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雍正:最勤政的铁腕君王
14661600000017

第17章 打造随身携带的办公室——军机处

清代皇帝个个都很勤政,康熙创建了南书房,雍正发明了军机处,乾隆本来想超越前辈,自己建造了一个总理处,实施下来却发现,远不如皇阿玛的军机处高明,于是索性大力扶植军机处,军机处从此成为皇帝行使权力的最有效工具,一直沿续到清末。

雍正七年(1729),西北有战事,因为内阁在太和门外,离街市近,人员多,雍正担心在传递军机信息的过程中泄露了军事机密,况且议政王大臣都是世袭的贵族,没有实战经验,不熟悉军国大事,没必要非跑那么远劳烦诸大臣,于是便在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派大臣中亲信的人到里面办公,皇帝有什么紧急军务,可立刻处理,故名“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军机处的创办,是雍正加强王权的又一重要举措。

清朝初年,清廷商议国家大事,保留了之前满洲贵族议事的旧制。有什么军国大事,大家在议政王大臣会议上商量着解决。如康熙初年,因皇帝年幼,由鳌拜、索尼等四大臣辅政,其余的满洲贵族、蒙古贵族,皆为议政大臣,参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人较多,皇权很弱。康熙亲政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还控制着朝廷的权力,皇帝若与王公贵族发生意见争执,就不能下达自己的命令。为了把国家大权严密地控制在自己手中,康熙便命人在乾清宫西南自己读书的地方,设置了南书房,名义上是康熙与翰林院词臣们研讨学问、吟诗作画的场所,但慢慢地,康熙便直接在里面办公,那些被他选进南书房的官员,则称“南书房行走”,在陪康熙赋诗撰文、写字作画的同时,还兼具替他起草重要的上谕或传达谕旨的作用,皇帝不必再将重大政务交付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重要的谕旨也不再交付内阁草拟。由于南书房“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议政王大臣无法进入,这里便渐渐成为由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核心权力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的权力削弱了。

南书房的存在,是康熙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将外朝内阁的某些职能移归内廷的重要步骤,实质在于加强皇权。雍正创建军机处后,南书房的地位也下降了,军机处进一步将皇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军机处最初的大臣承担拟发谕旨的责任。地点在乾清门外西侧、隆宗门之内,离皇帝的养心殿很近。只是最初谁也没把这个军机处当作什么正式机构,因为它只有几间简陋的木板房,内部设置也很简单。

军机处的官职设置也不多,只有军机大臣、军机章京两种。

军机大臣由皇帝从内阁大学士、尚书、侍郎等三品以上官员中特旨挑选,或者从满洲皇室亲王选任,名额也没有定数,全靠雍正个人喜好。最初的军机大臣,只有三个,怡亲王允祥、大学士张廷玉、蒋廷锡,都是雍正的亲信,后来又逐渐增加到十一个。这些人之间,彼此没有隶属关系,只是各自办理皇帝交办的事务,每个人只对皇帝一个人负责。

军机章京是军机大臣的下属,人员从内阁、翰林院、六部、理藩院、议政处等衙署中的中下级官员选任,名额也没有定数。他们负责公文收发,以及满、汉、蒙古多种文字的翻译,协助军机大臣处理皇帝交由的国家大事。

至于哪些人能被选中进入军机处,全靠他们与雍正个人关系的好坏,允祥一生追随雍正,自然是雍正最信任的人,他因此就是最早的军机大臣。除了允祥,雍正信任的人还有大学士张廷玉、鄂尔泰、銮仪使纳亲等,雍正走到哪里,这些人便跟到哪里,无论是皇帝巡幸、谒陵,还是驻园,莫不把这些人带在身边,便于他们随时汇报军机处的工作。这样一来,与其说军机处是雍正创办的一个新机构,倒不如说它是雍正的一个可随身携带的办公室、一个随身携带的议政机构,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很多目光短浅的官员最初并不看重军机处,再加上军机处设立之初,各方面制度都很不完善,因此大家也都没有把它当成什么重要机构。雍正却不这么认为。

雍正十年(1732)春天,雍正命人议定军机处印信,让吏部铸造银印,打制了镌有“军机处”三字的金牌。同时规定,银印由内奏处保管,印匙由领班军机大臣随身携带,金牌由值日章京佩带。若用到军机处印信,值班的章京凭金牌到内奏处领取印信,再凭金牌向领班军机大臣索取印匙,然后在很多人的监督下打开印匣取出印信。用完印信,金牌再交给值班章京,印匙归还领班军机大臣,印信则要重新归还内奏处。过程虽然烦琐,但却很严密,符合雍正一贯喜欢保密的作风。

雍正之所以如此小心谨慎,与其早年经历有关。他是从九王夺嫡中冲杀出来的黑马,虽然他登基后狠狠打击了失败者,但不能保证八爷党残余等与内阁、翰林院、六部、理藩院、议政处诸王大臣仍有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他又不可能将所有大臣都免掉,只有建立一个由既有权柄又能服从他指挥的亲信人员组成的新机构,这就是他为什么连南书房也信不过、重建军机处的根本目的。最妙的是,军机处出现后,南书房的地位降低了,内阁和议政处会议也被架空了,军机处成为雍正直接控制的首要枢廷,是皇帝行使强权的有力工具。

不得不说,军机处是雍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

在创立军机处的时候,雍正就明确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责:商议军机要务;面奉谕旨草拟文书;管理文书档案。这些工作,看似责任重大,其实军机处官员本身并无什么实权,只是皇帝处理政务的一个秘书班子而已。

以商议军机要务为例。雍正召集军机大臣参议国家大事时,“主持人”主要是皇上自己,他有什么想法,先说出来,听听大家的看法,军机大臣只起着顾问和参谋的作用,并无决定事务的权力。最终结果,该要如何处理,还要看雍正本人的意思,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无权过问或从中阻挠。

至于奉谕旨草拟文书、为皇上管理文书档案,说白一点,就是对皇上指令的执行。这样的工作内容,原本由内阁、议政大臣完成,只是他们可能会阻挠皇上的某项政令,皇上的指令上行下达就不那么顺畅。军机处既绕开了内阁和议政大臣,又不致于使军机大臣干扰自己的指令,一举两得。

军机处的出现,将皇帝的权力推向了金字塔的顶峰,整个国家的政治体制为此发生了巨变,原来内阁承旨、六科封驳,现在变成皇帝亲书谕旨、军机大臣承旨“廷寄”各地的方式,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使皇帝的旨意畅通无阻地达到三省六部,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由于军机大臣没有实权,又克服了历代权臣专政、外戚专权、宦官干政等弊端,维持了社会的长期稳定,推动社会稳步前进,这在当时是一个历史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