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爱国·爱国之心从分毫开始
14664700000065

第65章 抗洪英雄——李向群

1978年到1998年,年仅20岁。20岁的年纪正值风华正茂,然而他却犹如流星悲壮陨落,死在了抗洪抢险的堤坝上。他就是年轻的抗洪英雄——李向群,被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授予“新时代英雄战士”荣誉称号,并由江主席亲笔题词:“努力培养和造就更多的李向群式的英雄战士。”李向群的一生很短暂,但是他用自己的一生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年轻英雄的传奇经历,振奋人心,令人敬仰。

1998年罕见的洪水袭来,从南到北,从长江到松花江,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全力抗洪抢险。李向群接到命令,提前结束探亲假,随着部队赶赴救灾一线。在第一次抢险任务中,他就表现突出,时刻冲在前,扛沙包堵决口,争着抢着干活,他是当时全营里扛包最多的一个人。尤其是在出现险情时,他更是不顾生命危险,一个猛子扎进水里,查堵渗水洞。肆虐的洪水挡不住他抢险的热情,由于出色的表现,他在8月14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是李向群梦寐以求的事,他兴奋得睡不着觉。后来,战友在他的日记本中看到了李向群当天的日记:“为了战胜洪魔,我甘愿奉献自己的一切。”

接下来的几天,他更加奋勇当先,由于连续抗洪救灾长达14小时,李向群的身体有些扛不住了,他开始头昏发热,可他怕耽误救灾,瞒着战友,偷偷吃几片感冒药后,又继续奋战在抗洪一线。

1998年的下午,李向群高烧40度,昏倒在地,被战友拉着去了卫生队。然而,在8月19日险情加剧,李向群顾不得自己的身体,拔掉针头,又一次奔向了大堤。头疼得实在厉害,他就用带子缠在头上止疼,终于体力不支,第二次昏倒在堤坝上。

8月21日,部队接到紧急任务,李向群再也躺不住了,躲过了值班护士,偷偷地乘上部队的卡车,又一次来到了抢险救灾的现场,在扛了几袋沙包后,再次昏倒。险情就是命令,当他睁开眼睛第一件事,就是挣扎着加入筑堤的行列,没想到终因劳累过度,吐血而亡,再也没有醒来!

这个年仅20岁、党龄只有8天、军龄不过20个月的年轻战士,就这样用他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英雄赞歌,人们因此记住了这名小战士的名字——李向群。

谁也想不到这名英雄,在入伍前曾是有着“小老板”思想的小青年,他出生在海南省琼山市东山镇,一身社会习气,是部队的大熔炉锻造了他,使他摒弃了哥们义气等不良习气。他从一个进入部队不理发、每天要抽两包烟的特殊青年,逐渐锻炼成为后来刻苦学习、勤俭节约、为人热情的好战士。他乐于助人,战友们谁家有困难,他都会主动帮助战友渡过难关。他还为失学孩子垫付学费。李向群从一个讲究排场的富家子弟,变成了部队里一面艰苦奋斗的旗帜。

李向群牺牲以后,战友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李向群没有一分钱。他有一个账本,上面清楚地记录着每一笔钱的花销,他的津贴20个月一共是1730元,学函授360元,累计捐款1030元,20个月其他开销仅为140元。这笔账一算完,大家伙都感触颇深,这是一个怎样的贫穷的富家子弟啊!李向群曾经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艰苦奋斗是一面精神旗帜。谁养成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谁就拥有一笔宝贵财富。”

李向群在部队里是有名的“破烂王”,而且手十分巧,哪块坏了只要他一修,准保修好。一次他从外面捡回一个破粪桶,有人说这桶破成这样还能用吗?捡回来干啥?可李向群却说:“一个桶要10多块钱,我把这个桶修好,不是能为部队省上这10多块钱吗?这艰苦奋斗不能说在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李向群的话让战友深受感动,并且一起帮助他修起破桶。除了捡东西,李向群还能“变废为宝”,他曾经在训练时将剩下的三桶子弹头用一个中午的时间改成了三个垃圾桶,结实耐用;又曾经将工地修房子的废料做成4个结实的小板凳。许多废旧东西,经李向群的细心琢磨和他的巧手,常常令人惊喜。

李向群的事迹都是这样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但他在部队的20个月里,却让许多人看到了一名战士如何完成从普通群众到英雄的蜕变。他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一名战士,能够在危急时刻,置个人安危于不顾,舍生忘死,其实绝非偶然。这位年轻战士带给我们的震撼和感动,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他将永远被人民铭记!

记得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品格,不仅要看他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民,还要看他的人民对什么样的人致敬,对什么样的人追怀。李向群作为一名普通的战士,能够在抗洪抢险一线,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挺身救险,这种精神和爱国情怀值得每一个人敬仰!英雄不分年龄,伟大精神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