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品三国(上)》补正
14671000000042

第42章 刘琮投降,不敢告诉刘备,刘备也不知道吗?

“刘琮投降,不敢告诉刘备,刘备也不知道。等到曹操大兵已到南阳郡的宛城,刘琮才派宋忠去和刘备讲。”

——《品三国》第184页

易中天先生在此处摒弃《三国演义》说宋忠是刘琮派到宛城给曹操送降书的人,回来的路上被关羽拦截捉拿,这当然并非事实。他是引用《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引《汉魏春秋》文字为佐证的。

这还算是据史说话。

缺点是易先生在引用这段话时,把全句“刘琮乞降,不敢告备。备亦不知,久之乃觉,遣所亲问琮。琮令宋忠诣备宣旨”,无意或有意地删去了“久之乃觉,遣所亲问琮”9个字。此9个字,承上启下,很是关键。也就是说,刘备本不知道,时间稍长些,也有所感觉,特派亲信前来问刘琮,刘琮无奈,才不得不派宋忠觐见刘备,告诉他这件事,刘备方才清楚。

当时刘琮的心理行为,仍是打算将刘备蒙在鼓里。是刘备找上前去核实是否,并非刘琮命宋忠前来通报的。如果刘备不派人前去核实他已投降事,刘琮还不会命宋忠前来呢!由此入陷刘备于死地了,难怪刘备“乃大惊骇”。

我真个弄不明白易先生因何要删去、或者是忽略这9个字。

删去这9个字,让读者至少会有误会:

一是误认刘琮是主动将自己投降之事通知刘备的,而非刘备派亲信前来质问、核实,才命宋忠向刘备作说明的;

二是以刘琮为首的襄阳投降集团,策划向曹操投降事宜,做得非常隐蔽,甚至还故作某种姿态,使在近隔一水的樊城的刘备等人久久不知道;

三是刘备等人毕竟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斗争经验,久久也有感觉,并非始终被蒙在鼓里,要宋忠来说才知道;

四是刘备派亲信前来核实,他大致己知道刘琮等人的投降行为,此事核实质问与否,本已无关紧要,而是投石问路,看他们下一步棋如何,更重要的是为自己决策。

所以这被删去的9个字是少不得的。

至于刘琮何以揀选宋忠前来宣旨,盖宋忠为荆襄第一大儒,门生遍天下,过去亦为刘备敬重。由他出面为使,应付这番尴尬,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了。

〔延伸阅读〕

冯玉祥谏蒋介石决心抗日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冯玉祥赶到长沙找蒋介石,在晚饭时作了谈话。据冯玉祥回忆:

吃饭的时候,蒋先生问我:“武汉失守后,我们该怎么办?”

我对他说:“你记得鲁子敬对孙仲谋说的话吗?那几句可要紧。”

蒋先生说:“什么话,什么话?我记不得。”

我说:“曹操带着八十三万人来到长江北岸,写了一封信给孙权,约他会猎。张昭、顾雍一般人见大军压境,非常害怕,都说非投降不可,鲁子敬趁着孙权更衣的时候对孙权说:‘张昭、顾雍这般人说的话,完全是为自己谋富贵保妻子打算。今天的事,谁都可以说降,惟主公不可。’孙权说:‘怎么讲呢?’鲁子敬说:‘像我这样的人,投降了也能做一个刺史,将军投降,不但自己完了,东吴也完了。’这一段话很是要紧。汪精卫一般人为了富贵,什么坏事都敢做,委员长你只有抗战一条路,失败也是成功,成功也是失败。”

蒋先生说:“很好!很好!我们至死也不投降。”

我说:“但是还不够。”

蒋先生说:“怎么样呢?”

我说:“孙权把周瑜调回来,因为有诸葛亮痛陈利害。孙权下了决心之后,周瑜还怕有人从中说长道短,请孙权把已下的决心当着大众表示出来,孙权乃抽出宝剑,把桌子砍掉一角,尔后把宝剑递给周瑜说,谁敢再说投降的话,就拿他当桌子对待,一定砍掉他的头!今天委员长不用宝剑,可以用大刀砍掉桌子的一角,叫这些亲日投降派都知道,不敢再说降,动摇人心,那局面自然好了。”

蒋先生说:“很对,很对,我们要这样办。”

(《我的抗战生活》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版第65~66页)

荆州说

东汉未刘表为荆州刺史时,辖有7郡: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和长沙。

荆州的首郡南阳郡所在地是宛县(今河南南阳)。在刘表出任荆州时,因南阳郡时在袁术手里,他于南郡襄阳县设荆州刺史府。

襄阳在曹操时升格为郡。

南郡所在地是江陵。刘备与周瑜围江陵,他驻屯江陵对岸油江口(属武陵郡孱陵县),并筑新城,取名公安。以后在周瑜死后,借得了已为东吴辖区的江陵。所以说“刘备借荆州”,其实只是借的一个江陵城和筑于油江口的公安城。

江夏郡所在地安陆等北部4县在曹操手里。因此赤壁战后,孙权掌握的只是南半个江夏和半个南郡,曹操占了南阳郡和半个南郡,其余都在刘备手里了。刘备在赤壁战后,获得了最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