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四季的变化规律,我们可以判断一年中疾病的变化规律,到了特定的时段我们就应该采取相应的养生方法。
中医里讲的五脏与现代医学所说的五脏有明显的不同。中医藏象学说认为,五脏是以一个以本脏为中心的通过经络系统联结成的有机整体,不仅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本脏,还包括与五脏相关的五体、九窍、六腑五官、四肢百骸等。
1.心脏:心主血脉,开窍于舌,其荣在面,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等,故心病包括心、小肠脏腑、血管、舌、神志等病变,还包括“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病理变化。“诸痛痒疮”包括痛证、疮疡、瘙痒等证。
2.肝脏:肝主筋,开窍于目,其荣在爪,肝与胆相表里,肝藏血,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等,故肝病包括筋、目、爪、肝胆脏腑、气血、情志等病变,还包括“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病理变化。“诸风掉眩”又是什么意思呢?“风”在中医学中有内风和外风之分。此中的“风”,指内风所致的动摇抽搐等症状,“掉”,有摇摆的意思,指头面肢体动摇震颤不定的病症,“眩”,就是指眩晕。
3.脾脏:脾主肌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荣在唇,脾与胃相表里,脾统血,脾主运化,脾主思。脾病包括胰、胃、脾、四肢肌肉、口唇、血液、饮食消化等方面的异常,还包括“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的病理改变。诸湿肿满,包括水湿、浮肿、胀满等症。
4.肺脏:肺主皮毛,开窍于鼻,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司呼吸,主肃降通调水道,肺主宣发等,故肺病应包括呼吸、水液代谢、鼻、毛发、皮肤、肺、大脑等方面的异常,还包括“诸气愤郁,皆属于肺”的病理变化。我们平时常说“肺都气炸了”,这并不全是虚夸之词,其根据就在于此。
5.肾脏:肾主骨生髓,开窍于耳,其荣在发,皆与膀胱相表里,肾司二便,主前后二阴,肾藏精,与胞宫、冲任二脉相系等,故肾病包括骨、发、脑髓、耳、肾、膀胱、心、二阴、精液、生育等方面的病变,还包括“诸寒收引,皆属于肾”的病理变化。中医里讲,寒主收引,指寒邪具有收缩、牵引、收敛的特性,具体症状可表现出腠理的闭塞,经绍筋脉的收缩、拘挛,气血的凝滞,而见有肢体关节疼痛、脘腹急痛等。
五脏病变节律中最主要的是年节律变化和昼夜节律变化。
五脏病变的年节律
我国古代曾把一年分为五季,因为我们人体有五脏,故常用五脏与五季相配合,来说明人体五脏的季节变化。《素问·脏气法时论》就是以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来配属的。其含义是说春天肝脏功能旺盛,夏天心脏功能旺盛,长夏脾脏功能旺盛,秋天肺脏功能旺盛,冬天肾脏功能旺盛。
《素问·脏气法时论》这样提出了五脏病的年变化节律。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子长夏,起于秋。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
上述五脏病年节律中,所谓“愈”指疾病痊愈或症状暂时消失;“甚”指病情加重;“持”指疾病暂无进退,处于相持阶段;“起”指疾病发作起始。
举例来说,“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其意是:肝脏有病,在夏天容易痊愈,因为夏天是五行中的火气所主管的季节,火能克制金,而减弱金对木的制约,肝在五行中属木,所以肝病夏天易愈。如果夏天好不了,到秋天就会加重,因为秋天是金气所主管的季节,而金能克木。如果秋天不好转,到冬天病情就处于相持阶段(相对稳定),这是由于冬天是水气所主管的季节,水能滋生补养木的缘故。到了明年春天,这是肝气旺盛的季节,疾病就会好转。但“禁当风”,要注意应避免遭受风邪侵袭,因为风气特别容易侵犯肝脏。
根据其中的交化规律,我们可以判断一年中疾病的变化规律,一旦有病,到了这一时段我们就应该注意养生。比如说,肝病(如慢性肝炎)一般多发生春天,到了秋天会变得严重,此时家里人就应该多照顾病人,以防不测。还有五脏的病变都会引起咳嗽的。《素问·咳论》中这样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这就告诉人们:五脏六腑有病都会使人产生咳嗽,不单是肺脏如此。五脏的咳嗽,是由于五脏各自在所主管的季节感受邪气,发病而产生咳嗽。因此,如果不是在肺脏所主管的秋季发生咳嗽,则是其他脏腑感受邪气而转移到肺,引起咳嗽。
人体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体的五脏和季节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所以,五脏在各自主管的季节中感受寒邪,就会产生疾病。轻的容易造成咳嗽,重的会造成腹泻和腹痛。不过,因为皮毛先受邪气,而肺主皮毛,所以肺为咳嗽的主要病位。而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一脏病变会传及其他脏腑的,所以咳嗽非独肺也。
另外再补充一句,除了风寒会引起咳嗽之外,还有湿、暑、火(热)、燥等邪气都会引起咳嗽的,只不过风寒是主因而已。
五脏病变的日节律
由于五脏在一昼夜中各有旺时,因此发病以后,其病情变化也有愈、加、持、起的变化,表现在临床上,则有慧、甚、静的不同。所谓的“慧”是指病人较为清爽,病情较轻;“甚”指病情重;“静”则指病情平稳。
《素问·脏气法时论》同样也提出了五脏病的日变化节律。
肝病者,平旦慧,下哺甚,夜半静。
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
脾病者,日呋慧,日出甚,下晡静。
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
肾病者,夜半慧,日呋甚,下晡静。
这是五脏的日节律变化。比如说,“平旦”是清晨,正是日出东方的时候,万物始生,与肝均为“木”行,正是同气相求,所以病人神清气爽;“下晡甚”,此时辰属“金”,金克木,此时病情会严重;“夜半静”,夜半就是半夜子时,此时病情处于平稳状态。此时应该立即用辛味药物来疏泄散发肝气,因为肝的功能是升散疏泄的,病了就会表现为气内郁,而辛味药能理顺肝的发散之性,而酸味药则逆于其发散之性,所以说辛味药物补肝,酸味药物泻肝。
其他以此类推。根据这种变化规律,我们可以判断病人在一天中的病情变化,及时用药,以防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