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郑成功
14699900000010

第10章 任天下之智力,争天下之归心

自隆武帝殉难,郑芝龙北上投清之后,福建抗清力量无所统属,各自为政。当时宇国公郑鸿逵占据金山,建国公郑彩同弟定远侯郑联占据厦门。上海坛、南日、南北二茭、舟山等岛,都由鲁王派兵把守。其余诸岛也被其他人所据。郑成功所控制的只有安平一小块地方,难于施展,只能在鼓浪屿、海澄、镇海卫出入训练士卒、整饬船只,并致力于招纳贤才,为北上抗清积蓄力量。由此逐渐壮大力量,扩大占领区域,以图力挽狂澜,恢复明王朝的天下,引出了不屈的抗清斗争事迹。

隆武三年(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十二月初一,烈屿上空旗帜飞扬,郑成功在此召开文武群臣大会,誓师重振大明江山。他自称罪臣国姓成功勤王,仍用“招讨大将军印”,并散家资特赏将士。

郑成功扯起“杀父报国”的旗帜,参加大会的将士们纷纷响应。郑成功自知目前兵微将寡,力量弱小,恐怕难成大事,便与众人商量首先要发展武装,壮大力量,到各地招集散兵、招纳贤才。

郑鸿逵主动承担了招集郑家旧部,联络占领厦门岛的郑彩、郑联兄弟俩的任务。郑成功则在安平镇树起“杀父报国”的大旗,招集安平附近的青壮年参军。很快,郑成功在安平镇便招集了300多人。

郑成功还与陈辉、张进等人乘船来到南澳,高树抗清的义旗,鼓舞了沿海一带军民的报国热情。郑芝龙旧部洪旭、黄廷、林习山等有志将领,纷纷率部在南澳投奔郑成功。

郑成功在招集士兵、训练队伍的同时,为了号召四方豪杰,共举义旗,还广泛地开展了“招贤”活动。派人四处设“招贤馆”、“集义场”,招集东南沿海一带有志抗清的英雄豪杰。

郑成功知道,在当前的情况下,抗清是全民族的事情,单靠少部分人的斗争是难于取胜的,只有发动广大群众的力量,才能有希望达到复国的目的。“任天下之智力,争天下之归心”是取得抗清胜利的关键。

当时,有许多有志之士,远途跋涉来到这里。有的放下锄犁,有的放下鱼网,走进招贤馆、集义场。

在泉州西门外潘山村以北,有一座长约十丈的石桥,凌驾于流经泉州、汇入大海的东溪之上。此桥至今犹存。据传说,郑成功揭竿起义时,曾命张进带一队亲兵来到潘山,竖起一面招兵的旗帜。张进命人在桥头摆了一张方桌,上面放置一碗清水,一支蜡烛,一副火刀、火石。张进派两个亲兵守候在那里,只要看见有人过来动着方桌上的东西,立即前来报告。

头两天,在桥上经过的人看到这般情景,不知有何用意,只是好奇地看看就过去了。

第三天的中午,只见一个挑鱼的大汉,飞快地向石桥走来,当他来到桥中央时,看见桥头那边正飘着一面招兵旗帜,便将鱼倒下桥去,朝着桌子跑了过来。他看了看桌上的东西,又看了看招兵的旗帜,便走到桌前,拿起宝剑将那盛满清水的碗打得粉碎。他又拿起火刀、火石,熟练地将那蜡烛点燃。

看到此番情景,在旁守卫的亲兵赶忙去报告张进。张进急忙赶来,含着笑问大汉:“请问壮士尊姓大名?”

那大汉答道:“小民陈发。”

张进又问道:“壮士以剑击水,以火燃烛,不知有何用意?”

陈发答道:“宝剑击碎清水,以喻‘反清’;火石点燃蜡烛,以喻‘复明’。小的愿随国姓爷,以尽微薄之力。”

在陈发的带动下,曾跟陈发一起干活的一些小伙子,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一起跟来投到郑成功军中。在潘山地区出现了一幕幕长辈送儿、妻子送郎参军的动人场面。

这个故事在潘山一带广为流传,郑成功部将张进募兵的石桥遂被人称为“招贤桥”。

投靠郑成功军队的还有南安县溪东村以李启轩为首的18条好汉;以及后来名振南国的大将甘辉、当过明朝都察院御史的老先生沈佺期、后来威震敌胆的大将陈豹等。

郑成功高举义旗,得到了各州县百姓的拥护;他礼贤下士,各地英雄豪杰纷纷投奔而来。他慧眼识英豪,除得到上面提到的英雄好汉外,还从戏班里选来了扮演武松的李景林和洪旭,量材使用,分别委以重任;对从清军起义过来的人员,也是推心置腹,以诚相待,原清军浙江台州军将马信投奔郑成功,郑成功就命他为前锋镇指挥官,充当收复台湾的先锋。

这样一来,各路英雄一齐奔向郑成功的军队,郑成功麾下谋臣如云、猛将如雨,又有成千上万真心实意拥护起义的士兵和老百姓,这就为郑成功反对内外敌人的伟大事业储备了最宝贵的因素——人。

中国东南沿海的爱国谋士、将才大多归于郑成功麾下;老百姓拥护郑成功的起义,可谓得天下之智力与民心,郑成功的抗清力量壮大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