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我心中的校园文化
14684600000002

第2章 特约校园文化:台湾与大陆的比较

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现代大学在中国建立以来,没有一所大学不注重校园文化建设。100多年来,中国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大学的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引领社会、服务社会做出了不可估量的巨大成就。

在进入21世纪的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大学校长、学校管理层、学生、教师、职员、工友、家长、社会的关注。校园文化建设之所以受到社会和学校的关注,重要原因之一是,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至为密切。校园文化是人才成长的环境,校园文化的好坏、优劣关系着一代新人的成长,一代新人的成长则是未来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关键。

自1996年以来,我曾先后到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和台南大学做客座教授,访问过台湾大学、政治大学、成功大学、中正大学、中央警察大学、文化大学、元智大学等,对台湾地区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有粗浅的了解和皮毛的认识。

就自己走马观花的感性认识,就大陆与台湾地区的校园文化建设作一个比较,由于自己眼界有限,仅以我所在的云南大学与我担任客座教授的新竹清华大学、台南大学(原台南师范学院)为个案。希望这个比较对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所裨益,不妥、不足之处,恳乞得到方家的批评教正。

体制

台湾地区与大陆的社会制度根本不同,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台湾地区则是多党制资本主义制度。在两种根本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也有诸多不同。

大陆校园文化建设经过50多年的探索、发展和逐步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这个制度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大陆大学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每一个大学都有中国共产党的委员会。设有书记一人、副书记一至三人,委员若干人。校园文化理所当然置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一般说来,每个大学都有一位党委副书记分管学生工作,负责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党委设有学生工作部,作为学校党委管理学生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办事机构。每一个大学,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有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共青团)委员。共青团委员会设书记一人,副书记一至三人。共青团在党委的领导下,负责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负责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组织、宣教、管理等工作。学生中90%以上都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成员。30%左右的学生是中国共产党党员。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十分重视中国共产党对校园文化的领导,主要通过教育部与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的具体领导来实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大陆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方针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活动为载体,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

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制定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发至全国各个高等学校。每一个大专院校,都认真贯彻执行,并制定了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要求,各有关部门及高校要深入开展校风和学风建设,要在充分挖掘学校历史传统宝贵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发展战略和规划,根据学校办学思想和理念,大力营造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大力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积极实施“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工程”,把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教育、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受益;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及大学生社团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大陆大学的校长负责领导学校的教学、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社会服务、学生教育等管理工作。有一位副校长专门负责学生工作。学校设有学生处。设处长一人,副处长一至三人。现在大多数大学,党委的学生工作部与学生处已经合署办公。学生处是学校负责学生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部门。

二是建立辅导员制度。大学普遍建立辅导员(又称班主任)。每一个班级,都聘请一位教师担任辅导员。辅导员一般从青年教师中挑选,也有资深的教授担任辅导员的,但为数不多。辅导员的职责主要是:指导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品德修养,带领学生按照学校的要求和规划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三是依靠学生管理学生。大学都有学生会。学生会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群众组织。学生会设主席一人,副主席二至五人,委员若干人。学生会有组织、宣传等部门。学生会主席、副主席、委员由学生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学生会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四是工会。每一个大学都有工会,设工会主席一人,副主席若干人。工会的领导人,由全校教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工会主要负责教师、职员、工友的文化活动与福利建设,工会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门。

台湾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受教育部的指导。每个学校的校长都注意校园文化建设。和大陆一样,学校的校园环境等硬件设施,主要由总务处承担。校园文化建设主要由学务处负责。

在1990年以前,台湾各大学都有国民党的党部,不过党部要在校长的领导下工作。大学主要由校长负责,实行教授治校。台湾大学的管理与党派的关系不是很密切。教员、职员和学生中都有国民党党员。但是国民党在学校中的影响不是很大。自1990年以后,国民党在学校中的地位与作用逐渐式微,最后在学校的管理、教学、研究、发展等事务中毫无作用。现在台湾大学中的教职员、学生中有国民党、民进党、亲民党、新党的成员,但是无论哪一个政党对学校的工作都不会产生大的影响,他们只是在“立法委员”、县市长、“总统”选举时才出来呼叫呐喊。

台湾各大学都有学生会。学生会由学生选举产生。与大陆不同的是,学生会一般设有“学生议会”,并设有议长、副议长、委员等。学生议会代表广大学生监督学生会的工作。

台湾大学有童子军,并与世界童子军有密切联系。童子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也有重要作用。但是童子军在大学的活动及影响力正在弱化。

台湾大学没有辅导员制度,但是台湾各大学都有军训室,国防部派有教官。教官是现役军人,都有军衔。教官有男有女,以便分别管理男生、女生的工作。军训室不仅负责学生军训还负责学生的兵役。教官承担学生的管理工作,一般每幢学生宿舍楼,至少设有一位教官负责管理与辅导,他们的工作类似大陆大学的辅导员。

大陆大学的军训与台湾有些不同。大陆大学的军训一般在一年级进行,时间二至五周不等。主要是思想、纪律、作风的教育、训练与培养,队列操练,常规的步枪、冲锋枪的使用,实弹射击,手榴弹投掷等。大学也举办国防教育讲座,并列为必修学分。

台湾的大学的军训内容要比大陆多得多。军训室的教官要为全校开设国防科技、国家安全、三军概要、军事战史、军事文选、军语汇编、军事智慧、兵学概要、领导统御、孙子兵法、护理教学等军事课程。

大陆的大学设有武装部,武装部长由军队的转业干部担任,他们是后备役军官,而不是现役军人。武装部主要负责学生的军训工作。大陆的大学生一般不需从军服役,所以没有兵役问题。

宗教

大陆的大学坚持唯物论与无神论,不容许唯心主义与宗教在大学传播。大陆大学的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科学反对迷信。大陆学校的师生一般没有宗教信仰,也不参加宗教活动,更没有宗教组织和宗教场所。

大陆的不少大学设有宗教学系或宗教研究所。大陆的宗教学研究与教学,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科学地研究宗教的起源和发展、宗教的本质和作用、宗教的特点、宗教比较、宗教同社会主义社会相协调的政策研究等。

台湾的大学都有宗教组织、宗教活动。台湾宗教组织办的大学,如佛教的慈济大学、佛光山大学、丛林学院、玄奘学院等以及天主教的辅仁大学等。无论在国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中,几乎都有不同的宗教和教派。有佛教、道教、一贯道、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各种宗教都在大学开展活动,发展信徒。

台湾的大学的宗教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新竹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兴建时,院址原是一个作为坟场的小山岗。人文学院将坟墓搬迁后,在大楼奠基之前,举办了三天的盛大法会,超度坟地的亡灵。1996年新竹清华大学发生了研究生许嘉贞命案,家长在校园举办盛大的超度法会。不仅许多师生参加超度法会,连校长刘炯朗教授也出席了法会。

不少宗教组织利用假期,为学校举办各种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也是台湾校园文化的一个特色。

台湾人对诸如佛祖、三清祖师,尤其是妈祖推崇备至,台湾的宗教和迷信已经成为利润巨大的产业。各种算命卜卦摊生意兴隆,大批青年人趋之若鹜,每天到“符咒学会”看相者有增无已。报名参加学习法术的人大幅增加,“法师”不得不将招生门槛提升到大专以上毕业水平,很多人不是算命,就是要学法术。各种政治人物也看出其中蕴藏的机会,通过拜香设台、装神弄鬼的方式来吸引民众、拉选票,甚至请“神仙助阵”监督贿选。台湾岛内以陈水扁、连战、宋楚瑜、李登辉为代表的“四大天王”频频做“宗教秀”,被一些媒体戏称为“仙拼仙”大战。

有的教会、神庙、仙坛,以宣扬迷信聚敛钱财。不少师生陷入宗教、神仙、巫师的迷阵,有的师生受骗上当。人财都受到伤害与损失。

不少学生参加宗教组织的慈善活动,充当宗教慈善活动的义工。慈济大学推行的骨髓捐赠活动在大学有相当广泛的影响,对于救死扶伤起了积极作用。宗教的与世无争、与人为善的精神,对于学生人格养成也不无积极意义。宗教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有消极的影响,但也有正面的推动作用。

选举

大陆大学也有各种各样的选举。如所在小(社)区人民代表的选举,学校的学生会选举等。大陆大学的选举由学校组织,有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两种。选举进行比较有序。一般无所谓“竞选”。选举时间也比较短。选举对大学几乎没有任何大的影响。大陆大学的校园民主化正在有序、稳定、渐进地向前发展。

台湾地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选举成为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有“总统”选举,“立法委员”选举,有台北、高雄两市市长的选举、有各县市长的选举,等等。竞选是选举的主要形式。竞选中的演说、辩论、宣传、造势、张扬、攻击等成为台湾社会文化的一个特色。由于大学的学生和老师都有选举权,而且大学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使得每一个参选者,不得不重视大学的选票。选举文化也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台湾选举中的恶质选风正不断向校园渗透,校园文化的异质化越来越严重。台湾学生选举一直是各种政治的竞技场,存在多年的黑函文化通过口语及BBS等方式进行互相攻击被发挥到淋漓尽致。成人世界的恶质选风不断吹进大学学生会的选举中,最近岛内爆出通过层层选举、当选已近半年的台湾大学学生会会长竟然被有关方面判定“当选无效”,这是对多年标榜“民主政治”和学生自治运动实效的一大注脚,导致大多数学生对学生会丧失信心。

台湾当局虽然不停地标榜“民主社会”,大多数台湾民众也认为是自己选举本地领导人,但台湾的政治文化已经走进一种混乱的误区。

“黑金政治”幽灵难驱散。黑社会势力和金钱渗入选举正是岛内人所共知的秘密,百年老店国民党在去年选举中失掉岛内政权主要原因就在于“黑金政治”的困扰。民进党以扫除“黑金政治”的诉求而上台,但这种状况丝毫未见改善。一般民众已是熟视无睹,莫之奈何。这种状况,对校园文化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八卦新闻满天飞。近年,在各种选举中,虽然以往传统手段,如黑函、肢体暴力、全武行等方法,仍不失其魅力,但最新手段是各类以男女绯闻为主的消息满天飞,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甚至台湾“立法院”因绯闻不断而被讥为“八卦院”。据一项民意调查显示,一名“立委”平均有7个以上的女友,有人号称“三年一大恋,半年一小恋”。也许在这个经济很不景气的年代里,通过散布八卦新闻才能真正提起一点普通民众的投票兴趣。

黑金政治与八卦新闻对台湾校园文化的影响及其负面作用也是有目共睹,不容忽视的。这种状况也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台湾校园的“民主”正在受选举与选票的影响而出现困境。

校园歌曲与流行音乐

校园歌曲与流行音乐是台湾大学校园文化的一大特色。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音乐在台湾大学广泛流行,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些脍炙人口,长盛不衰的台湾的校园歌曲。

流行音乐具有如下特征:①不需要太多的音乐基础知识即可欣赏;②娱乐功能较强,即赏心悦目;③能满足大多数人共同的审美情趣,并且往往可以自唱自娱。

台湾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偏爱,主要原因自然是基于上述流行音乐的三个特征。其中最主要的,又是流行音乐具有满足学生们审美情趣的功能。确切地说,流行音乐不仅唱出了学生们想表述而又不能表述或无法表述的心里话,而且使学生们的情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宣泄。

在流行音乐中,发泄功能较强而又较易为社会所接受者,当数摇滚音乐。此外,重金属音乐也很风行。这些音乐,意在击碎天然的和谐,然后以一种叛逆的曲调和赤裸直白的歌词,重组一种人为的和谐。

流行音乐的第二种是台湾特有的乡土歌曲:台语老歌。台湾校园流行台语老歌,与社会的背景息息相关,互为表里。台语歌曲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起,便席卷台湾,至今不衰。70年代,台湾文坛曾有过一场声势浩大的乡土文学运动,许多著名文人纷纷撰文倡导反映台湾的文学,引起了社会对本土的关注。加上经济发展给工农业带来的不平衡和环境污染的恶化,台湾籍人深感“寻根”很有必要,于是整个台湾到处弥漫乡土意识,所谓的草根性也极为风行。反映在音乐上,便是台语老歌的市场迅速扩大,民众听台语歌、唱台语歌,蔚成风气,甚为奇观。

台湾学生喜欢的第三种流行歌曲是情歌。可以说,情歌是属于年轻人的,特别是属于思想在象牙塔里的人们。而台湾学生大都希望自己的思想原野里有一座高耸入云的象牙塔。他们在象牙塔中,以红袖添香的爱情作为做学问的动力。

事实上,摇滚、台语老歌、情歌三者,是相互交叉甚至包容的。比如,摇滚里就可包括后两者。

在流行音乐这一领域里,台湾校园里还有一种现象,便是对歌星的崇拜。这种崇拜原因很多,或因其歌,或因其人,或因其歌喉,或因其表演风格,等等。

大陆大学在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基本上没有校园歌曲,更没有流行歌曲。摇滚乐被当做西方资产阶级的“靡靡之音”,被痛加批判和严加禁止。情歌也被当做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不健康情调而予以取消。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代表着纯真、清新、质朴的台湾校园歌曲,如《橄榄树》《童年》《外婆的澎湖湾》等又如清风迅速吹遍大陆的校园,同时带动了大陆的校园歌曲的兴起。摇滚乐、情歌等在校园里回荡。邓丽君的歌曲一时间到处传唱。民歌之王王洛宾代表的民歌成为校园里师生喜爱的乐曲,几乎到了人人传唱的地步。

不过,大陆的校园音乐,还是以传统的中外古典音乐为主,显现出校园音乐的高雅、优美和超凡脱俗。同时革命歌曲、爱国主义歌曲依然是校园音乐的主旋律。

“辣妹文化”

近年来,穿着外来小洋装,低胸小肩带,膝上30厘米长的迷你裙,短发俏丽、活泼可爱的“辣妹文化”在台湾岛内盛极一时,纷纷亮相于泡沫红茶馆、餐厅、台球馆、KTV、槟榔店,甚至汽车加油站。这种最初在岛内南部地区兴起、并不断向北方地区蔓延的特色文化正在岛内铺天盖地卷过去,任何服务性行业,只要有辣妹加入,生意立即红火起来。如在饭店餐馆内,一边品尝着美食,一面尽情欣赏近乎三点式辣妹的即兴表演成为岛内主要特色菜。

“辣妹文化”还越过商业服务业日益向政治文化渗透。岛内“立委”和县市长选举中,很多女候选人都举起“辣妹文化”的大旗组织各式“辣妹助选团”,以吸引民众注意力,甚至还有从香港引进各式辣妹助选。“总统”翻译萧美琴曾经就是现“副总统”吕秀莲的“辣妹助选团”的主要成员之一,衣着性感的她在舞台上又唱又跳,压根忘了自己的年龄和身份。泛政治化的时代,各种特色文化向政治领域渗透是必然现象。

“辣妹文化”对台湾的校园文化不能说毫无影响,在校园内也不时有“辣妹”的身影。高昂的学费与生活费,使得一些女生为了挣钱,到社会上充当“辣妹”。

在大陆的校园,“辣妹”是被明令禁止和坚决取缔的。因此没有公开的辣妹文化。

“E”文化

以“E”时代著称的新新一族是当代台湾青年的主流。台湾街头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网吧”是他们趋之若鹜的场所。网络的代表符号“E”是他们共同认可的象征。他们在追逐潮流的同时又不断派生自己的新流行。

由于台湾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有自己的计算机,学校的网络比较发达。上网学习、查找数据、搜寻参考书等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许多大学生通过网络选修本校没有而其他学校甚至海外大学有的优秀课程。

上网学习、上网聊天、上网交友、上网游戏已经成为台湾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没有不上网的学生。由于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利用网络学习上进的同时,网络中的色情、暴力、欺诈、敛财等也会对校园文化造成负面影响。对于如何减少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台湾大学似乎还没有积极的应对策略。

大陆大学的网络建设飞快发展,正在缩小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充分发挥网络在教学、科学研究、培养人才中的优势和作用,同时也注意到网络的负面影响。大陆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建设工作的意见提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综合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健全高校校园网络管理长效工作机制。积极组织实施“绿色校园网络”计划,努力把高校校园网络建设成为系统安全、制度完备、管理规范、内容丰富、信息健康的“绿色网络”。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扬,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大陆校园的文化建设一贯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只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在“破旧立新”的旗号下,传统文化被当做旧思想、旧观念、旧风俗而遭到严重破坏,受到不可弥补的损失。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通过拨乱反正,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扬,又成为校园文化的主要方向。大陆大学比较注意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本土文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基本上做到传统与现代、国际与本土协调发展。传统文化中的成德建业、厚德载物的理想,立德、立言、立功的志向,仁爱孝悌、谦和好理、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等品德,都成为今天我们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道德资源。优秀传统文化正在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不断充实和丰富我们的校园文化。

中华的传统文化在台湾的大学一直得到较好的传承。没有经历过“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冲击与破坏。

现在台湾文化正越来越走进一种误区,其主要动因是岛内当局固执地追求台湾文化的“去中国化”,否定台湾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宣扬“台湾是台湾、中国是中国”的“台独”史观,为“台独”活动张势。陈水扁最近面世的《世纪首航》一书中便说道:“只要我们能肯定自己的文化、自己的价值,我们的文化、价值就会受到国际的肯定,只要我们勇于突破创新、多元改变,我们的文化就不会死气沉沉,我们的价值就不会一成不变。”陈水扁当局追求文化离异和文化“台独”,对于台湾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值得包括台湾民众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高度重视。

两岸校园文化建设的共同方向

大陆与台湾的社会体制不同,因此校园文化也多有不同,但是在新世纪,在向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大陆与台湾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说有共同的方向。在一定意义上说,大陆与台湾的校园文化建设,同异并存,同大于异。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大陆与台湾是否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取得共识:

第一,明德为先,崇学为上,育人为本。大学文化建设必须把品德培育置于首位,培养道德高尚、情操高雅、思想高洁的学人(不仅是学生,也包括校长、教师、职员和工友)。大学必须崇尚学术,推动学术传承、开展学术研究、注重学术创新。通过明德与崇学,养育品学兼优、开拓进取、坚毅果敢、奋发向上、勇于创新、忠于祖国、服务民众的有用人才。

第二,大学校园文化是精英文化,以求真、至善、脱俗、臻美为宗旨,以思想自由、学术独立为风骨,以品位典雅、格调激昂、精神振奋、自强不息为特色。

第三,多元开放,兼容并包,先进卓越。大学校园文化应该是多元开放,丰富多彩的,多元开放的校园文化,要有自由发展的空间和兼容并包的气度,但又不是泛滥无轨,良莠并存,真伪不辨,而是要坚持先进的、科学的、创新的文化;要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坚持不懈地追求卓越。多元开放,兼容并包是为了追求先进、优秀和卓越。多元开放,兼容并包是达到先进、优秀、卓越的条件与手段。在多元开放的环境中,让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传统与现代、保守与激进等不同文化在相互依存、相互激荡、相互交流、相互交融中,淘汰低级趣味、扬弃腐朽庸俗、洗涤污泥浊水,创造优秀卓越的校园文化。

第四,引领社会。大学是传承人类文明、研究高深学术、创新科学技术、弘扬人文精神的最高学府。因此,大学的校园文化,不能是从众趋俗的浅薄文化。大学文化应该以先进文化、高雅文化、精英文化引领社会,推动社会文化向前发展,向上提升。

本文是作者于2006年4月26日在台湾嘉南药理科技大学《海峡两岸大学校园文化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