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品三国(上)》补正
14671000000006

第6章 曹操陈留起兵,难道就是靠卫兹资助吗?

“曹操跑到陈留(在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南),就停了下来,因为他在陈留得到了支持。陈留一位名叫卫兹的孝廉,赞助了曹操一大笔钱财。这个事情是很重要的。三国时代的许多英雄比如刘备,开始的时候都是有人赞助的;而有钱人通过赞助英雄来参与政治,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传统。有了这笔钱,曹操就在这一带招兵买马准备起义。”

——《品三国》第42页

曹操在洛都、京都被通缉,只有离开洛阳逃亡。逃到哪里去呢?当然有目标,目标就是虎牢关东的陈留。

陈留是他的目的地。他在陈留停留下来的原因是因为父亲曹嵩和家族在那里。更见有的,是他在那里拥有一大笔资财。早在中平五年(188年),曹操去洛阳出任典军校尉之前,曹嵩就罢官回家了,因在陈留郡已吾(今河南宁陵西南)地方曹家也有一份产业,次年曹嵩到陈留来是为了清理财产。曹操请求父亲拿出家财来帮他兴兵讨董,曹嵩同意了。《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称,“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这里虽未提出曹嵩,但曹操兴兵讨董,主要还是靠的自己的家财。

而《品三国》这段文字,很易让读者产生某种误识,以为曹操逃跑了无目的,后来能在陈留停顿,那是遇见了仗义舍财的卫兹。裴注《世语》“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使起兵,众有五千人”。那是锦上添花。而就其主次而论,似乎还得以《本纪》为是。《品三国》说卫兹资助,当然是正确的,但忽视了曹操自己以家财兴兵,未免有不全处。于此内容,《三国演义》第五回说白得却相当完整、正确,且也合符先里后外的聚集钱财、招募人员的游戏规则。“(曹操)遂连夜到陈留,寻见父亲,备说前事,欲散家资,招募义兵。父言:‘资少恐不成事。此间有孝廉卫弘,疏财仗义,其家巨富;若得相助,事可图矣。’”

曹操不愿与董卓同流合污。董卓要收买他,“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魏书·武帝纪》),他不干,就偷偷地溜走了。裴注《魏书》“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他是心中早有盘算,准备往洛阳东面的陈留起兵讨董的。他在陈留有家财。如没有卫兹,同样会聚财起兵。而从后来曹操与卫兹同隶陈留太守张邈麾下,曹操以本部人马据成皋,追赶董卓,“邈遣卫兹分兵随太祖。”(《魏书·太祖纪》)似卫兹的家财并非与曹操募兵(至少不是全部或大部),他也有自己的人马,并非如前引裴注《世语》所说,所以陈寿《三国志》没有采用它,良有以也。

《品三国》称“三国时代的许多英雄比如刘备,开始的时候都是有人赞助的”。说刘备,见于《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这话不假。但说是“许多英雄”,究竟是多少,我翻了整部《三国志》都没有找到,也许粗心,没有发现有其他大款赞助的故事;即使如此,说刘备是属于“有钱人通过赞助英雄来参与政治”,也不像。因为“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资累千金,贩马周旋于涿郡”,他们只是因刘备“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乃多与之金财”。盖此情此事,在黄巾起义前夕或若干年。也可说与黄巾毫不相干,那时二十挂零的刘备,充其量也不过是个乡里豪强,算不上什么属于哪一档次的“英雄”。张世平、苏双也并非如同卫兹通过赞助来参与政治,要说是古中国社会传统,至少这两位贩马大款不是。

〔延伸阅读〕

朱德读《三国志·武帝纪》批语

朱德早年读《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于曹操参加讨董卓处写有批语。

原文:“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

批语:“成大事者起兵以义。”

原文:“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太祖曰:‘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无疑……遂引兵西,将据成皋。”

批语:“敢战能成功,不敢战者不成功。”

(《文献与研究》198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