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人就是经历了很多很长时间的心灵挣扎才会想“静”下来。如果从一开始让你“静”下来是不可能的。这个“静”是一个自我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从极动到极静的过程。动静是一个转化,就像阴阳仪一样。
2009年上旬我开始撰写我的小说《走进你的心灵静心屋》。我的六七个外企朋友从我动笔写这本书开始就一直一个接一个章节地陆续阅读我的手抄本。也许是因为我小说里的人物命运触及了他们的心灵,也许是我导入的那套国际心灵理论让他们觉得耳目一新,我想更多的是每一个人生活在目前物欲横流、情欲横流的社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都感觉到一种心灵的紧张和压力,再加上一些情感的纠结,经常无法释怀。在工作单位每天还得用一抹白领的潇洒,扮演着职业的角色。
针对几个看过我静心小说的白领朋友,针对《走进你的心灵静心屋》和《零极限健康静心系列丛书》里涉及的生命和静心话题,我操作了一次跨时空的,信息交叉互动的有关生命和静心主题的对话。我作为各方信息的交流和转换中心,同时我自己又以“零极限健康静心”系统创始人、作家的身份,和国学专家彭江涛、笔迹心理学专家李果和资深心灵禅修专家兰峰等老师,接受了几个外企白领的对话。这个超时空对话进行了半个多月……
王小姐:“心灵静心屋”到底是什么?
作家:一个让你的“心”回家的地方,是你的心灵家园。
王小姐:为什么“静心屋”就是我“心”的家,是我的心灵家园呢?
彭江涛:首先搞清楚“静心屋”是怎么产生的。今天社会人们需要解压、寻求内心的清静。比如做瑜伽啊、禅修啊,实现静心。或者走进自然中去,在雪山、草地、海边和森林中去跟自然进行交换,也可以产生一些静心的效果。
但是我们打造的心灵静心屋,是为自己的心灵打造的,可以充分体验零极限健康静心的文化……这种静心又是为我们都市人打造的,直接、便利,把内和外在一个平面上完成。第一,你不用走出去了;第二,你走进静心屋的时候我们的静心的过程不是单一的,而是共享的。我们的心灵静心屋打破了人们观念中的所谓静心的一种相对单一、静止的状态,这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立体表达状态。
张小姐:那人怎么能走进心灵静心屋呢?所谓的静心是不是就是打坐、冥想呢?
彭江涛:修佛的人可以通过冥想和禅修等来达到静的状态。而我们的心灵静心屋可以从心情上调到这个状态,而这种状态是人人都可以做的。它脱离了宗教思想,脱离了人世间观念理念的一种束缚,我们先从调“心”入手。
张小姐:作家为什么想起来去做静心呢?静心屋是作家的想象呢,还是真的会模拟一个真正的静心屋给我们?
作家:关于第一次静心的体验我是2009年4月在深圳一个企业家静心训练营里做的。但我个人有关静心的心灵体验已经有很久了,虽然没有叫“静心”二字,但一直以一种想摆脱人生纠结和困扰,摆脱焦虑,摆脱烦恼的心理调整方式在进行自我调理,通过大量看心理心灵的书在调整、修正和重建自我认知的价值体系。但在深圳的7天的静心训练营里,我才真正意义上接触到并感觉到了静心的一些内涵。当时的感觉就是没有人说教,甚至要求你禁语,但是所有的游戏和心理剧都指向了你对你自己内心当下的体验;激发你关注当下身体的感觉,关注你当下那一刻内心的感觉;一次次激发你当下那一刻内心的喜悦。那次体验我明白了原来人的心在当下哪怕只是短暂的片刻,只要放下了、放松了,什么也不用说,就可以感受到来自内在的声音,感受到内在的一种喜悦。可以说那次静心营体验是我走向静心道路的一个引导师。
然后回来我就开始大量看有关心灵的书。这次看书好像有天神点拨,我身体和心灵的每一个感觉都好像能触摸到静心的气味。我的每一个触觉好像都打通了一般。2009年6月我突然有了创作冲动,于是我开始创作《走进你的心灵静心屋》。书中的女主人公在为自己构建一个心灵静心屋,女主人公想靠着静心走出痛苦的婚姻,走出心灵的桎梏。但写到女主人公濒死体验,准备走向开悟经历时,我发现我很难写下去了。因为我自己对生命还没有太深的开悟,或者说我自己还不知道在掌握了大量的静心知识以后,更深一步的静心之路该怎么走。于是我暂时停下了我写了大部分的小说,开始按白云观道长说的“访道”,去走访后来又变成采访了大量的专家和名师高僧。我要通过寻访别人的智慧和开悟道路,来找到我的生命感悟,找到写作的源泉。如果我自己没有感悟生命的本质,我又如何通过小说告诉别人如何走进心灵静心屋呢?
采访的过程是一个我心灵洗刷的过程。对每一个专家的采访和写作都能荡涤我的内心,给我排心毒。我的心灵静心屋也在对专家高师的采访中渐渐脱颖而出……
张先生:作家,能给我们描绘一下你想象中的心灵静心屋是什么样的吗?
作家:我们的静心屋会模拟自然环境,比如蓝天、白云、绿草、瀑布等自然的感觉氛围和色调;浓厚传统国学色彩的古朴自然的室内布置;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以及金木水火土五行音乐的再现,包括低频率的音乐风声水声和鸟鸣;大量的绿植和新鲜氧气;能净化身体和心灵的生命水和子午流注果蔬吧……让每个走进静心屋的人在一种天地人浑然合成的自然融合中,仿佛飘然游走在世外桃源……
王小姐:真不愧为作家,面对这种描绘我们的心都不由自主地静了下来。
彭江涛:静心是随时的。我们的心灵是需要随时维护的。任何时候心灵心情感觉不好都应该走进自己的心灵静心小屋。我们的不安、焦虑或愤怒,都可以在心灵小屋得到释放和抒解。
我们的静心还是一个分享过程。静心教练会带着你进行有目标性的静心。
静心的实际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静,还要为了动。静我们的心,付出我们的感恩。我们每个从静心屋出来的人,都能为社会付出更大的感恩。这样我们也能对和谐社会起到一个积极的作用,而不是让每个人进了静心屋以后厌世,甚至产生孤僻。
我们的静心屋要帮助静心者修正正确的价值取向,帮助他成为自己身体和心灵的“觉察者”。通过静心,没有爱情的找到爱情了,事业不顺的找到方法了。心灵静心屋是一种自我能量的释放和回归。
钱小姐:那静心屋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没有理论基础是很难称其为文化的。
彭江涛:静心文化的理论基础包括三大部分:心理学净心、生理学静身(身体疾病)和服务体验系统。要有心理、生理、方法三方面的教材:首先是心理教材。从心理学角度让人们了解各种心理疾患的原因和改善的方法,让人们了解净心是静心的基础。我们树立静心的观念才能实现静心的实践。第二是生理教材。让人们了解影响静心、静身的身体疾病,教会学员预防的方法。同时制定预防和调理手册。第三就是提供方法论。要充分展示我们的静心服务系统,再现服务流程。比如第一步心灵心理洗刷。人们一进来,先将苦水吐干净了,承认自己的缺点,说出自己的问题,先“净心”。第二步身体洗刷。把他身体的一些疾病进行调理。第三给他制定个性化的身心灵调理,帮助他重建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静心文化会再现静心、静身、静意的服务体系,宗旨就是第一打开心灵,第二走进心灵。
钱小姐:心灵静心屋真的能打开人的心灵吗?
彭江涛:我就以张小姐来假设一个虚构的故事吧。张小姐是女强人,从未倾听过自己的心声,也不愿意倾诉。她在一种复杂、矛盾,带着试试看的心态中走进静心屋,身上带着本能的屏蔽和保护,因此和导师沟通时有意隐瞒了很多东西。没想到老师给她一一点破了。她觉得自己没面子,就竭力开始辩解,又一次被老师点破要害,她才对老师的功力心悦诚服。然后情不自禁地心里觉得委屈,开始敞开心扉倾诉。心里不再觉得羞愧,反而感到倾诉后发自内心的轻松……静心过的老师都是静心路上的实践者,具有深厚的功力。他们既要善于倾听,还要善于当垃圾桶,每天都在接收形形色色的垃圾,然后再倒掉。张小姐经过这关后,感觉自己一直喧闹的心开始渐渐静下去,她也开始对静心产生浓厚兴趣。但因为她长期工作劳累有很多慢性病,也影响了她的情绪和心态。于是她开始走进第二步“静身”。老师先教会她去感觉自己的身体,去有意识培养她对自己身体的觉知,帮助她调养自己的身体。结果她发现,当她学习了感觉自己的身体,倾听了自己身体的声音以后,调理的结果比以往任何时候使用任何方法都好。因为她去掉了很多过去没有去掉的心理心灵的病根,于是把一些因为心理压力导致的慢性病也调理好了。她觉得自己已经完成“静身”任务了,想去跟老师探讨进入更深一步的状态,一种接近零极限健康静心的“境界”。老师把她带入状态:给她打开一扇门,她进去后感觉好像到了一个世外桃源,感觉无比宁静和安详。森林里弥漫着大量的氧气,还有松涛声、鸟鸣声、刷刷的树叶声,她突然觉得自己是森林中的一分子,就像阿凡达一样,虽然没尾巴,但就像有一样。她无意识间坐在那里,出现了很多幻听、幻视、幻觉……但这时老师说:这种幻听、幻视、幻觉并不是静心,而是一种“零”状态上的碰撞,你看到的好的坏的都是幻觉……老师再一次打破她的幻觉,让她去寻找真正意义上的“零极限”那个点,就是“心”不动……她终于体会到了这种“心”不动的状态,第一次感受到了真正静心的境界……
恰恰她下午接受一个很重要的国际商务谈判。这个合作有几家竞争对手,谈判几经波折,生死未卜。所以她这段时间一直表面平静,但内心焦虑,担忧失去订单。最后那天上午刚刚触摸了静心境界的她,在谈判桌上目光和态度流露出一股少有的定力和安详。结果把国际上一个商务谈判高手给震撼了,她拿到了这个单。事后一个最强势的竞争对手问她:张小姐,为什么你最后能力挽狂澜?她说:因为我真正找到了我内心深处的“静”。
作家:彭老师虚构的这个故事,让我联想到我刚刚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故事——我花了两个多月谈了一个在五星级宾馆的会所合作,一直都比较顺利的,对方已经让我做运营方案和合作方案。但因为中间有一个没有经过我的环节发生了操作失误,这个合作方不想做了。上午一起去谈判的有一个快两年没有见的投资商朋友中午请我们吃饭,饭局快结束时他笑着说:你静心还是很有成效的嘛!我说:怎么啦?他说今天的事要是一两年前你肯定就反应了,就算不会当场发作,但脸上也会看得出来。但今天我看你没有反应嘛。我笑着说:静心就是随缘,顺其自然发展。今天这种情况我当它就是一种自然现象,臣服而已,高兴不高兴都已经不能影响结果,那干吗要不高兴呢?
张小姐:我们对静心之所以有感觉,就是因为我们特想静心,也努力在日常生活中调整自己的心情心态。但静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你今天刚做完静心了,觉得心态调整好了,明天可能又会和老板或爱人纠结出一堆的心理毒素。外企白领哪个不是白天职场作战,回家还要面对很多的家庭矛盾甚至感情纠结?有时候叫心力交瘁一点不为过的。
李果:“静”是相对于“动”的,没有永远的“静”。“静”极还会生“动”,“动”极了还会生“静”。我们是“动”极了所以才想生“静”。
其实人就是经历了很多很长时间的心灵挣扎才会想“静”下来。如果从一开始让你“静”下来是不可能的。这个“静”是一个自我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从极动到极静的过程。动静是一个转化,就像阴阳仪一样。
孤阳不生,孤阴不长。小孩子生下来都是四脚朝天动动动的,没有不动的,不动那是死孩子了。其实静心对现代人来说治的是社会病,因为现代人很浮躁,动得太多,比如动心眼、动心、动手、动脑,每天都在动,从生下来就在动。可是我们其实如果进入一种“致虚极,守静笃”的状态的话,其实是与宇宙的频率相合的,所以才能接通天地的信息,才能真正地活得像个人样,而不是像一个被时代、被社会、被物质追逐的动物。现在大家感觉生活得像个动物,并不像人。
所以“动”和“静”就是一个平衡。我们实际上要在“动”“静”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并不是说我一定要“静”。“静”是相对的,“动”也是相对的,“静”相对“动”,“动”也相对于“静”。就好比你是一个医生,需要对症入药。现在的人缺乏的是静心,所以你入了一味药叫“静心”,开了个“静心丸”。
但怎么才能静心?古人说“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来自于《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郑玄注:“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古人对此有太多的注解。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朱熹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对于朱熹的解释,我们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糊涂。再往细里理解,“格”为匡正之意,无过不及,恰到好处;“物”则为心上之物欲与身外之事物;“格物”,就是要使自己的内心对性情欲望的需求,做到无过不及。如欲之大者,食与色,贪得无厌,则使身心世界落花流水,害己深深;禁绝枯守,也使心灵境界如荒坟古墓,冷酷麻木。故君子之生,于本性之欲望,发乎情而止乎礼。此为格物欲之物。能在心性上无过不及,则为修身有道。天地之事物无穷,一人之知识有限,所以,格物欲是君子之必修。有了“格物致知”,静心以后就可能反过来找到自我,才能化解情绪,才能找到健康,这就是人们的诉求。“静心”的药方在我们当今社会状态是没错的,但要在远古时代这药方就开错了。因为古人很静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静心的需求远不如现代人。
王小姐:其实我也上过一些心灵课程,在课程中感觉挺好的,也很快乐,也放下了一些纠结的东西,回来也能管几天用。但是我们思维的改变,并不意味着我们周围人的思维改变。等到我们上完课程回到现实生活中,你会发现你周围的人,丈夫,父母,孩子,同事,他还是那种思维。所以说,你以一个静心者的心态和他们沟通,对方并不会改变。所以你依然会接收到强烈的负面和冲突的信息。第一次碰到挫折,你可以说我静心了,我忍着;第二次你去打枕头发泄情绪;第三次你可能就控制不了会发作。你会发现学一些“静心术”是没有本质用处的。如果自己和对方没有把自己的内心真正清理干净,是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静心的……
兰峰:你们这种静心呢,只是在“动”和“静”中取了一种状态。如果你们一直“静”,当然是挺美好的。那你们发生的污染是因为你们“动”了。就是说,这个“静”是帮不了“动”的;“动”就是“动”,“静”就是“静”。如果你们“动”的时候,正好在高山流水的地方“动”,可能还能增加你的美好;但是你们“动”的时候,如果刚好是在一个污染的地方,那就麻烦了。因为你们又是亲人,当你们进入别人的心中的时候,心和心是连在一起的,因此“清”和“浊”就是互相“染”的。比如江水和海水,只要一通,就会相互“染”。心一通,也会“染”。我们跟这个世界的“气质”,只要一相通,一相感,就会互相感染。所谓的“出淤泥而不染”,用的是“心”。
我们说,佛怎么会不受污染呢?他用的是什么“心”?是一颗非动、非静的心,一颗出尘的心,一颗天然的心。其实这颗心我们每个人心底都有,虽然大部分人这颗心还没有觉悟,但它有最天然的品质,非常美好的,就像我们人间的玉和钻石。道家称这种状态为先天的状态,非常稳定、不受污染的状态;基督教是通过圣灵来回到这种状态,他们称作与神修好;我们的佛世界,一般把它称为清静光明,一尘不染。这个尘主要是指昏暗的浊尘。我们只要出离了不真不善不美,就能从这个污浊的尘埃中,把你的心静下来,静到你要穿透……穿透这些昏暗的、污染的尘埃。那这些昏暗的、污染的东西来自于什么呢?来自于我们肉体里的血气,就是组成我们这个肉体和我们心中血气的这种气质;就仿佛带着一个墨镜来看太阳,它永远是昏黄的、无光的。我们静心就是要穿透这一层所谓的乌云……
但是我们这个静到底能不能穿透?整个穿透了我们才能够出离。但是这个静下来和这个穿透出离,在方法上有一个觉悟的过程。不是说我们简单地打坐,我们努力求静,我们拼命去静,我们就能穿透它。真正的功夫在禅定外,要觉悟,要看破才能放下。
彭江涛:这里有个静心的动机问题。你内心深处还有一些不干净的东西,名和利还是包裹着我们那颗想“静”的心。只有把这些不干净的东西洗掉,我们才能真正意义上体会静心。就像我戴着这串手串,外面有着包浆,就像人的欲望,怎么能把欲望相对降低一点、让自己的心相对静一些呢?第一,要对事不对人;第二,要从善如流。就是我们做一件事情出发心一定要正。当然我们偶尔都会有做事出发心不正的时候,但一旦出发心不正了,不干净就出来了,烦恼也就出来了。
人之所以称之为人,就是因为想法太多了;把别人的需求当成自己的需求者,称之为“儒”;人走进山里与自然相结合就成为“仙”了;人超越自我就成“佛”了。我们人,首先恰恰应该从“儒”入手,去满愿;你经常去满别人的愿,你就是有道德的人;你经常去满我的愿,你就是我的贵人。当然这种满愿也不是没有度的,不是什么愿都要去满的,我们要满的是正愿。当你无私的帮忙不求刻意的回报,你主动去帮助别人时,你这个人周围的状态也会发生改变。你主动帮助别人时,别人也一定会主动来帮助你。就像你在一辆公交车上让了100次座却没有人给你让过座,但有一天当你怀孕了,突然就会有人来给你让座,你不要惊奇,这是你得到的第101次的回报。钱也一样,我们付出了很多,我们只是支,没有收,但一定会有第101笔钱进来的,这就是投资。
比如我和作家在静心文化上的合作。你说我和她智商有区别吗?没有。人生观有区别吗?也没有。但我们个性这么强的人能在一起合作到今天已经是一个奇迹了。正常情况下,我们这样个性强的人合作在一起是很困难的。比如我和上次作家推荐的一个台湾人就合作不了,因为我知道那个人只索取不付出,不可能合作。所以一个进静心屋的人一定要知道,你所获得的真正静心不是要你全内敛了,不是要你像个刺猬一样缩起来了,而恰恰是要你无限地放出,当你放出以后,你心就非常静了。你没有不静的地方了,心无挂碍了!你都没有挂碍的东西,当然静下来了。如果你连别人的一个眼神都在意,怎么可能静?实际上,静心屋是一个从内敛到外放的过程。人都喜欢内敛,都怕别人看透自己。这个世界没有人愿意被别人看透。静心后我们才知道被人看明白没有什么不好的,武术的最高境界就是门户大开,你摆任何姿势都有破绽。
王小姐:那是不是说人还是要放开自己,不要防御意识太强?
彭江涛:今天人和这个社会之所以格格不入,是因为我们住的房和车都安上了防盗门、防盗窗,我们都已经把自己到处锁起来了、龟缩起来了。打隔断,刷卡,门禁,我们在用一个字来处理——“闭”。我们中国失败是因为“闭塞”,成功是因为“改革开放”。所以今天我们感恩改革开放的时候,恰恰要明白,如果我们不开放是很难成功的。人心有多大,事就有多大。世界上最大的就是心,有容乃大。所以我们静心屋的每一个人,既是一个静心服务的工作团队,还是静心文化的传播天使。我们不光要做静心屋,我们还要做义工,做很多服务于社会的事情。静心屋的团队走到外面,让更多人感到快乐,通过心灵辅导、心理辅导、身体健康调理,接触人家的痛苦,我们也能悬壶济世。我们的静心文化要用传统文化和静心的结合,用明明德来培养道德。静心屋也可以做社区辅导站。
作家:其实我在采访了二十来个专家,尤其采访了一些成功人士以后,我惊讶地发现,很多专家,包括艺术界、企业界成功人士,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走向静心的道路。有一个副总裁,他曾经是个工作狂,事业和家庭里都有一些理不顺的东西。偶尔的机会他开始修心,一段时间以后发现内心平静了很多。这时他的老师说:你可以去读《道德经》了。他2001年去看《道德经》,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看了很多的国学书,《道德经》如今都可以倒背如流。整个人的状态都很不错。这一两年机构改革,他管辖的一个重要的盈利的分公司要合并到别的同级领导的管辖范围内,要是过去,他一定会产生很多的对抗和纠结,但是他很平静地面对了这个重大的变化。几乎所有静心修心者的例子都让我感觉到静心文化对人生的改变,尤其是对心灵的改变起到的重大作用。
兰峰:静心最简单的一步就是把你的心转向正向的风光。当然这要分几个阶段了。第一个阶段,既然不好的东西能把你搞坏,当然好的东西也能把你变好。所以,如果我们自己造不出好木,那我们就想办法找到这样的好风光,然后进入它的“气质”,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去体会好风光,包括旅游啊,欣赏美好的画面啊,接触好的人啊,听好的音乐啊……这些都能帮助我们进入心的一种美好境界,心尽量去想美好的东西。如果我们做不出好文章,那我们读古人的好文章,读圣人的经典。让我们的“心”模仿进入天堂,进入胜境。当然,因为我们自己的“内在”还没有开显出来,我们暂时只能模仿进入,暂时达不到圣人的那种境界;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去品尝美味,我们多少可以进入到那种“气质”。如果我们眼里看的,耳根听的,鼻子里闻的,意识里想的,身体触摸到的都是美好的事物的话,我们自己的心灵和生存小环境,包括我们所用的物件,我们休息的地方,我们的生态环境,都会尽可能清润和美好。这样一层一层的,我们就会慢慢好起来了。这是你在静心过程中比较容易操作的。这个过程也可以说是我们创造自我文明和社会文明的过程。
作家:兰峰老师给我发过很多心灵感悟禅修的诗,给了我很多心灵的启迪。其中有三首让我在一次心灵纠结中“顿悟”——
诗一:黑暗所以被点亮,是心带着黎明冲出来光芒。黎明就在灰烬深埋的炭火,在放弃了生的执著……由向外绝望的寻觅,掉头转向本心;忘却解下一切身心世界的刹那,无边黑暗的虚空,忽然闪现本觉的光明……
诗二:在这陌生的地球,找不到你熟悉的星空……情与心不相知,心与心遥隔。高远的灵,透不过人间尘浪,家在秋冬的落叶迷失中……缥缈,不见光在尽头;沉渊,没有温暖止住堕落……
诗三:有二石,一为台阶,一雕佛像。台阶愤愤不平,同为石,何故吾日日被人踏,汝则日日被朝拜?佛像曰:汝知吾何以成?台阶惘知。佛像曰:千刀万剐……自上修道路,常挨刀!已被剁三十年,若为人心,早寒透而阴硬!诸法子难以承受,因未真发菩提心……道心或大菩提心始乐此不疲。六根尘心剁透,滴露传石,则净明心愈清亮。明光清净日升,其量胜过血气生活……正世界增、负世界减,温暖阳光清润常增……
张先生:这里面好像禅意很深。不知是不是佛家的佛理在里面。佛家和道家不是也有静心吗?佛家、道家在静心方面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彭江涛:我们说的静心不是去进入宗教的层面。我们可能会借用一些佛家道家的静心术帮助人们减压去获得宁静。但我们倡导的静心和道家佛家的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如果我们带有一种宗教色彩,道家也好,佛家也好,每个人到静心屋之后,会产生一种错觉,他所感知的静心屋是一种信奉了某种宗教,得到了某种庇护,甚至是某种宗教意识上的感召力,那么这种静心不用在静心屋完成,他只要在道观或庙里完成就可以了。而这个不是我们静心的要求,也不是我们静心的终点。
说到佛家、道家的区别,我们讲静心,在佛家的理论中,当你有个“心”的时候就有个“相”存在,按佛家的话就没有“心”了,高于你说的状态。道家不光是静心问题,它主要通过术数进行人天修炼。道家是身体力行的,完成静心的一个操作过程,静心只是它修炼过程的一个阶段。道家是一个不断修炼自我的过程,然后达到一个新我的出现。
佛家和道家修的侧重点不一样。佛家讲的是大宇宙观;道家是自我完成,小宇宙观,使自己的小宇宙和大宇宙通体,天人合一。但是佛家把天人合一又扩延了一下,天人都不再谈论了,空了,比天和人又大了一步。如果把道家作为浩瀚的星际的话,真正意义上的道是混沌的,就是我们说的宇宙的原生态,而佛是宇宙原生态的思想。用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道家比喻成混沌的鸡蛋的话,而佛家就是鸡蛋的那个蛋黄或者蛋清。
当然这些都是我在研究佛学和道学以后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张先生:您认为佛家比道家更能揭示宇宙?
彭江涛:不是的。道家看清了这个世界的起源,有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明”。道家把他们了解的东西定了个名字叫“道”。道家把宇宙做了第一次扫描,出现了道家最需要的东西“条形码”,也就是八卦,每个人可以通过八卦的组合来形成“条形码”。道家给宇宙的分析就是设定了“条形码”,就是标识。把这个搞明白了,对应的就是基因,基因是不重复的。所以宇宙既是广大的又是不重复的;是普遍的又是唯一的;是唯一的又是相对的;是相对的又不是绝对的。但道家在解答这个后就没往下深究了,就停留在混沌状态了,无极状态。无极一分就是阴阳。而佛家到达无极这一步并没有停止,它通过印度的禅修达到“空”了。但是佛陀的思想伟大是他突破了禅定。他发现:啊!山河大地,众生皆有佛性。而这方面道家并没做深究。如果说道家证明了“空”的存在,佛家把空、无和色的关系说明白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王小姐:我比较关心作家是怎么从一个商界作家,突然进入静心研究的。准备转型为心灵作家吗?
作家:其实静心是一种生命感悟以后的需要。人往往是在经历过各种事业、爱情的挫折或者经历过人生重大变故的时候,面对不可预知、不可控制的生命过程,才会进入反思。有了反思才会有静心的需求。就我而言,由于我父亲的突然去世,眼睁睁看到一个鲜活的生命十多天在我眼睛逝去,这种心灵的震撼是无与伦比的。再就是我个人的感情纠结。一个特想把爱情和家庭当成第一事业的女人,无数次经历心里渴望的,全身心付出的,和对方接收到的总是南辕北辙,这种生命能量的消耗和心灵的绝望,我想有这种感受的人应该太多了。那这里面同样把我引向了生命价值的思考。人到底应该怎么过?人生已经走完大半了,应该如何去珍惜已经不多的余生?这就是我在静心文化里深深沉迷的原因。与其说想解决别人的问题,不如说更想解决自己的问题。至于是否转型为心灵作家,我的小说从来都对心灵有深刻的感觉和体现。只不过以前不知道“静心”二字,而阅读了五十多本国内外心灵心理和中医类书以后,才理解了这是蕴含在祖国传统国学里的非常深邃的文化,需要我们去提炼,去传播。因此我觉得每个人静心的第一步就是关于生命的感悟,你的生命想怎么过更有价值?认清了自己的生命,愿意改变自己,走向静心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王小姐:所以静心首先是一种发自内在的改变,对吗?但有时我明明改变了,对方为什么看不见呢?
兰峰:是的,愿意改变自己是第一重要的。而我们人往往是在我们自己不改变的条件下,却想改变对方,改变世界,这样确实是很困难的。比如我们自己有很多问题,并且我们天天在制造问题。就像我们自己就在粪坑里,那我们闻到的这个世界就是臭的,但我们却不知道自己就是臭的,却得出结论,你们天天在找我麻烦,在害我,我很无辜,都没看到我们自己是如何被污染又如何去污染别人的。
有的时候你以为你变了,为什么别人看不见你的变化呢?因为你的那种变不过是静和动的变。就好比说,天空接连下三天暴雨,我们以为它变了,但过三天又是阳光,我们又以为它变了,其实它没有变。
如果你现在能够改变你的心,把你的一种晶莹透亮的、很安静的气质拿出来,你看看三分钟前还想骂你的人,是否现在还骂得出来?如果你能做到,你的眼神马上就会变了,你的面相,你身上散发出的气息马上也就变了。你突然变成一个安详美好的人,对方眼看一巴掌要打过来,他现在还能打下去吗?
对方没有感觉到你的变化,是因为你其实没有进入一个质变的阶段。什么叫质变呢?也就是说你可能把五分的污染变成一分了,你就觉得你有很大的变化了。你的变化如果能立即触发到他光明美好的那一部分,或者立即就让他汹涌澎湃,或者让他狂躁的心立即安静下来,对方的这个巴掌就伸不过来,对方的口就开不了。因为你没有做到99℃,差一度就不是开水。不是命运不能改变,是你的性情没有根本的改变。你只是在动和静里面晃了晃,今天多“动”了一点,明天多“静”了一点;还是那个血气,吃的还是那些东西,喷的还是那个气息,你怎么指望对方会改变呢?你一定要有一个质变,什么是质变?你的系统的改变,是版本升级的改变。芯片要变,硬件、软件都要变,思维模式、处理模式都要发生革命性的改变才行。
而要改变,第一个前提就要看清楚,当下的心是在哪种状态中,在哪种情绪里,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然后确定自己应该站在什么角度、什么境界,去客观把握自己的思想。因为每一个角度都会带出不同的思想。换一个角度,换一个境界,世界又会变成另外一个样子了。然后你再决定用哪一个角度、哪一个境界去看问题。如果你善于换位思考,那么这个世界你完全可以一枪一弹不发就找到让你满意的答案,不用改变什么东西,只要改变你自己。
王小姐:可要是我本质上也改变了,他还是看不见呢?还是不肯变呢?
兰峰:你还是没有听懂我在说什么。你站在一个他不能改变的角度,这个时候你的心肯定是一个“小我”的心,不是“大我”,“大我”是有包容的。如果你说的“他”是你的老公的话,很多事情的感受都是我们没有办法体验的,是你们点点滴滴多少年积累起来的。这里面有情、有爱、有怨、有恨。只要你跟他一面对,这些东西就在发力,然后他就会变成那个状态。反过来说,如果他现在站在我的面前,你不管在场还是不在场,但只要我在场,我相信又是另一个状态。然后你就会觉得:哎,他挺好啊!是不是?所以说本身他的那个状态跟你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因缘,不是不变。如果你真的变了,如果你能做到连续见他三次你都不是在一个有怨、有恨、有情、有爱、有过去的状态,而是一个未来的崭新的状态,是他没有认识过的状态,他肯定变。
但是因为你们之间的缘太深了,你只要把一点点过去的因缘弄出来,他过去的积怨就可能全部出来了。你很委屈,觉得我已经改变了,顶多偶尔还有点残渣余孽,为什么我就拿出一点点,他就全部冒出来了?如果你没有一个系统的升级,还在原来的世界里磨来磨去,很难。你目前做的只能把你这一汪浑浊的水静止三天,把所有垃圾沉到底部;或者把所有垃圾排到西边去了,让东边看起来干净。这并不是一个本质的变化,也就说,你没有把这个胡萝卜变成白萝卜,你只是对胡萝卜进行了一下改良。系统是怎么改变呢?你一定要超越原来的那个你,而不是停留在一个改造他的过程。什么是超越?由喜欢动变成喜欢静,脾气大变成脾气小,怨恨多变成爱多一点。如果你还不改变你的定势,这种格局是改变不了的。所以现在只能改变你的定势。
如果你的静心进入到本质那一步,就能看到对事物的一种穿透,能够变一种东西出来。你看《大长今》,大长今这个女人有一个什么特点呢?她能够创造菜,对实物的素材有一种直接的品质的感觉和把握。之前可能做菜没有红枣,后来你能感觉到这个红枣的质地和猪蹄的质地之间如果合在一起会产生一种变化,然后你就把它们捏在一起了,这就是有一种很深的穿透性。能够做物质创造的人一定对物质有一种很深的感觉,然后他就可以随便捏。可能你们从没想用桃子烧菜,她就会说,那还不容易吗?创造菜,我加点桃子吧,我加点花吧,但是你得懂啊!你不能乱加,加错了会很难吃。你有没有搞清楚这个质地和那个质地在一起能不能吃呢?能不能产生一种美好的变化呢?
王小姐:所以求变也还是要深入静心,对吗?
兰峰:静心不是一个形式,我们要对我们生命的物质结构有一个感触,才会知道变,这个心在这个时候是非常非常静的,非常非常专注的。当这种模式形成以后,你就不用在很静的状态才能看出红枣,你随便一看就知道啦,因为你已经把这个心性给练出来了。有天赋的人灵感出来会比较快。再一个就是他们在做这些事的时候心性非常静,能够忘掉一切,完全进入。其实就跟禅定一样的。当你静下来心很空的时候,周围的空间就打开了,你就能够体会到周围的变化。你越静就越能了悟周围的世界,就是“空即是色”。我们一般人会理解“色即是空”,但对“空即是色”因为没有实际的例证,没办法理解。“空”了不就什么都没有了吗,怎么会是“色”呢?你稍微一“空”,你看这个色相是不是彰显出来了。再“空”看看,像佛这样“空”,整个宇宙全在掌中。
张小姐:所以要归心为零,要“零极限”啊……但要达到这个境界是需要生命感悟的。
彭江涛:其实所有人的生命感悟都是一样,人们生下来以后最惧怕的是什么?
张小姐:是死。
彭江涛:为什么惧怕死?
张小姐:因为死是未知的。
彭江涛:是因为人不知生。生死两件事人都不明白。人因为不知道自己怎么来的,所以惧怕死。宇宙间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在做繁衍,不是光人在做繁衍。人有人的母亲,树有树的母亲,动物有动物的母亲,生完死,死完生,这是一个宇宙循环往复的过程,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靠的是集体传导。人之所以惧怕死亡,是因为人一开始有意识的时候,意识就在身体里挣扎,在想我是怎么来的。而动物,饿了就吃,需要生长就去找水分和阳光。人恐惧死亡其实是人类的意识在作怪。尤其是我们本能以外的“小我”在作怪。比如面子啊、自尊啊、荣誉地位啊等等的感觉。
张小姐:所以每个人的生命感悟是要破除了这些“小我”后才会显现本我的光芒,所以静心是一个很综合的过程。
作家:是的。静心是一个集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医学,甚至宗教的一个复杂的过程。这里面有很多理论、文化以及方法论的环节。走进静心的旅途,意味着你准备重组你的生命信息密码,准备挑战你的价值观,准备否定你内心深处可能以前坚信不疑的东西。我们倡导的静心是有祖国传统国学深厚的道德基础的。它不是简单的一个打坐、冥想或修炼。而是人不把自己当成已知或不想知的存在;不把自己当成很完美不想改变不能改变的现实;而是想让自己的人生更完美,更优化……有了这样的心理需求和准备,才能踏上静心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