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一口气读懂道教的故事
14710800000048

第48章 普济劝善

初平回到家乡,其父母已经仙逝。得道成仙之后的初平,在民间施医赠药,警恶除奸,深得民心,广大民众称他为黄大仙。其中“二仙造桥”的故事也广为人们传诵:黄大仙兄弟俩为民除害,斩杀恶龙,在赤松溪上造起了一座连接两岸村庄的桥。村民们为纪念黄大仙兄弟,就将此桥命名为“二仙桥”。一直到今天,此村仍名为“二仙桥村”,此镇仍名为“仙桥镇”,是上赤松山的必经之地。

另据《金华县志》的记载,宋朝嘉定年间,有一位叫唐季度的人,他的左眼经常不断的流眼泪,看了不少名医也没法治好。有一天,他上山从一块很大的石头旁边经过。突然有人在叫他的名字,这个唐季度一看,原来石头上坐了一位道翁。道翁说唐季度乃善良之辈,不应受如此疾苦之罪,于是道翁把草药沥汁,敷在他的左眼,结果把眼疾医好了,后来唐季度得知这位道翁就是黄大仙,为了感谢医疾之恩,在家供奉黄大仙仙像,朝晚上香,而那块石头就叫黄大仙石。

还有,宋元裕三年(1087年),这一年江南大旱,江河无水,稻草晒得如同干草,老百姓唇干舌燥,官府到金华山的赤松宫求雨,得到显灵,金华附近得甘露滋润,消除了旱災。黄大仙因有“救人之功”和“祈雨祈晴、随感随通”的仙迹,在宋孝淳熙十六年(1189年)和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得到皇帝封以“养素帝君“和“养素净正帝君”两个封号。

自此,全国各处的黄大仙祠香火越烧越旺,信徒遍布世界各地。清代的两广水师总督李准为感谢黄大仙治疗其母眼疾,捐巨资在广州芳村建造黄大仙祠。黄大仙信仰在1915年由普庆坛的创建人——梁仁庵道长传入香港,其后蓬勃地发展。

千百载间,帝王对黄初平皆顶礼膜拜,除了宋代元符、淳熙两位皇帝先后诰敕外,古吴越的钱镠王,宋哲宗、理宗、徽宗,明太祖皆对“金华牧羊儿”下过诏颁。明万历年间,“赤松羊石”便为金华十景之一,历代名贤雅士纷纷接蹱而来。有关“叱石成羊”诗句也是俯首即拾。