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吕不韦:最成功的商人
14645100000019

第19章 嬴政即位,开启仲父时代

为了让嬴政成为千古一帝,吕不韦率兵南征北战,力图早日兼并六国。为了让嬴政成为一代明君,他招揽门客,耗尽十年心力为嬴政编著了一本流传万世的《吕氏春秋》,但是嬴政对于吕不韦的付出却弃若敝屣,毫不领情。吕不韦抱着自己的心血之作,只落得一声叹息……

秦庄襄王三年(前247)五月丙午日,嬴异人去世,彼时嬴政年方13,年幼未行冠礼,于是便将朝政交由丞相吕不韦和太后赵姬。从表面上看,吕不韦的儿子登上了王位,原来的姬妾赵姬成了太后,秦国成了他一家三口的天下,但是实际上,吕不韦的处境已经大大不同于嬴异人在位的时期。

嬴异人在位之时不问国事,大小事务皆裁于吕不韦,所以吕不韦实际上独揽朝政。但是到嬴政做秦王之后,局面却又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尽管嬴政尊称吕不韦为仲父,令他辅佐自己至行冠礼之时,但是朝政名义上的主导者却是赵姬。赵姬代替儿子嬴政主理朝政,等于分去了吕不韦一半的权力,所以吕不韦若想实现自己在政治军事上的抱负,帮助嬴政谋得天下,就不能不与赵姬搞好关系。赵姬所谋求的,不过是与吕不韦重修旧好而已,只要吕不韦与赵姬复合,赵姬就会对他唯命是从,吕不韦在嬴政即位的早些年间,也正是抱着这样的目的经常入宫与赵姬厮混一处。所以在开始的那几年里,吕不韦还是可以按照自己的主意去掌管国事,执行自己的政治策略。

就在吕不韦为了国事奔忙之时,他的老父亲去世了。吕父在这些年来虽然一直赋闲在家,但是却时常可以在吕不韦遇到难题时对他进行提点,而且父子四五十年的感情早已渗透到骨髓里,所以吕不韦得知父亲离世,丢下所有事务返回家中,悲痛欲绝。吕不韦在异人时期执掌朝政三年,现如今嬴政即位,王权依然掌握在吕不韦的手中,所以朝野内外无不前往吕府吊丧。四方诸侯也纷纷派遣使者入秦慰问,一时之间吕府门前车水马龙,人流穿梭不绝,所有人都把吕父的去世看得比秦王去世更重要。吕不韦跪倒在父亲的棺前,看着各色人等在自家川流不息,心道这一切都是自己当年居奇货而得到的收益啊,现如今父亲治丧之时比秦王还要隆重,所谓权倾中外,威震诸侯,大约不过如此了。老父亲泉下有知,应该也颇为欣慰了吧。吕不韦心中这样一想,也不再难过,老父亲能看到吕氏子孙继承嬴氏江山,别无遗憾,应该是一桩喜丧了。

父亲的去世让吕不韦重新审视一个问题,那就是既然自己已经得偿所愿地收获巨额利益,既富且贵,权倾朝野,儿子也已经登上了王位,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更加卖力地想要做出一番成绩来为儿子开创一个新局面并保证他吕氏的江山永远屹立不倒。想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个是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另一个就是培养出一个优秀的统治者。

实现第一个目标并不难,秦国人才辈出,秦军骁勇善战,灭六国统一天下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现如今摆在面前的,是培养出一个出色的统治者。

嬴政自幼便生活在赵国,人生中最宝贵的性格成长期都是跟随着母亲到处去逃难度过的,结果从小就形成了沉默寡言且残暴不择手段的性格,若嬴政有朝一日亲政,所作所为必然与吕不韦大相径庭,秦国的百姓也就会生活在严苛的管制之下,民怨累积,对嬴政的统治是很不利的。所以他的当下任务就是对秦王嬴政进行教育,让他成为刚柔并济的千古一帝,并将吕氏江山一代代地传承下去。现如今嬴政已经13岁,自己已经不适合再去做他的老师,唯一能做的就是编撰一本帝王教科书,这样有朝一日嬴政执掌朝政之后管理国家也就有了依据。

想要编出这样一本教科书,显然并非容易之事。先前异人继位,吕不韦初登丞相之职,归附者甚众,亲信劝言道:“当下贤达之人皆兴养士之风,六国之中尤以四公子声名为赫,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各养士三千,招揽贤士,声名外扬。而今君身为强国之丞相,门下岂能无客?”吕不韦听了觉得言之有理,是啊,战国四公子之所以如此出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通过招揽门客积累了爱才惜才的好名声,如今自己贵为一国丞相,门下无客确实有些说不过去,于是吕不韦便对投靠其门下的归附者加以甄选,收揽了一批人才为己所用。

此时吕不韦想要编著一本帝王教科书,便想起了那些投靠在自己门下的宾客们。可是仅仅凭借自己门下的这些宾客显然不够,吕不韦对这本书的要求很高,他想兼容百家之长,给子孙后代以最好的启示,万万不可马虎行事。于是他决定招揽天下有才学之士进行书籍的编写工作。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吕不韦很快将招揽贤士的消息宣告天下。天下宾客闻听此言,纷纷前来投靠于他。吕不韦选择人才并不仅仅限于兵家、法家,因为他知道,秦国统一六国只是时间问题,而统一六国之后首先面对的就是维持国家稳定繁荣,到时候兵法之说必然不能适应需求,所以他编辑的这部帝王之书要兼采百家之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吕不韦选贤不再拘泥于兵、法二家,儒、墨、道、阴阳、名、农、纵横、杂、小说等百家人才也尽数收入门下。为了让这些人能够更加专心为自己编著帝王之书,吕不韦命人在咸阳建起了无数屋舍以安置这些宾客,并聘请了多位名厨为宾客们提供最可口的饮食,以便留住人才编撰帝王之书。

数千名宾客在吕不韦为他们安排的屋舍中编著经国之书,吕不韦有时候也去巡视一遍,看着这么多人在庭院之中为著书而忙碌,心中也会油然生出一种希望,他仿佛看到了嬴政成了天下的君主,把天下治理得国泰民安,令人欣慰。

当然,在门人著书的这段时间里,吕不韦依然没有停止他兼并六国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