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品三国(上)》补正
14671000000034

第34章 刘关张三人是否已“根本容不得他人插足”了?

“诸葛亮心理上也有阻碍,那就是刘关张的关系太密切。据《三国志·关羽传》,他们三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关系铁得不能再铁,根本容不得他人插足。”

——《品三国》第152页

“按照《三国志》的说法,刘备和关羽、张飞,是‘寝则同床,恩若兄弟’的。关羽和张飞,对刘备则名为事之如兄,实际事之如君。可见维系三人友谊的,就是英雄之义。只不过我们不知道,这三个人,‘寝则同床’时,他们的太太在哪里?”

——《品三国》第128页)

《三国志》与刘备、关羽、张飞早年的关系,仅见自《关羽传》,“先生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生周旋,不避艰险”;《张飞传》,“少与关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就此寥寥数十字堆积,为元明戏剧平话、特别是《三国演义》的创制做下了很多绝妙的经典文章,代代传诵,百读不厌。

一部《三国演义》前半部的主心轴,几乎都是环绕着“恩若兄弟”这四个字打转转的。

《三国演义》虽受到元明中下层社会流行的异姓结义影响,但也只是采纳桃园结义的情节,而且写得相当实在,那就是三人结义,并非是搞“小圈子”,排斥众人。关张二人和刘备同心同德打江山,打江山要靠人力,关张却从未因刘备得人而嫉妒和不安的。即便是初出茅庐的诸葛亮,经刘备稍稍提及,他们很快就认同了。通常说刘备得“人和”,就是说他对人际关系处理得很好,相当和谐,以致于在政治长跑慢了几圈步子后,仍能够紧紧跟上,有时还超越些,与占天时的曹操、占地利的孙权鼎立;在曹操、孙权都已大成气候后,还能打开僵化的格局,取两川,坐定基业。他的待人以诚信,翻翻《蜀书》篇目就明白了。所以我很不懂,易先生这个“根本容不得他人插足”是什么意思呢?

行文至此,忽而想到上海大学葛红兵教授就易中天先生解释“寝则同床”的批评;易先生称他的本意是调侃《三国志》,见仁见智,本亦无可厚非。只是学术的严肃性,若调侃过分,易趋近油滑、轻佻、不协调,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如果真要来回答“他们的太太在哪里”,也许可以从某个侧面作答复:(一)刘关张相遇相合,是在黄巾起义前几年间,当时他们都是二十上下的小伙子,无家室之累:(二)关羽在涿州和在徐州前还未娶妻,张飞要到徐州才娶夏侯家小姑娘,刘备语焉不详。但从他的年龄看来,可能还与母亲编草席卖草鞋为生呢,怎得娶妻?

要说刘关张三人“恩若兄弟”,是否可以从下列几处作解释:

(一)当时他们在涿州(如据《涿州志》说,张飞居涿县西南里许桃庄,离刘备大树楼桑村也仅里许),圈子小,结识人稀,易结为知己。

(二)三人都是独子,均无宗族家族,社会关系简单。

(三)刘备的性格更适应、中和关、张(关羽“刚而自矜”,却对下层很够哥儿们;张飞“暴而无恩”,却相当尊重有身份的高级知识分子)。

《三国演义》过于宣扬刘关张“恩若兄弟”,有时形象思维的魅力,也易迷惑、混淆历史与文化的界限。诸如刘备伐吴,并非仅为报关羽之仇,或者是主要为报关羽之仇。否则何以解释在他退白帝城后,又允许与孙权讲和呢?又如刘备生前追谥文武,也只是法正一人而已,而没有关、张。此亦可为佐证。

〔延伸阅读〕

三国领袖的形貌

《语林》和《世说新语·容止篇》里都有相同的一个故事,说曹操将要接见匈奴使者,“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让崔琰冒充他,高高地坐在主椅上;自己则权做卫士,提刀侍立在榻旁。

使者出来后对人说,魏王果然身材魁梧;但旁边站的那个人目光锐利,神采奕奕,形貌出众,更不是一般的人。

看来,曹操此人,形象不甚佳,但很有器度。质之《魏氏春秋》说:“武王(曹操)姿短小,而神明英发。”可见这是个五短人材,用现在人所视身材标准,大概是列在1.60米之下的。但眼珠炯炯有神,确有别致处。曹操形像不见于《三国志》,看来是有点为尊者讳的。

刘备此人,是三国史载最为详细的,这当是陈寿在蜀,能掌握有第一手材料;比如他的老师谯周,还曾和刘备有多次接触,因此刘备的特殊长相,可以记述翔实。《三国志·先主传》说他:“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汉制七尺五寸约当今市尺五尺一寸许,合1.725米。就是说刘备身材适中,而手特别长,下垂可至膝盖。耳朵也特别大,眼睛斜视能窥见,所以吕布呼唤他为“大耳儿”。但刘备最大的面部特征却是没有胡须。如果说他在参加镇压黄巾的二十四岁青年时还未生胡须,还可理解;那末在五十多岁时,仍生不出胡须,就易为人说闲话了。因此,益州从事张裕以“潞涿君”,当面嘲笑他是“无须”。这位以宽惠大度素称的刘先主,再也难以忍受,尔后籍故杀死了他。这是因为古代男子以胡须为美,为庄严,没有胡须就算不了男子汉。像太史慈与程昱“美须髯”、崔琰“虬须”,都是被陈寿写进了书本里的。像戏剧和电视中,刘备、关羽在“桃园结义”时就已是长须,张飞是虬须,这全是元明戏剧平话的沉淀。也是这种“莫须有”的创造。当然,后来关羽胡须长的相当不错,所以诸葛亮称他就以“髯”代之。陈寿是不会忘记这位由“特殊材料”所建构的特殊面相的。

孙权却有特殊相。这个名列古中国首位江南籍的皇帝,幼时面孔就长得“方颐大口,目有精光”。(《江表传》)那方方的下巴、大大的嘴巴,看来他的脸面整体状是属于“葫芦型”,头大,下半部或许还广阔些。孙权十五岁(公元197年)出任阳羡(今江苏宜兴)长时,有人便说他长相“形貌奇伟,骨体不恒”,少年时就与众不同。因而在公元214年(汉建安十九年),孙权在合肥逍遥津打仗,“向有紫髯将军,长上短下,便马善射”(《献帝春秋》)。这就点明他是身体长,腿脚短。它为他的身材长得“不恒”(“不平常”)作了注脚。孙权这年已是三十二岁,正是人生三十而立的壮年时代,所以他该有胡须了。值得注意的是,他是长有长的紫髯。这就是《三国演义》中孙权“紫髯”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