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品三国(上)》补正
14671000000036

第36章 甘宁是怎样投靠刘表的?

“后来甘宁忽然改邪归正。他不再打家劫舍,反倒读起书来,而且‘颇读诸子’。这时甘宁觉得不能再像年轻时那样胡作非为,该干点正经事了,便去投靠刘表。”

——《品三国》第162页

易中天先生在本段起首,用了《三国志·吴书·甘宁传》中的一段叙述甘宁“少有气力,好游侠”,“轻侠杀人,藏舍亡命,闻于郡中”的话,然后说他“看来是个横行霸道又大手大脚的、或者说是一个喜欢漂亮喜欢玩酷的黑社会老大”。以后又是本篇所引的“改邪归正”的一段话。

我以为这样叙述不甚完整,至少与我感觉这位黑老大“改邪归正”得相当突然,真个像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由是还得介绍甘宁的履历:

甘宁并非少小为游侠(盗)的。据传引《吴书》:“宁本南阳人,其先客于巴郡。宁为吏举计掾,补蜀郡丞,顷之,弃官归家。”此处分明是说,早年甘宁曾经推举,做过郡计掾,还在蜀郡当过郡太守的首席属官郡丞(总理郡的日常事务,秩六百石),那也是有品级的地方官了。他是从官场走向江湖的,也就是说混过了白道,才改往黑道的。

甘宁在江湖闯荡了20余年。

初平元年(190年),刘焉出任益州牧。大概在此后的几年里,甘宁受招安,又从黑道“转正”成了白道。兴平元年(194年),刘焉病死,儿子刘璋接任。刘璋温仁,“荆州别驾、刘阖、璋将沈弥、娄发、甘宁反,击璋不胜,走入荆州。”(《三国志·蜀书·刘二牧传》引《英雄记》)。甘宁就此离开了益州。由此可见,他并非就易先生所说的,是从“黑社会老大”,“该干点正经一事了,便去投靠刘表”;而是以益州刘璋将背叛后,出川前去刘表处的。易先生将甘宁的这段履历省去了。

兴平元年(196年)间,甘宁在荆州。《刘二牧传》引《吴书》说:“宁将僮客八百人就刘表。”就是说,他拥有八百属于家兵性质的僮客带来荆州。从《三国志·吴书·甘宁传》可知,他“因居南阳,不见进用”,可见在进入荆州境后,呆在南阳(荆州首府,今河南南阳),始终未有安排。

甘宁在南阳大概住了4年。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死,孙权接任,不拘一格招纳人材,甘宁闻风赶去。但他在夏口(今湖北汉口)被黄祖所阻,即留在黄祖处。建安八年(203年),孙权首次讨伐黄祖,黄祖军溃,幸甘宁解救得免,后来甘宁得都督苏飞推荐,出任邾长,招募流亡并义从几百人。

孙权在位时,先后共三次征讨黄祖,第二次是建安十二年(207年),第三次是建安十三年(208年)春天,这次歼灭了黄祖全军。甘宁就是在这次歼灭战前夕,经周瑜、吕蒙推荐给孙权的;然后他又向孙权提出,先破黄祖,渐归巴蜀。

甘宁在郡计掾、郡丞任上若干年,在江湖20年,刘焉时代3—5年,刘表、黄祖时代10年,估计到东吴那年早已五十岁开外了。这正是久经风磨,社会阅历丰富,才能提出可行性的战略方针。

〔延伸阅读〕

周恩来说东吴人才集中

1948年春,周恩来在西柏坡夹峪观看冀中军区政治部实验平剧院演出结束后,和演员们一起吃饭。在《借东风》里饰演诸葛亮的王均衡坐在周恩来的对面,周恩来笑着问:“啊,孔明先生,你说说三国之中谁最强?”“曹操呗。”王均衡不假思索地回答。周恩来轻轻摇了摇头:“别看曹操兵多,却比不上东吴,东吴最强。”听了这话,大伙儿都觉得疑惑。周恩来笑了:“说东吴强,是因为东吴人才集中嘛!”(刘春声《纪实》,转引《书讯报》第789期)

列侯、关内侯

列侯是秦汉封爵,后世多沿袭,获爵者可拥有特殊的地位和身份,并被承诺保持永远的财产和利益。凡列侯都有封国(封邑),按封区户数所拥有土地的数量和产量征收地税;但无治理权、指挥军队权。它均由朝廷派来的国相管理(侯国的相,相当于县令或县长)。

列侯封地大小不等,按食邑多少分为县侯、乡侯、亭侯,并以封地作为侯的名号。另有关内侯,通常有名号无食邑,寄食于关中之地,也有稍赐租税。三国时期大致相同。但曹操在关内侯下又设名号侯、关中侯和关内外侯。名号侯如建功侯李通,取建功立业之名号,无食邑。下同。此中所授列侯大致是帝皇子弟、外戚和功臣;功臣本乃多授与有战功的武人,但三国亦多授与文臣。如曹操表荀彧为万岁亭侯,荀彧“固辞无野战之劳,不通太祖表”。曹操为之解说:“夫功未必皆野战也,愿君勿让。”(《魏书·荀彧传》引《荀彧别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