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品三国(上)》补正
14671000000024

第24章 曹操官渡之战是以少胜多吗?

“当时袁绍拥兵十万,将帅如虎,谋臣如狼。曹操的军事力量则明显地具有差距,部下也多以为不能敌。然而曹操却终于以寡敌众,以弱胜强,这里面的原因究竟何在?”

——《品三国》:第93页

曹操能战胜袁绍,《三国志》有关史传讲了不少,易中天先生也说得娓娓有道,此处不再重述。

本篇只是提出通常所说,也就是《品三国》所说,曹操的军事力量是否与袁绍“明显地具有差距”?

我不以为然。

我以为曹操兵力并不比袁绍少。

《品三国》说,当时袁绍拥兵10万。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说:“绍连营稍前,依沙塠为屯,东西数十里。公亦分营与相当,合战不利。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

通常多以此为曹操兵力,即袁绍的十分之一。

对此,裴松之在注此条文字时就不以为然,很有力地举了三点。(一)曹操军能与袁绍营“分营与相当”,此兵不得甚少;(二)袁绍如果有10倍人马,“理当悉力围守,使出入断绝”,但曹操却能一命徐晃、史涣等击其运谷车于故市,二自引5千军,歼灭淳于琼万人运粮部队,可见兵不得甚少;(三)官渡大胜,坑袁绍降卒8万,如果说只有8千人马,怎么能缚他人呢?

这是正确的。

曹操实力并不小。

(一)曹操所率的主力。其中有夏侯惇、夏侯渊、曹仁和乐进等,都各率部众;曹仁还率军赶走了骚扰曹操后方汝南的刘备和刘辟等部。

(二)汝南李通部。李通拒绝袁绍、刘表招抚,投靠曹操。

(三)青州臧霸等部,“时太祖方与袁绍相拒,而霸数以精兵入青州,故太祖得以专事绍,不以东方为念。”(《三国志·魏书·臧霸传》)

(四)钟繇自关中送马2千余匹。

(五)南阳张绣部。张绣降后,“拜扬武将军。官渡之役,绣力战有功。”(《三国志·魏书·张绣传》)

(六)乌桓司马阎柔、将军鲜于辅督幽州六郡,在袁绍后方响应。

裴松之先生还认为:“魏武初起兵,已有众五千,自后百战百胜,败者十二三而已矣。但一破黄巾,受降卒三十余万,余所吞并,不可悉纪。”此处所说曹操拥有青州黄巾降卒,或因缺乏战斗力,或从方诗铭教授说,曹操难以控制,故并未参加官渡之战,但他的军队还是不少的。且如前述,得到多方支持。

其实,曹操最大的困难,不是军队,而是缺粮。他所占领的兖、豫、徐三州,生产恢复起步甚迟,都是人稀田荒,残破之所,虽然许下屯田,但规模尚小,还供应不了。而袁绍所统治的冀、青、幽、并四州,受战争破坏较少。所以曹军“虽比战斩将,然众少粮尽,士卒疲乏”。(《魏书·武帝纪》)在此之际,双方的战争竞赛,如冗日持久,更大的因素便取决于粮食的多寡了。所以当曹操乌巢烧粮成功,就决定了官渡大战的胜负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