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爱国·爱国之心从分毫开始
14664700000077

第77章 一代忠臣史可法

众所周知,史可法是我国明朝末年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早年史可法曾以孝道闻名于乡里,崇祯元年中进士,后来仕途一直顺遂,一路青云直上至崇祯十年晋右佥督御史,巡抚安庆、河南等多处地方,督导各地军务,拥兵过万。所谓“用兵之道,贵在信义”,史可法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虽然他是高级将领,但是他能够与手下士兵同甘共苦。在生活方面,他只有等到士兵们都吃过饭之后他才肯吃,只有等到士兵们都穿上棉衣之后他才能安心换上棉衣。因此,史可法在将士中间拥有极高威信,且深得军心,手下将士个个愿意为他效命。

在扬州临近陷落的两年间,由于朝廷上奸臣当道,权臣倾轧,所以明王朝的陷落仿佛就在一时之间。尽管如此,史可法仍然竭尽全力支撑着当时风雨飘摇不定的明王朝。历史的车轮终究是无情地向前滚动,权臣之间的钩心斗角,导致将帅们各霸一方,不听调遣。可想而知,军心不齐,疆土的剥削自然是时间的早晚而已,这样的情况仅凭史可法一人怎么可能力挽狂澜?于是,明王朝的陷落在所难免。终于在顺治二年,即1645年4月20日,清兵大举进攻扬州,史可法调兵迟迟不至,守城将士总兵李栖凤、监军副使高岐凤二人毫无气节可言,一见清兵势众,便觉守城无望,于是便开城向清兵乞降,一时之间本来就兵力有限的扬州城此时无异于雪上加霜。此时的史可法亲自率领属下分段把守城池,决心与扬州城共存亡。甚至在决战之际将遗言写给家中老母妻儿:“如果我死了的话,就请家人将我安葬在黄帝陵的旁边吧!”扬州城遭遇围困之难,清兵将领多铎多次以利诱降,但都遭到史可法的果断拒绝。两日之后,在清军将士的猛烈攻击下,扬州城陷落。此时的史可法决心自刎就义,但是却没有成功,于是他命令手下副将史德成给他补上一刀,但是由于史可法的一身正气,再加上史德成与史可法是同生共死的手足兄弟,怎么下得了手?史德成终是不肯这么做。在史德成等下属的极力保卫下,就在将史可法送出城之际却遭到清兵的阻击,不幸被俘。史可法气节高昂,即便是面对多铎的威逼利诱都没有投降,并在临死之际大声疾呼:“我史可法绝不投降!”于是史可法壮烈牺牲,享年45岁。

由于清兵血洗扬州城达十日之久,一时之间血流成河,尸骨堆积成山,史可法的遗体也难以辨认,直至一年之后家人和扬州百姓采用民间的招魂之术,才将他葬在扬州城外的梅花陵。世人敬仰史可法宁死不屈的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怀,纷纷以自己的形式表达对他的追思和敬仰之情。南明赠谥“忠靖”,清朝乾隆皇帝南巡到扬州的时候,赠谥“忠正”。后来在乾隆皇帝四十九年,史可法的玄孙史开纯汇集他的遗稿,刊成《史忠正公文集》四卷。现代人们建有史可法纪念馆,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广储门外街24号。此地南邻古城河,紧挨梅花岭,占地达6000多平方米。每年都有大批的民众前来此地表达对史可法的敬仰之情,或许这就是史可法爱国精神的最好体现吧!

历史上为了保家卫国、宁死不屈的英雄不胜枚举,史可法也算作其中一位。即便如此,史可法宁死不屈的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依然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