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怎样打孩子
14675700000012

第12章 孩子真的有“多动症”吗?

目的

现在,许多商家都瞄准了孩子们身上的一些正常出现的通病来设计保健药品和广告。譬如说知道孩子们会有记忆力不集中的现象、会有学习疲劳的现象、会有厌学的情绪、会有多动的习惯等等,于是就针对这种情况来设计保健药品和广告,把某一种保健药品描绘得神乎其神,把孩子们的这种正常的生理或者心理状况说成是某种可怕的疾病。

其实,无论是记忆力不集中还是学习疲劳,无论是厌学情绪还是多动的习惯,都是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必然出现或者是因为教育方法不健全所出现的暂时状况,既不是病,也没有吃药的必要。我们家长应该做的,是通过各种非药物的方法,帮助孩子学会约束自己的行动和暂时抑制自己兴奋的大脑,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才是更有益处的。

事例

孩子进小学了,全家欢天喜地看着小家伙背着个瘪塌塌的书包上学去,感到无限的欣慰。

然而半学期下来,老师的“反馈”出现了,我们被告知,孩子上课不专心听讲,小动作接连不断,不做小动作就讲话,课上到一半还会莫名其妙地站起来。

其实,老师不说,我已注意到了他的“新动向”。放学回家后,他不论是读书、画图,还是看电视,都有些坐不住。做每件事,都不大专心,总是不断地转换着注意力。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起,他染上这种坏习惯。因为在幼儿园的时候,老师从来没有过这种反映,而且那时他在家里画起图来,一坐可以坐上两三个小时。

我查阅了一些有关儿童心理学的书,都指出了儿童进入小学后,由于不习惯40分钟一节课的固定形式,常会出现焦躁、多动、注意力分散的征候,要求家长们、教师们帮助孩子们很好地渡过这个“难关”。

书上提出的方法很多,如,不责骂;帮助孩子复述上课内容,培养孩子们学习兴趣;启发诱导,多多鼓励;不要较长时间让孩子做作业;给以足够的休息等等。

而我却采取了一种特别的“定时活动”的游戏,似乎对孩子更有帮助。

我买回一只小电铃,装上两节电池,开关一动,便“滴铃铃”响起来。孩子看见,感兴趣地玩了好久。

找到个机会,我对他说:“从明天开始,我们向解放军叔叔学习,一切按照军事要求进行活动:打铃起床、打铃上学、打铃吃饭、打铃做功课,而且不做功课了也打铃,你说行不行?”

“怎么不行?没有问题!”他挥舞着手中的手枪,不无骄傲地说。

“你必须遵守规则,每件事情,必须打了铃才能做,不打铃,不能行动,否则算犯规,要刮鼻子一次。”我提出了游戏规则。

“如果我做到了呢?”他问。“一天当中不犯规,得红星一颗,五颗红星,可以换一件奖品!”我宣布。

别的时候,铃是一种准时的信号。但在我和孩子的游戏里,铃声常常是不准时的,总是表现为提前或延误的时间信号。

譬如早上,他已经醒了,而且时钟已经敲过六点,他刚想坐起穿衣,我连忙提醒:“喂、喂,注意了,还未打铃!”

他不得不睡在床上,扭来扭去,一会儿说:“爸爸,怎么还不打铃”,一会儿,“快打呀,快打铃呀!尿憋死了!”

对不起,我就是不打铃,直到他把床铺捣得成了个窝,——他毕竟没有起床,甚至都没有坐起来过——等了五六分钟,我才打铃。他飞快起了床:“爸爸,我没犯规吧?”他得意地问。“当然!”我夸奖地摸了摸他的头。

吃晚饭的时候,大概因为他的肚子饿了,早早地爬上了厨房的椅子,似乎在等着妈妈开饭。我跑过去,只伸出了一个食指,刮了刮自己的鼻子,他会意了,连忙爬下椅子,跑到房间里去了。

晚饭延迟了半小时,我才打铃,他就像小狗一样从房间里窜出来,抓起筷子,狼吞虎咽起来:“我没有犯规吧?”他问我,“没有!”我加重语气说,“这么遵守信号的规则,真像是小军人哩!”

晚上,他读书、做作业。刚开始,我的结束铃是提前打的。据心理学家调查,学龄儿童(七八岁)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大约是15分钟左右。这样,我在他看书、做作业刚1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打铃了。

“啊,休息啰!休息啰!”他把笔一扔,跑到他母亲那儿撒娇去了。大约10分钟后,我又打铃了,他立刻回到桌边,做起作业来。大约10分钟我又打铃了,他又高兴地乱跳乱蹦。10分钟的学习时间,没有发现他有不专心的情况。

有时,他在读书、做作业时,我5分钟就打铃了,这时,他仍会丢下他的笔,但同时会跟我说一句:“爸爸,作业时间太短了,我才写了几个字呢!”

听了这句话,我满心欢喜,因为孩子已经开始体会到学习应该有完整的时间,而且倒过来不满意打断他“学习时间”的错误信号了。

这样的游戏持续了两星期,他的鼻子一次也没有被刮,而且得到了一只小足球、一本画册的奖励。

当然,我的铃声信号仍在发生着变化,把起床、吃饭的铃声逐渐标准化,把他学习的时间适当地渐渐拉长。两三个星期下来,他已经习惯了半个多小时的作业时间了。

一个月左右,我找到孩子的班主任,她告诉我:“这孩子有进步,现在能专心做课堂作业了,老师讲的课,基本上都听进去了,很少出现坐立不安的情况。就是讲话、做小动作的习惯,还是时有出现。”

我听后十分高兴,第一,证明孩子虽然好动,但绝不是什么“症”,如果真是什么“症”,我这个小小的电铃未必能治愈。第二,我的游戏是在不知不觉间纠正了他的缺点,他并没有感到上课说说话、做做小动作是多么了不起的罪孽,所以他至今仍“时有出现”。

提示

孩子好动,是正常且是天然合理的,特别是刚刚由幼儿园的“游戏”教育转化为小学的“正规”教育的当儿,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此时,孩子不适应,闹出些毛病来,天经地义。只要稍加引导,正确对待,一定能慢慢扭转过来。

在这个时候,如果能够用游戏进行教育,则正是利用孩子们生理和心理特殊需要来影响他们,帮助他们逐渐去除坏习惯,树立好习惯,所以,游戏,永远是最好的、最省力而奏效的教育方法。

在此,一忌操之过急,想在一两天功夫就让孩子全神贯注40分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我有过教成人大学生的经验。据我的观察,这些已经做了爸爸妈妈的大学生中居然没有一个能全神贯注45分钟的。几乎一半以上的学生每节课中都要讲讲话、借故走出教室抽根烟或者做做“小动作”——躲在课桌底下结绒线。

如果孩子们的爸爸妈妈上课尚且要有些出轨的言行,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他们的子女们那么循规蹈矩呢?

二忌怀疑孩子们得了“多动症”,而且绝对不要指责孩子“你这是多动症”!让孩子无端觉得生了一种“症”、一种“病”,看来还蛮可怕,而在孩子眼里不过是“多玩玩”而已。这样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阴影,反而不好教育。

对于各种多动的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帮助。

譬如,有位小学老师告诉我,她班上有位五年级的男孩子上课十分好动,有时候甚至发展到神经质的地步。如,上课到一半,他竟会无端地喊起来,问他为什么,他说自己也不知道。

我建议这位老师采取了以下办法。

语文课上到一半,老师走到那位学生面前,诚恳地对他说:“我给你5分钟,帮助老师到三号楼办公室里把一块小黑板拿来。”5分钟左右,那孩子拿来了黑板,老师谢谢了他。而他后半节课上得甚好。

第二天,课上到一半,再请这位学生去拿粉笔;第三天,请他拿某样教具。如是三四天,孩子一定有所察觉,老师则告诉他,考虑他好动,因此每节课将额外给他5分钟活动机会以期获得教学效果,并且在每节课当中提醒他出去跑一圈。

如是一两星期后,学生主动告诉老师,他不用出去跑了,他能控制自己了。

孩子五年级了,还不能坚持40分钟课,是缺乏自我约束、大脑神经不能抑制的关系。像以上所述,让他有机会充分发泄,完成他的大脑兴奋,再加抑制,也许就容易一些。另外,让他突出于同学之外,但又决不是惩罚,会给孩子的自尊心及友爱心以触动,此心弦一经触动,抑制的神经机制也就加强了。

这也可算是一种“欲擒故纵”吧。

其实,对待一年级的小朋友,大可在45分钟之内再给予5分钟时间让他们在教室内“乱说乱动”一番。之后,再一声令下,开始上课,效果也许会好得多。

孩子想动动,硬不许他们动,硬要他们“坐坐好,不讲话”总不是好办法,还不如因势利导,或者让他们发泄掉能量,或者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出格,从而加以改正为好。

此外,作为教师,应该理解孩子们的这些特点,争取用适应他们的方法去教育他们,而不要让他们来适应我们这些教育者的习惯或者做法。

我有一个亲戚的一年级的小男孩,据说,他上课的时候,倒也认真。但是,有一次,老师没有完成讲课,很自然地准备拖堂。而他却一听到下课铃响,立刻毫无顾忌地拔腿就朝教室外跑去……结果被老师揪住,还罚了站。

我想,其实老师是不应该罚他站的。因为根据学校的信号原则,下课铃响,确实应该是休息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