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展现自我
14695800000003

第3章 漫漫人生路

小夏同学来信问我,说她在夏令营认识了一位朋友。她特别欣赏、佩服对方,于是在营地寻找一切机会和对方接近。可是人家始终对她客客气气,不像小夏想像的那样一拍即合。于是小夏苦恼地问我,用什么方法才能和对方快速成为肝胆相照的好朋友。

小夏的心情可以理解。因为人一生的成长、发展、成功、幸福,都是与他人的交往分不开的;而人一生的快乐、悲伤、愉悦、烦恼、爱和恨等也都和交往紧密相连;没有人际交往,就没有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就不能更多地体味人世间丰富多彩的意蕴和内涵;人生将失去最动人、最靓丽的风景,人生也会为之乏味。我们说,人际交往已构成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小夏的心情过于迫切,尽管人际关系建立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一般都要经过以下几个进程,所以速度不可能特别快。

1.第一阶段——零接触状态

当双方彼此没有认识到对方存在的时候,双方就处于零接触状态。比如小夏参加夏令营前和那位她心仪的朋友的关系,就处于零接触状态。彼此谁也不认识谁,也不可能意识到对方的存在,双方完全是无关的,谈不上任何个人意义上的情感联系。

2.第二阶段——注意阶段

(1)单向注意指一方开始注意另一方,比如小夏对对方的关注。

(2)双向注意指双方彼此之间都产生了相互注意,因为小夏的主动,对方也开始知道小夏的存在。

3.第三阶段——表面接触阶段

指双方从开始直接对话的那一刻起,彼此之间就建立了表面接触。但是这一阶段的接触往往是表面的、角色化的接触,彼此之间几乎不涉及感情的成分。比如一般情况下我们和邻居、同学的闲聊,诸如“天气真好”、“路上很拥挤”、“今天晚上有精彩球赛”等均属这一阶段。

表面接触是人际交往的重要阶段。只有抓住表面接触的时机,继续交往下去,往往才可能向人际交往的更高阶段过渡,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由此可见,直接接触是双方情感关系良性发展的起始点。由于种种原因,小夏与那位新结识的朋友很可能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

4.第四阶段——亲密阶段

随着双方交往的深入和扩展,接触也越来越频繁,就会发展彼此之间拥有的共同心理领域;心理的相容和亲近成为奠定双方情感关系的基础,同时也意味着双方真实情感的水乳交融。共同的心理领域越多,双方建立的情感纽带就会越牢固,自己的情感也会越丰富、越深刻。因此,按照情感融合的相对程度,心理学家又将人际关系划分为由低到高的三种层次:

(1)轻度卷入指双方共有的心理领域较小,其心理世界只有一小部分重合,而其大部分不相容。比如,即使是同班同学,有的人之间一直保持着这一水平的关系,彼此之间的感情不是很深,一旦毕业后各奔东西,彼此之间很快淡漠,甚至再见面时连对方的姓名也叫不出来。

(2)中度卷入指交往双方发现彼此之间拥有较大的共同心理领域,因此双方的心理世界有了较大范围的重合,情感融合程度也相对扩大。情感上互为依赖,互为寄托;相处时非常愉快,分离后彼此牵挂,经常用信件、电话等进行长期的联系。例如许多同窗好友,在学校时形影不离,天各一方后仍能保持联系,相互思念,相互鼓励,共同提高。

(3)深度卷入指彼此之间共同心理领域大于相异的心理领域,双方的心理世界几乎达到(但不可能完全)重合,情感的融合范畴覆盖了大多数的生活内容,这是人际交往的最高层次,也是人际交往最理想的境界。情感的相互依赖,志趣、人生态度、世界观、价值观趋于一致,双方之间心心相印、亲密无间。但值得说明的是,日常生活中,仅有极少数的人能够达到这一人际交往的深度,所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而终日感叹“知音难觅”的人,恐怕穷极一生也难以品味这种相依为命、肝胆相照的滋味。

在20世纪30年代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上海,鲁迅和瞿秋白曾经结下一段崇高而感人的深厚友谊。1932年夏天,瞿秋白初次到鲁迅家做客,鲁迅热情地招待了这位著名的共产党人。随着以后交往的深入,他们很快被彼此的高尚人格、渊博的学识和精辟的见解深深吸引,两人很快成为志同道合的亲密战友。当时,瞿秋白是反动统治者通缉的共产党“要犯”,经常身处险境。而鲁迅不顾自己的安危,毅然决然地让瞿秋白住在自己的家中。在先后近一年半的时间里,瞿秋白曾经三次到鲁迅寓所避难。因此,在被通缉的上海,他不仅没有被捕,而且在鲁迅的关照下生活得很愉快。在共同生活过的日子里,他们一起评论时政,切磋学问,还互相题诗赠送,表达两人真正的情感。可以说,鲁迅和瞿秋白的友情是真挚情谊的典范。

尽管大家都有美好的愿望,希望多交几个知心的朋友。但人际交往发展的过程中,并非每个人都会“由此至彼”,从而过渡到深度卷入阶段;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很多人的人际关系始终停留在某一状态,没有良好的进展;甚至有的人际关系呈退缩状态,从一个侧面也揭示了人际交往的复杂性、多面性和动态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