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一口气读懂道教的故事
14710800000039

第39章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人们常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祝愿长辈。道教创造了福、禄、寿三星形象,迎合了人们的这一心愿,“三星高照”就成了一句吉利语。福星能根据人们的善行施赐幸福,降福于民;禄星掌管人间的荣禄贵贱;寿星鹤发童颜,精神饱满,慈祥可爱……道教曾对这些吉祥神大加推崇,以招徕信众,扩大自己的声势和影响。虽然他们后来失去了高高在上的神威,却也因此获得自由,走入寻常巷陌,千家万户,成为民间世俗生活理想的真实写照。

福星,古称木星为岁星,所在有福,故又称福星。

福的含义十分广泛,包容了世俗生活中一切美好的愿望与目标。中国人所谓“吉祥”,多指福而言;因此,吉祥又可以释为福:《字林》说:“祯祥也,福也。”《风角占》说:“福先见曰祥。”这样看来,福是中国吉祥文化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古人曾根据所处时代的风尚,可将福的重要内容概括为五个方面,称五福。不同时代,五福所指又略有不同。《尚书》所说五福为:“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汉朝桓谭《新论》则说:“寿、富、贵、安乐、子孙众多。”后世又有“福、禄、寿、财、喜”的说法。五福只是人生追求的大目标,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福要丰富得多。

福有很多的含义,人们创造的福神也就有了多种多样的神职。福神由此而获得了兼容众多吉祥神神职的功能,但同时也就失去了鲜明的特征,其形象与功能变得模糊不清,以至于人们在祈求某一具体的好运时,往往要供祀专司某职的吉祥神,福神只是在人们祈求的目标比较空泛的时候,才成为人们供祀的对象。每逢新年伊始。正是祈求来年万事如意的时候,人人要在门上贴福字,福虽是文字符号,却是人们心目中福神的象征,包含人们对福神赐福、降临福运的祈求。福字往往要倒着贴,取其谐音“福到了”,潜含福神临门的意思。

另外,道教是一个追求长生的宗教,因而在其神系中,有一位主掌人寿命的天神。传说经常供奉这位仙神,可以使人健康长寿,这位仙神就是南极仙翁。因为他主寿,所以又叫“寿星”。人们对寿星的信仰自古以来就极为普遍,经久不衰。《史记·封禅书》司马贞索隐说:“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现安,故祠之以祈福寿。”

寿星在历代皇朝中皆被历代帝王祀典,直至明代,国家祀典虽废,但其在民间却广为流传。如明代弹词《白蛇传》中,南极仙翁均作为一个好心肠的寿星出现。其中《盗仙草》一段,讲白蛇饮雄黄酒现形将许仙吓死后,遂潜入昆仑山,盗取仙草,与鹤、鹿二将神格斗不胜时,南极仙翁怜而赠以灵芝,许仙遂活。许多人均看过此剧,大多均被其场面所感动。在明代著名短篇小说集《警世通言》第三十九卷《福禄寿三星度世》中,也专门讲述了南极星宿的故事。此外,元明杂剧中,讲述寿星的著作中还有《南极登仙》、《群仙祝寿》、《长生会》等。

我们都知道,寿星手中有一柄手杖。据《汉书》记载,汉明帝在位期间,曾主持一次祭祀寿星仪式,还安排了一次特殊的宴会,与会者是清一色的古稀老人,普天之下只要年满70岁,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有资格成为汉明帝的座上客。盛宴之后,皇帝还赠送酒肉谷米和一柄做工精美的手杖。

汉明帝还赋予老年人特权,宴会上颁发的王杖就是证明。王杖也称鸠杖,因手杖的顶端为斑鸠鸟的雕像得名。1958年,汉墓出土过两柄这样的鸠杖,鸠杖下部木制杖身早已炭化无存,而头部的斑鸠雕像由于有漆膜保护,历经1800多年仍旧光亮如新。

1981年甘肃武威发现一批汉朝竹简,上面记载了若干刑事案件,第一桩说的是汝南平民王姓男子殴打持杖老人,后来被判斩首弃市。第二桩说的是一位汉朝乡级的基层小官,因一位持杖老人有触犯法律的嫌疑,便擅自扣留老人,虽然没有殴打行为结果也被处以极刑,斩首示众。公元前32年,汉成帝颁布的诏令中规定,老年夫妻无儿女供养者可获准经营酒类生意,并且一律免税。

但是魏晋以后,寿星的手杖产生了变化,斑鸠的王杖换成了桃木手杖,其政治教化功能逐渐被削弱。据说桃木能祛病强身,延年益寿,过去象征特权的王杖,现在成了寿星手中祛病强身的长寿吉祥物。明朝政府下令取消自秦汉以来沿袭的国家祭祀寿星制度。寿星被完全去除了政治色彩,从此大跨步进入民间,成为中国古代最具世俗品格的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