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展现自我
14695800000004

第4章 自我暴露的尺度

小房对老师说,他长大后想成为一名物理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为中国人争光。

小军对同学说,他的父母要离婚,他心里特别痛苦,觉得活着没有什么意思。

小梁对朋友说,他特别喜欢班里的一名女生,但是他现在还小,要以学习为重,不能分心,所以拼命克制自己。

小城对好友说,他特别后悔,自己曾做错过一件事。那时他刚上小学五年级,一天骑车子不小心把一位老人撞倒在地。当时,看到老人躺在那里像死了一样一动不动,他害怕极了,骑着车子就跑。事情虽说过去好几年了,可他一想起来心里就特别后悔,良心备受折磨。

上述内容看似闲谈,其实,都是在向对方进行不同程度的自我暴露。所谓自我暴露,是指一个人自愿向另一个人宣泄个人真实处境和思想感情的心理,也是一个人要深刻理解自己所必须经历的自我解剖过程。其中包括个人情感、爱好、兴趣、往事、理想,与别人的人际关系及个人的缺点、不足甚至隐私等。

心理学家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人们自我暴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实现的。一方面,自我暴露可以平衡调节自我的心态,又能因此取得他人的理解和帮助;同时增加对方对自己的了解和肯定,加快友谊的进程。所以,对一个人的信任度越高,接纳性越强,就越会在其面前过多地暴露自己。

自我暴露有浅层和深层之分。有关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最表面的自我暴露水平是人们的兴趣、爱好,比如日常情趣、饮食习惯、闲情逸致等;第二层次的自我暴露主要是态度,包括对人、对事、对时局、对政治所持的观点、看法和评价;第三层次的自我暴露具有很高的隐蔽性,不会轻易向外人曝光,除非对方是你人际关系中的深度卷入者。因为它直接涉及个人的人际关系和自我的概念状况,例如与父母的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或者自己的恐惧、绝望、自卑情绪等。这个层次的内容往往牵扯到个人的隐私,因此,或许有人一辈子都会守口如瓶,不向外人暴露,哪怕再知心的朋友,所以才有文学作品中如是的描述,“他终于将这个秘密完整地带进坟墓里,自己去享受……”

自我暴露并不是“全面开放”,只有把握住自我暴露的尺度,才可能有利于友谊的发展。

1.要随着交往的进行,循序渐进地暴露自己

值得说明的是,并不是毫无顾忌的自我暴露就能促进彼此的了解,加深感情,有时会适得其反。古人曾经说过,“逢人且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仔细分析一下,此话很有道理。如果初次见面,你就滔滔不绝地掏出心里话,想给别人留下坦诚的印象,结果不但起不到以心换心的作用,还会增加对方的不信任感,认为你不稳重,不敢托付。由此可见,自我暴露要随着时间推移、交往的加深而逐渐推进。

2.要注意场合、对象

有的人不分场合,不看对象,自以为坦率,把自己的一些私事在公众场合公开,结果反而让人轻看自己。一定要分场合、分对象,因时而制,因人而易。

3.在交往中不能以己之心强求别人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碰见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场面:一个人把我们当成“铁哥儿们”进行深层次的自我暴露,同时要求我们必须向他那样袒露自己,弄得自己极为窘迫、难堪。不说吧,对方死磨硬缠;说吧,感到对方缺乏自己信任的条件,可谓左右为难。

其实,每个人都没有理由强迫对方一定要为自己打开心扉,更不能任意侵犯对方不愿暴露的隐私。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明对方对你缺乏超乎寻常的信任和依赖,说明你们尤其是对方和你的人际关系还不够密切,尚需进一步发展。因此,在社会交往中,只有恰如其分地捧出一颗心,才能换回真实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