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雍正:最勤政的铁腕君王
14661600000009

第9章 衡思量,纵容年羹尧

比起隆科多,助雍正登基的另一个大功臣年羹尧,境遇似乎更糟糕一些。

雍正一登基,立即重用年羹尧。首先将手握兵权的皇十四子胤祯召回京,将抚远大将军印转交给年羹尧,让他与继任延信共同执掌军务。雍正元年(1723)十月,青海发生罗卜藏丹津叛乱,雍正改命延信为平逆将军。同时任命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总揽西部一切事务,年羹尧成为雍正在西陲前线的亲信代理人。

罗卜藏丹津本是青海和硕特部的首领,他胁迫青海蒙古各部会盟于察罕托罗海。在会盟中,罗卜藏丹津命令各部取消清朝的封号,恢复各自原来的名号,此举就意味着叛清。同时,罗卜藏丹津出兵进攻西宁,企图割据青海。

年羹尧首先快速调兵驻藏,阻断了叛军与准噶尔部的联系。然后,年羹尧又派精兵攻打西宁及其附近的叛军,罗卜藏丹津的军队很快瓦解,罗卜藏丹津西逃。年羹尧下令部将不遗余力地追剿叛军残部,至雍正二年(1724),此次叛乱基本完全镇压,受降叛军几万,罗卜藏丹津装扮成妇人的模样才侥幸脱逃。

这次战役,年羹尧只用了短短15天时间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敌营,大获全胜。年羹尧以“年大将军”之名震慑西陲,扬名朝廷内外。雍正帝喜出望外。

战后,年羹尧建议朝廷改革青海地区的行政建议,从而使青海地区完全置于清廷的直接管辖之中。雍正帝为此破格提拔年羹尧为一等公,赏以子爵,尊封其父为一等公,外加太傅衔。从此,年羹尧不但在涉及西部的一切问题上大权独揽,而且奉命直接参与朝政,与隆科多并称雍正的左膀右臂。在政务活动中,雍正还常常征求并采纳年羹尧的意见。年羹尧已经实现了众臣渴望终生的出将入相荣耀。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年羹尧不仅一个人显赫,他的兄长年希尧也被雍正提拔为工部侍郎,他的妹妹是雍正帝年贵妃,他的妻子是宗室辅国公苏燕之女。他和他的父亲已贵极人臣。总之,在雍正初登基的日子,雍正帝对年羹尧的宠信可谓前无古人。

年羹尧虽远在西北边陲,雍正却让他参与朝政,并常常采纳他的意见。律例馆修订律例,雍正阅后发给年羹尧看,要他提出修改意见。在用人方面,川陕“文官自督抚以至州县,武官自提镇以至千把”,其升迁降格,雍正均让年羹尧一人决定。在任用其他地方官吏时,雍正也常征求年羹尧的意见。朝中对京口将军何天培的操守为人议论不一,雍正就让年羹尧就其所知“据实奏来,朕以定去留。”

在生活上,雍正也给予年羹尧及其家人以特别的照顾。年羹尧手腕、肩膀有不适,雍正再三关照并赐送药品;年羹尧的妻子得病,雍正也再三垂询;年羹尧的父亲、年贵妃及其所生皇子的身体情况,雍正帝也都经常以手谕的形式告诉年羹尧。至于赏赐年羹尧,更是常有的事,连双眼孔雀翎、四团龙补服、黄带、紫辔及金币等非常之物也毫不吝惜地赏赐给年羹尧。一次,宫中进贡来一些荔枝,为了保持荔枝的鲜味,雍正令驿站加急6天内从京师送到西安,堪与当年杨贵妃的荔枝相比了。

雍正还表示,自己有了年羹尧这样的封疆大吏是自己的幸运,把年羹尧视为自己的“恩人”。还说,假如国家有十来个他这样的大臣的话,自己就不愁治理不好国家了。为了颂扬年羹尧的丰功伟绩,雍正还谕旨曰:“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共倾心感悦。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也;稍有异心,便非我朝臣民也。”意思是,谁要不记得年羹尧的功劳,谁就不是皇帝的子孙或臣民。雍正还赌咒发誓说:“朕不为出色的皇帝,不能酬赏尔之待朕。”意思是说,朕如果不能当一个好皇帝,第一个对不起的就是年羹尧。这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肉麻话,当真少见。

遗憾的是,雍正还真的对不起年羹尧了。

年羹尧所受的恩遇之隆,是历朝历代臣子所没享受过的。然而古语说得好:“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年羹尧受的皇宠越多,后来被剥夺得也就越多。他文治武功均显赫,享誉朝野,被宠得昏了头,做了很多一个臣子不该做的事情,最终犯了雍正的忌讳。

早在雍正二年(1724)十月年羹尧因平定青海叛乱奉旨进京时,就大大伤害了雍正的自尊心。这次是年羹尧第二次进京觐见,途中他令官员跪道迎送,到京时又让王公以下官员跪接,他自己趾高气昂骑在马上直行而过。王公大臣下马问候他,他也只不过点点头。在雍正面前,年羹尧以功臣自居,态度依然十分骄横,“无人臣礼”。雍正帝奖赏军功、整治皇八子允禩集团,京中传言,这都是雍正帝听了年羹尧话的结果。言外之意,好像雍正是受年羹尧支配行事的。这令雍正非常不爽。所以年羹尧结束陛见回任,就接到雍正的朱谕,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若倚功造过,必致反恩为仇,此从来人情常有者。”雍正改变了过去嘉奖称赞他的语调,警告他要慎重自持。

皇帝最忌朝中结党。本来朝中大事雍正就交给年羹尧做出决定或提意见,年羹尧却还在朝中安排自己的亲信,又令雍正动怒。年羹尧曾出资印刻了《陆宣公奏议》,请求雍正帝作序。雍正正准备亲自撰写序言,年羹尧却又说不敢“上烦圣心”,代雍正拟序言,雍正心中更为痛恨。

雍正三年(1725)三月,京中出现“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祥瑞”,群臣称贺。年羹尧也上贺表称颂雍正,但表中字迹潦草,并将“朝乾夕惕”误写为“夕惕朝乾”。雍正借机发难,说年羹尧心怀不敬,办事粗糙,免除了年羹尧川陕总督和抚远大将军之职务,降任为杭州将军。年羹尧还幻想也许雍正会改变决定,所以上任途中逗留在江苏仪征,观望不前,结果雍正更恼怒。然后,雍正又更换了年羹尧在四川和陕西的亲信官员,对于追逐年羹尧的官员,则革职或处死。

年家在朝夕期间发生如此局面,年贵妃心急如焚,不久郁闷而终。雍正帝更下决心处理年羹尧。至此,朝廷内外已经看清皇帝用意,纷纷揭发年羹尧罪状。雍正三年(1725)十月,雍正以俯从群臣所请为名,削去年羹尧官爵,逮捕回京受审。同年十二月,朝廷议政大臣向雍正提交审判结果,共列出92款大罪,请求立正典刑。为了免于背负屠杀功臣的恶名,雍正帝故作宽宏大量,说年羹尧虽有极刑之罪,但念其功勋卓越,特地开恩,赐与自裁,族中人为官者皆革职,嫡子孙发配边疆充军。

年羹尧不敢相信这个消息,寄希望雍正念及旧情能回心转意,所以接到自裁的谕令后一直迟迟不肯动手。然雍正除他心意已决,并认为命他自裁已属格外开恩,他应该“虽死亦当感涕”。年羹尧悲愤绝望之下自尽谢君,一代名将最终以身败名裂、家破人亡收场。

年羹尧虽说是“藩邸旧人”,可并不真正了解雍正,雍正对一个人的好,怎么可能天长地久呢?尤其是别人侵犯起皇帝的尊严时。

很多人都以为年羹尧和隆科多的垮台,是因为雍正想要杀人灭口,掩饰自己矫诏篡位的事实。实际上,即使没有这些原因,这二人的下场也好不到哪里去。雍正自幼喜怒无常,精神脆弱,作为一个至高无上的君王,他怎么能容忍权臣的僭越呢?在他看来,君臣关系的本质就是主奴,像年羹尧这样不知进退的权臣,雍正能容忍一时,却不能容忍一世。也许,他们两个都该向谨小慎微的张廷玉和允祥学习。谁敢挑战他的权威,威胁他的权威,谁就没有好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