句都说明一个道理:节俭是一种能治国、治家、修身的美德,浪费奢侈是败国、败家、毁身的祸胎。目前,不论是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还是处于贫困状态的发展中国家,都把节约作为一种美德发扬光大。联合国还为世界专门设立了一个勤俭日——每年的10月31日。

看过电视连续剧《诸葛亮》的同学,一定还记得剧中的这样一组镜头:诸葛亮病重,他的夫人带儿子到军营中看望他。诸葛亮问儿子:“《诫子书》记住了没有?”儿子点点头,背着双手给父亲吟诵起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如果说古人倡俭为的是守节保身、虑的是得失祸福,那么今天的学生发扬勤俭节约传统有更崇高的目的。

首先,我们要了解国情、家情,决不能父母在家里省吃俭用,而我们却在外面大手大脚。我们中学生还没有为国家创造财富,尽管国家和家庭有培养我们的义务,但我们也不应该有依赖思想,更不能在生活上提出过高的要求。我们应当发扬父辈们勤劳俭朴的传统,节约一分钱、一张纸,把有限的钱物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假如全国的青少年都能这样做,我们就能为国家积累一笔可观的财富。

其次,由于一些不健康思想的传播,许多中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社会上一些人盲目崇拜国外生活方式,以及黄、赌、毒等腐朽社会现象沉渣泛起,也或多或少地侵蚀了一些青少年的思想。随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的深入开展,随着彻底扫除黄、赌、毒斗争的进行,可以预见,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局面。因此,我们中学生应该自觉地屏弃自身的错误观念,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厉行节约,杜绝浪费,发扬“俭以养德”的精神,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以便在不久的将来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重任。

今天发扬勤俭节约传统美德,并不是要求同学们像过去那样吃糠咽菜,穿带补丁衣服,而是要同学们从国情和个人家庭条件出发,实事求是地适度消费,从每一个人节约一分钱、一粒粮、一度电、一滴水做起。即便家庭条件再优越,也不能成为学校的“大款”、学生中的“贵族”。当然真正做到节俭并不容易,“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同学们从一时一事做到节俭并不困难,但长期保持节俭习惯,特别是生活条件变优越之后仍能保持节俭习惯,则需要有充分的自觉性和顽强的毅力,需要不断砥砺自警。

俭朴是一种节省、朴实无华、不求虚荣的品质。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广大人民逐渐富裕起来。一些同学吃穿不愁,生活上互相攀比,追“星”(歌星、影视明星等)学“腕”(大腕、大款),比“风度”,比“派头”,挥霍浪费,认为俭朴已无必要。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的国家正处于发展之中,较之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我们的人民还不富裕,在那些穷困的乡村,还有不少失学儿童渴望着上学,他们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帮助。事实上,俭朴决不是以贫为荣,而是不挥霍浪费。它体现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也体现着为美好生活和远大理想而发奋图强、克服困难的进取精神。

著名科学家诺贝尔一生献身科学事业,成就卓著,拥有巨额财产,但他生前却节衣缩食,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临终前他留下遗嘱,将其巨额遗产作为发展科学事业的奖励基金。

今天,获得“诺贝尔奖”已成为世界科学家的最高荣誉。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未称帝之前,手下一位谋臣向他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采纳了这一富有战略意义的策略,果然很快就结束了当时群雄纷争的混乱局面,统一了天下,创立了明王朝。这一使朱元璋能立于不败之地并迅速击败对手的策略,关键就在于“广积粮”,粮足则兵强,兵强则势壮,这样一来,朱元璋岂有不胜之理。再者,粮足也是使天下安定的最重要因素,“民以食为天”嘛。正因为这个原因,历代的决策人都非常懂得粮食的重要性。

然而,我们一些同学却不懂这一点,当然也就谈不上爱惜粮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不少同学的口袋里因此有了些零花钱,吃零食也多起来,于是口味也吃“刁”了。稍不如意的饭菜,就随意倒掉,哪管浪费不浪费。难怪上了年纪的人见了感到痛心,甚至忍不住要骂上几句“败家子”。因为,他们对粮食来之不易是深有体会的。

同学们大概还记得小学时学过的一首唐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它告诫我们粮食从种到收获要付出不知多少汗水、辛劳,应当珍惜每一颗粮食。但令人遗憾的是,那些随意倒掉饭菜的同学,早把古人的话忘得干干净净了。

目前,我国的粮食并不宽裕,人均占有粮食仅四百来公斤,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差一大截,且尚有五千万左右的人没解决温饱问题。为了弥补粮食之不足,国家每年要拿出一大笔宝贵的外汇,到国际市场上去购买粮食。来之不易的粮食,我们不能浪费,也浪费不起啊!算一算吧,如果一个学生一餐丢掉一个馒头或倒掉半碗饭,全国一亿多学生要丢掉或倒掉多少粮食呀?一餐如此,三餐呢?三天呢?三月、三年呢?这将是个令人惊叹的天文数字!

我国虽然幅员辽阔,农业也较发达,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每个人占有的耕地只有1.34亩,远远低于世界人均占有耕地5.3亩这一标准。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均占有耕地的数量还将下降,再考虑到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粮食生产对我国来说,是一个不容乐观的现实。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义务为国分忧,切不可大手大脚地糟蹋有限的粮食。应该懂得,节约粮食是我国的一项长久之计,也是劳动人民勤俭美德的具体表现。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要求我们要“珍惜粮食”,这是每一个同学都应当牢牢记住的。

一次,去某中学采访,在学校的墙报上看到了几幅讽刺漫画,其中一幅画的是:自来水龙头正哗哗流水,一名路过的同学只说了句“谁又没关水”,便飘然远去。另一幅画的是:

一盏拟人化的电灯,高悬在空无一人的教室,它愁眉苦脸地说:“连白天也不让我休息……”这两幅画的画技虽不十分高明,但其寓意却是深远的,它们反映的是一些学校比较普遍的现象。自来水长流不断,电灯泡长明不关,任凭宝贵的水、电白白浪费,却丝毫不觉得可惜。要说原因嘛,无非是一些同学认为,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关不关水龙头,熄不熄“长明灯”,能省几个钱?何况又不是自己所为。

事情真这么简单吗?俗话说:“吃不穷,穿不穷,不会节约要受穷。”一滴水,一度电,若论价值的确没多少,但日积月累起来,其价值就惊人了。谁都知道,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大国,倘若每人节约一点儿,加起来就是巨额财富!

使用自来水,本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其好处一是方便,二是卫生。我们知道,自来水,特别是城镇的自来水,并非直接从江河中抽上来就行了,而是得经过特殊处理后才能送往用户。其间要对抽上来的江河水进行沉淀、过滤、消毒等多道工序。为此,工人们不知要付出多少劳动,生产单位要消耗许多能源、材料,更不用说国家为此要花费大量的设备投资。让来之不易的自来水白白浪费掉,难道不可惜吗?再说,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并不丰富的国家,人均淡水拥有量低于世界人均水平。难怪我国一些从事这方面研究工作的专家呼吁,一定要珍惜淡水资源。因此,节约用水在我国显得尤其重要。

在一些发达国家,节约用水同样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有的国家还特意制定有关法规,以避免浪费水资源。难道这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现代社会中,电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一方面,它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便利;另一方面,它也是工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动力源。发电厂(站)每生产一度电,就要消耗相应的燃料、材料,而电在输送过程中,还需经过变压、调配等许多环节,决不像我们拉一拉开关那么简单。我国的电力工业尽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具备相当的规模,但对飞速发展的工农业生产来说,仍然是远远不能适应的。不少工厂常常因为缺电而不得不停产。据统计,我国人均年耗电仅50瓦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任何人都没有理由随意浪费宝贵的电!

那些把节约用水、用电看做“小事儿”的同学,应该纠正这种不正确的认识,应该多想想我们的国家,多想想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我们不是常常说要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出力吗,那我们何不从节约用水、用电这些有利于国家的事情做起呢?

古人说过,“莫以善小而不为”,指的就是每个人都应该从小事做起,培养自己的优良品德。拧紧一下水龙头,熄灭白白亮着的电灯,本是抬抬手就可办到的事。希望你牢记《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提出的要求:节约水电,并从这些“小事”做起,养成节约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