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执悟2
14673400000017

第17章 《垃圾车法则》——我们拒绝垃圾车的生活!

《垃圾车法则》是美国人大卫·波莱所著,余洁翻译,重庆出版社出版。本书的核心意义是,作者通过他的经历和领悟,告诉大家一句人生箴言:生活只有10%是靠你创造的,而有90%则是看你如何去对待的。

知道这本书,还是不久前的一个下午,我按照以往的习惯打开电视,收看北京卫视的“养生堂”,那期节目请了上海中医学院一名副院长当嘉宾,他和主持人悦悦探讨的内容是情绪如何影响人的健康,其中,他谈到了“垃圾车法则”,谈到了这本书。我赶紧叫老婆网购。书到的那两天,正好工作中产生了不少“垃圾”,在等待儿子下课的两小时里,我翻阅了这本书,当场使我释然了许多,开车回家途中,再不为堵车而焦虑,也不再嘲笑那些刚上路的“菜鸟”司机在我前面慢腾腾地左右摇摆。虽然,以前也看过很多积极心理学方面的专著,但像此书般简洁、生动、贴切、幽默的书确实不多,通俗易懂,又不用花很多时间与精力,与你的心灵、思想如此碰撞,如此相应。

在现实生活中,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许多人就像垃圾车,他们装满了垃圾四处奔走,充满懊恼、愤怒、失望的情绪,随着他们自己的垃圾越堆越高,他们就需要找地方倾倒,释放出来,如果你给他们机会,他们就会把垃圾一股脑儿倾倒在你身上。所以,有人想要这么做的时候,千万不要收下,只要微笑,挥挥手,祝他们好运,然后,继续走你的路。相信我,这样做你会更快乐。

仔细想想上述这段话,也确实如此,在工作中、生活中,我们没有义务接收来自他人的沮丧、焦虑、失望。我们没有承担他人消极情绪的义务,更不必为承载负面垃圾而影响他人。我们的明智之举是,追随、学习、模仿积极心态的人与事。

看看,作者是如何提供给我们“NO垃圾车”的八个承诺的。

承诺一——避让垃圾车(避开他人的垃圾倾倒)

《圣经》中有一句名言:不轻易发怒的,胜过勇士;治服己心的,强如取城。我时常在想,我们一生中有多少次收下了别人的垃圾?又有多少次我把别人给我的垃圾加上我自己生产的垃圾倾倒给我的同事、家人、朋友抑或毫不认识、擦肩而过的陌生人。我们自己是垃圾的受害者,也是垃圾的制造者和随地倾倒者。

有些人容易制造垃圾,比如经历简单者、家教缺乏者、文化素养偏低者、自我修养随意者、为官者、为父母者、天生性格暴躁者、狂傲者、病态者、心理阴暗者等等。有些人容易接受垃圾,比如性格软弱者、社会地位低下者、职位低下者、有求于别人者、另有企图者、为人子女者、特殊工作者(如医护人员、心理咨询师)、性格敏感者、修养欠缺者等等。

我在上面列举的倾倒垃圾和接受垃圾的类型还不包括一些临时的、突发的、强加的现象。假如人的生活中不断地跟这些闯入的垃圾车发生纠缠,你的精力就会被分散,久而久之就会付出代价甚至是赔上自己的健康。所以,千万不要承担自己不能掌控的事情,要专注别人的好,忽略别人的坏。

法国喜剧作家莫里哀说过一句名言:在智者面前,一切侮辱之词不足挂怀;对于无礼行为,最好的回答是忍耐和克制。

记住,垃圾车法则关乎谦逊。礼让垃圾车,机会随你来。

承诺二——避让自己产生的垃圾车(别倾倒在自家门口)

现代心理学实验证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记住的坏事总比好事多,而且更容易保留糟糕的回忆,并且经常回想起这些糟糕的事。但是,如果在生活中更多地创造快乐、看到快乐、意识到快乐,更频繁地品味美妙快乐的回忆,我们就会更幸福。幸福的方式很简单,即停止担心我们无法掌控之事。所以对“活在当下”最好的注解是,转移注意力到你想要的未来,规划并设计更客观积极的场景,我们应该把精力和努力用在自己设计的规划上。假如,一旦发现自己被诱发了悲观情绪,那么就努力使自己回到实际的、积极的、现实的目标。我时常会经历消极、纠结、郁闷、悲观,但只要我意识到这点,尽早地将自己投入到读书、写作、锻炼、思考中,就会变得精神专注。

微笑、挥手、祝福、前行,你将会自由自在地享受完成真正重要事情的快乐。

承诺三——避免成为别人的垃圾车(绝不向他人倾倒垃圾)前不久的一天中午,我和两位女同事谈到该书及书中的原则,她们很有同感,因为正巧,那几天由于工作岗位的特性,她们被别人当成了垃圾车,接受了大量的垃圾而为此苦恼。我试着用垃圾车法则中的微笑、挥手、祝福、前行的原则给她们排解,得到了很好的效果。所以,生活中,我们应该对自己作一个承诺:拒绝报复,心存宽容。因为当你把生活的重心放在报复,反刍每一次挑衅和轻视,将危害每一个人的健康、安全和幸福,包括你自己。宽容不是即兴行为,而是一种不变的态度。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碰到接受(面对)别人出错,大多数时候,你不能控制他们的错误,只能控制自己的反应,想要如何回应?想要怎样处理此事呢?就在两个月前,我开车去见一位朋友,将车停在停车场里,不到半小时,交警来电,说我的车被别的车撞了。我一时火起,急匆匆赶到停车场,才知道停在边上的一辆车离开时,碰撞、剐蹭了我的车,肇事者是一对30岁左右的年轻人,车子挺新,一脸的歉疚。一看就知道是新手上路。交警问我怎么办?我此时倒反而冷静、宽容、体谅了,请交警当中间人,私下了结。所以,每一天,我们都有机会选择自己对事的态度,当别人满怀内疚,真诚道歉,设法补救时,我们可以展现优雅,谅解他人。尽管依然认为他们是责任人,接受他们的赔偿道歉,但从心底,我们可以宽容。

承诺四——尽己所能,帮助垃圾车(帮助他人停止倾倒垃圾)

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不断的垃圾车来来去去,我们工作在其中、生活在其中,但只要我们寻找并关注他人的优点,及时地真诚地加以称赞和肯定,向他们传递正能量,是能够改变他人,帮助他人停止倾倒垃圾的。你可能不喜欢某一个人,但你必须尊重他,了解他并承认他的闪光点。

我做过书上的垃圾车法则测试:你接受了多少垃圾?你倾倒了多少垃圾?如果是1~100的话,我自测后的结果:我接受了35左右的垃圾,我也倾倒了17左右的垃圾。这说明什么?说明我是一辆轻型垃圾车,说明我还算一个有修养有宽容心的男人。

承诺五——一定履行“NO垃圾车”保证

《沉思录》的作者,古罗马皇帝安东尼·奥古斯都说过:与其浪费更多的时间争论好人的标准,不如努力去做个好人。面对垃圾车,我们应该保证:我不会允许我的生命中充满垃圾,遇见垃圾车时,绝不接受它的垃圾,我微笑、挥手、祝福、前行;我也绝不向别人倾倒垃圾。

工作中,如果我们被垃圾车碾过,那么我们就会经历情绪化劳动。如果工作环境充满着垃圾,你会觉得快乐吗?生活中,如果到处、时时地产生垃圾,接受垃圾,倾倒垃圾,你会觉得快乐吗?所以,我们得时时履行“NO垃圾车”保证。

承诺六——切记生活在感恩里,切莫重复垃圾循环

生活中,当我们专注于生命的美妙,怀着感恩的心情,拥有坚定信仰,友善待人待事,传递爱意,与他人分享快乐;你都是在给予并接受一定的能量。这就是“感恩情怀”。

同样,如果在生活中,我们更专注于坏事、浮躁、仇恨、抱怨、说他人坏话、在悲观中挣扎,整天想着如何打压别人,算计别人,这样,你是在酝酿培养另一种能量,这就是“垃圾循环”。

离开垃圾循环的关键在于,我们都要为自身行为承担责任。别让其他人带你进入垃圾循环:一旦意识到自己被拖入其中必须赶紧挣脱。要专注于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转移注意力,投入感恩循环。在感恩循环中,珍惜你所拥有的,并表达感激,关心积极的一面,忽略消极负面的事,任其随着时间消逝。

让微笑成为永恒,让感恩伴随一生。

承诺七——宣布你的生活隶属“NO垃圾车!”区域

如何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NO垃圾车!”区域?作者首先给出了两个提醒:第一,清醒认识生活中永远会有层出不穷的垃圾车,这很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持续不断遇见有人发泄自身的挫折、愤怒、失望、不满、妒忌,这样的情绪主导他们的行为和言语,而你不得不与其打交道。第二,承认必然的事实。即我们每一个人,在某个时候都会成为垃圾车,这就是生活。

所以,“NO垃圾车!”区域并不是某个现实的客观存在的地方,只是我们思想的一种状态,行为言语的一种方式。它促进你看到并感受许多善良、美好的东西,承诺自己全身心投入到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工作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体验:无论谁,过多地向你倾倒垃圾,或者你向别人倾倒垃圾,都会拉远人际关系的距离,哪怕这种距离只是心灵上的,面对最亲密的爱人、家人、同事、朋友,都应该要有自己的底线,没有谁拥有无视对待他人的权利。倾诉有益,发泄有害。

承诺八——宣布“NO垃圾车!”工作

工作环境,避免垃圾车现象尤其重要,情绪偏好,情绪感染,不但决定着工作的氛围,决定着工作效率,还决定着工作人员的家庭生活,我们看到也亲身感受到太多的因为工作中充满了垃圾,将这些垃圾带回家中,影响、妨碍甚至左右了家庭生活,社交活动。所以,民主的生活——无论国家还是工作场所——要求我们给予每个人充分的权利开放、积极地表达自我,这么做的时候,还需要保持对别人的尊重。恃强凌弱,是不文明现象中最糟糕的一种形式。在组织中,领导者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就是在团队成员之间建立信任。企业领导应该效力于帮助员工之间建立信任、支持、理解的氛围,营造“NO垃圾车!”的工作环境。

“垃圾车法则”以全球48种语言,100个国家响应“NO垃圾车!”保证,够我们学习一辈子,实践一辈子。

请记住:微笑、挥手、祝福、前行。

第二章 小故事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