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雍正:最勤政的铁腕君王
14661600000016

第16章 开通君臣秘密通道

雍正二年(1724),山西巡抚诺珉、江苏布政使鄂尔泰、云南巡抚杨名时等人突然遭到雍正的呵斥,并被削除上奏的权力,谁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很久之后,鄂尔泰才从允处得知,原来他们无意中向外人透露了写给皇帝的奏折,犯了忌讳,这才被处罚。

只是奏折内容泄露给旁人而已,雍正有必要这么大动肝火吗?

古代的臣子呈给皇上的报告,可分为章、表、议、疏、启、书、记、札子、封事等种类。清朝沿袭明朝制度,选择了题本和奏本两种形式。其中题本是正式报告,臣子写好后,通过通政司转送内阁,由内阁拟旨,然后再呈交皇上,手续略显烦琐,题本内容也容易泄露出去。奏本处理程序和题本相同,也是先送通政使司点验,再经内阁呈交皇帝,即便如此,也没有机密可言。在清朝初期,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这两种报告都先经内阁预览,不利于皇权的加强。

康熙年间,出现了奏折这样一种特殊的报告,除了皇帝和上报的官员,没有第三个人得知其中的内容。当时,康熙允许一些由中央派到地方上的家臣,如自己的家臣江宁、苏州织造之类的人上奏折。直接给皇帝上奏折是一种特权,也是一种荣誉,在整个康熙一朝,可能有这种资格的也只有一百多人。

雍正登基第十四天,有人质疑雍正登基的合法性,雍正便下令收缴康熙朝的所有奏折,同时规定内外诸臣,凡属于机密或应速递上闻的国家庶政,都可以先上奏折再用题本正式奏请。从此,奏折成为一种固定的文书制度,被普遍使用,能给皇帝直接上奏折的大臣,达到一千一百多名,连知府、同知副将等职也可直接给皇上上奏折。

奏折是君臣间的私人通讯,因无第三个人知道,君臣可以无话不谈。臣子有什么好的建议,不必走内阁这道麻烦程序,直接上达圣听,皇上也可先睹为快,想怎么批示就怎么批,不必受内阁意见的左右。臣子若对时政有看法,也可婉转谏劝,比题本、奏本方便得多。

最关键的是,奏折绕开了内阁,雍正很喜欢这种报告形式。在他规定的规章里,奏折从缮折、装匣、传递、批阅、发回,再到缴进宫中,都有固定的流程,不许混乱。奏折必须由本人亲自撰写,根据所反映内容的不同,奏折有素纸、黄纸、黄绫面纸、白绫面纸四种缮写方式。写好后,还要按照统一的封套固封好,装入特制的折匣,用特制的铜锁锁住。这种锁是宫廷锁匠特制的,他人配置的钥匙绝对无法打开。最后,官员自派亲信家人将折匣连同奏折送往京城,直达御前,由皇帝亲自批答。在此过程中,任何人绝没有打开折匣的可能。这个流程严密、神秘,令人产生遐想。

这么神秘的折匣,这样与皇上单线联系的殊荣,谁才能拥有这个特权呢?雍正没有明确的规定,这要看官员与皇帝的亲疏关系,看雍正的个人喜好。一般来说,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都可直接向皇帝递奏折。

奏折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可以是军国大事,也可以是身边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可以用来举荐人才。雍正曾说过:“朕惟治天下之道,首重用人。”奏折因为内容隐秘,那些关乎官员个人前途的事,被拿在奏折里来说,是最平常不过的了,雍正可以通过奏折看出很多情况。

例如,雍正允许官员越境奏事、越级监视,各级官员上下互相牵制。在此之前,只有上级官员说下级官员的功劳或不是,下级官员无权发话,一切要看上级的意思,这样就容易产生下级贿赂上级的腐败行为。奏折的实行,则可有效杜绝这一点,下级完全可以在奏折中将上级官员的不法之事告知皇帝,这样上级官员也不敢太放肆。如此一来,谁认真负责,谁敷衍了事,大家都不敢大意,唯恐一个不小心被其他人弹劾了,为官便也勤勉起来。

不过这样一来,也容易产生弊端,不排除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故意通过这种方式向皇帝乱告状。因此雍正又补了一条:“今许汝密折奏事,切毋藉此挟制上司,而失属官之体。”即不许下级超越职权,否则人人自危也不好。一般也不会出现乱告状的事情,因为你在得意跟皇上说“悄悄话”的时候,其他人可能也在跟皇上说有关你的“悄悄话”。这样所有的官员都在互相监督,百官倒也人人震慑,不敢轻蹈法网。

但时间久了,奏折的弊端依然很明显,如文官、武官不了解彼此职务,此地官不了解彼地官的情况,奏折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符合实际的内容。雍正后来还鼓励大家上奏折,将它当作考核官员的一种手段。这样各级官吏难免人人自危。因此后来雍正刚刚去世,就有大臣向乾隆哭诉,要求取消奏折制度,“小人多疑此说害君子,首告者不知主名,被告者无由申诉,上下相忌,君臣相疑。”不过乾隆却对这种哭诉不予理会,反而很享受这种文书制度,后来还停了奏本这种文书,奏折的作用又进一步加强了。

雍正七年(1729),雍正建立军机处,使军机处负责奏折,奏折便成为百官日常工作。通过奏折行使政令,一切军务大事只由皇帝一人决断,体现了皇帝一个人的意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达到极限。如此一来,皇帝不但强化了自己的权力,而且还有效地控制了百官,使大家互相牵制,抑制官欲的恶性膨胀和腐败行为,康熙朝那种严重的朋党勾结,也再难以出现了。奏折制度的实行,君臣间的权力重新分配,这是中国官僚政治的重大改革,能真正做到上通下达,准确提供有关信息,为上司提供决策的依据,成为雍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只是与后来的奏折制度相比,雍正王朝的奏折显得更神秘,因此也称作“密折”。如乾隆时期的奏折,就有严格的制度,只有高级官员始有资格用奏折奏事,下级官员不可轻易弹劾上级官员。不像雍正王朝,要求各级官员都应当遵循密折制,并鼓励大家事无巨细都一一禀报,然后他像老师每天批改家庭作业一样,日日在每个奏折上做批语。

由于密折关系到政策的制定执行和官员的升迁荣辱,所以雍正对待所奏之事,也是非常谨慎的。如果所言内容正确,他就采纳推广,如果不妥,他就将折子留在自己手里,不转交给大臣,这样下来,不但大家可以畅所欲言,而且不必担心被外人知晓而报复。密折,“密之一字,最为紧要”,山西巡抚诺珉、江苏布政使鄂尔泰、云南巡抚杨名时等人之所以被训斥,剥夺上奏折的权力,就是因为泄密了。由此可见雍正对密折的重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