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品三国(上)》补正
14671000000044

第44章 刘备是会合关羽、刘琦到夏口的吗?

“鲁肃从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走到夏口(今武汉市汉口),曹军已向荆州;走到江陵,刘琮已经投降。措手不及的刘备从樊城出走,准备南下渡过长江,鲁肃得到消息,立即北上,与刘备相会于当阳长坂。”(第187页)“于是刘备、诸葛亮和鲁肃同行,与前来接应的关羽、刘琦一起,率军东向,从当阳来到夏口(后来又到樊口)。”

——《品三国》第188页

《品三国》写鲁肃从柴桑(今江西德化,柴桑口才是九江呢!)至长坂见到刘备,当据自《三国志·吴书·鲁肃传》。但此后,鲁肃是否与刘备、诸葛亮同行来到夏口,据《鲁肃传》称“备遂到夏口,遣亮使权;肃亦反命”。似是“同行”,也不排斥是鲁肃先行一步。《品三国》取“同行”之说,也是一说。

但要说他们“与前来接应的关羽、刘琦”一起来到夏口,则不合乎史传,倒有点小说家语了。据《蜀书·关羽传》,“曹公追至当阳长阪,先主斜趣汉津,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可见刘备在长阪惨败后,向东逃至荆门附近的汉津口(荆门东的汉水渡口),正巧与樊城沿汉水南下的关羽水师相遇,于是一起去往夏口。《蜀书·先主传》亦称,“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余人,与俱到夏口。”此处更加清楚地看出:当刘备等乘在关羽水师船上,才能渡过沔水(汉水),在江夏郡所在地安陆会合刘琦,于是一起赶到夏口。这里不能说是关羽“接应”,“接应”当是有接有应,有备而来。谁能算准是关羽和刘备在樊城分手,一水一陆南下,而安排在汉津口会合的?刘备和关羽,包括诸葛亮先生都没能算得那么准。至于刘琦,更不是与关羽同来接应,那是在渡过汉水后才碰面的,而且也不是从长坂直趋夏口,应该是在安陆再取道夏口了的。准确地说,当时刘琦在江夏郡所在地安陆。

顺便说一句,这段文字,后来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刘豫州败走汉津口”里作了描述:先是关羽出场到汉津口接应,后是刘琦水军赶来,尔后又是诸葛亮带夏口水军前来会合;如此转笔,写得相当生动,很有气势,虽是寥寥几百字,读后仍令人神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